摘 要:本文從三個方面對“把”字句的習得進行偏誤分析。首先,偏誤分析是在“BCC語料庫”中隨機抽取的100個句子的基礎上,歸納出來五種常見的偏誤類型;其次,對偏誤進行歸因;最后,結合國際中文教學的語法教學原則提出了有關“把”字句教學的建議。
關鍵詞:偏誤分析 偏誤歸因 習得順序 “把”字句
一、“把”字句習得偏誤分析
(一)遺漏 遺漏指的是在詞語或者句子中遺漏了一個或者幾個成分而造成的偏誤。如例句:
(1)就把自己家出來的垃圾當成現代的農藥。
改正:就把自己家整理出來的垃圾當成現代的農藥。
(2)我還要把幾個因素提出。
改正:我還要把幾個因素提出來。(“把”字句)
我還要提出幾個因素來。(動詞謂語句)
例句(1)的錯誤在于缺少了動詞性補語前的謂語中心動詞“整理”;例句(2)是缺少了動詞后面的補語“來”,使句子的語義變得不完整。以上的句子就是忽視了“把”字句的使用條件,即謂語成分前后必須要有如補語、賓語、動態助詞等的其他成分作為補充。
(二)錯序 錯序指的是句中的某個或者某幾個成分因為放錯了位置而導致的偏誤。如例句:
(3)我們把這個問題不應該輕視。
改正:我們不應該把這個問題忽視了。(“把”字句)
我們不應該輕視這個問題。(動詞謂語句)
(4)但我出生以后,他想拜托給我把他的希望。
改正:但我出生以后,他想把他的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
以上例句是因為能愿動詞錯序而造成的偏誤,例句(3)中應該把能愿動詞“不應該”提到“把”前,而且這里還存在動賓搭配不當的問題,應該是“忽視問題”;“輕視”的對象一般指人,而不是事。例句(4)應該將“把我的希望”提至動詞“寄托”之前,此外該句的動賓搭配也存在問題,應該是“寄托希望”,而“拜托”出現的語境應是一方向另外一方請求幫忙,比如“拜托小劉幫個忙”。
(三)回避 回避是指在能夠正確表達意思的情況下忽略了使用“把”字而造成的偏誤。如例句:
(5)我們可以新鮮的肉,蔬菜等送給他們。
改正:我們可以把新鮮的肉,蔬菜等送給他們。
(6)我從小學開始,下了課就回家一天的事都告訴了媽媽。
改正:我從小學開始,下了課就回家把一天的事都告訴媽媽。
以上兩句話,符合“把”字句的使用環境,且句義相對完整,但都因為缺少“把”字而造成偏誤,例句(5)中情態動詞“可以”后應該由介詞“把”將賓語帶出來;例句(6)中缺少介詞“把”將賓語“一天的事”帶出來,且多了一個助詞“了”。
(四)泛化 泛化則是指學習者把其所學的不是很熟練的目的語知識,用類推的方法不恰當地套用在目的語的語言現象上而造成的偏誤。如例句:
(7)綠色食品是把用未經污染的農產品加工的食品。
改正:綠色食品是用未經污染的農產品加工的食品。
(8)我把我的聲調怎么改也改不了。
改正:我的聲調怎么改也改不了
這兩句在不用“把”字的情況下是正確的,從語義句法層面來看,每句話的語義和結構都已經足夠完整,分別將兩句中的“把”去掉即為正確的句子。
(五)誤用。
1.謂語誤用如例句:
(9)所以我想建議,首先盡量把噪音消失掉。
改正:所以我想建議,首先盡量消除噪音。
“消失”是短暫性動詞,不具有致使義,也更沒有處置義,它與“把”字句的語義存在矛盾而導致了偏誤的出現。
2.賓語誤用。如例句:
(10)爸爸把書買給我了。
改正:爸爸把那本書買給我了。
該句話是由于賓語不定產生的偏誤,“把”字句的使用原則是賓語必須有定,可以用“這、那”等修飾詞,所以可在“書”前加上“這”或者“那”來限定賓語。
二、偏誤歸因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把”字句偏誤看起來類型繁多,但是具體從本質上來看,主要是以下幾點原因。
(一)使用規則掌握有誤 從偏誤語料中可以看出,大多是由于對“把”字句的使用規則沒有深入的了解才造成了偏誤,比如在遺漏類偏誤的例句中,都是忽略了“把”字句的謂語動詞不能是單音節動詞這條規則。如錯序類偏誤中的例(3),能愿動詞位置的錯誤就是忽略了能愿動詞、否定詞這一類的詞只能放在“把”字前的這一原則。
(二)語義關系理解不透徹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泛化類偏誤中,學習者在已表達清楚語義的情況下多加了“把”字,這主要是因為不知道何時可以不用“把”而造成的,同時反映了學習者沒有充分理解其語義關系。我們知道“把”字句的語義是表示賓語受到主語行為所造成的影響或者產生某種結果。如例句(7)“綠色食品是把用未經污染的農產品加工的食品”,這句話只是在對主語“綠色食品”的屬性進行陳述說明,并不涉及主語行為對賓語的影響。由此可見,對學習者來說,“把”字句語義關系也是理解難點。
(三)學習者母語中無此結構 雖然“把”字句是漢語中較為常見的句式,但是漢語學習者自身的母語系統中沒有相似的語法結構。因此,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學習者會將自己母語系統中的一些特征遷移至目的語的學習中去,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目的語的學習。當兩者之間不存在相同成分時,就會產生起阻礙作用的負遷移;當兩者語法間有相似之處時,就會產生起促進作用的正遷移。“把”字句就是漢語當中比較獨特的語法結構,在其他語言當中沒有和它相對應的語法結構。因此就造成了學習者在學習過程當中產生遺漏、誤用、回避等這樣的偏誤現象。
三、“把”字句教學策略及建議
“把”字句的教學應該是更具科學性的,即突出重難點,注重句型操練的同時還要結合語法規則,并將語法規則的教學同語義、語用、功能的教學相結合,精講多練,以練習為主、先易后難、循序漸進。
(一)突出重難點 突出重難點是語法教學的首要原則。在“把”字句教學中需要注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語義的抽象與具體。比如,“我把衣服放在衣柜里”“他把學費弄丟了”等行為和句義都是明確又具體,且處置義也比較明顯,學習者比較容易理解。而一些抽象的,如“看把她美的!”學習者理解起來有較大的困難。所以在實際的課堂上,教師在教授“把”字句時一定要在綜合考慮、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找出重難點,然后有計劃地實施教學。
(二)句型操練結合語法規則 基于前文所做的偏誤分析可以得出,大多數的偏誤都是因為沒有理解或掌握語法規則而造成的。例如,很多學習者在使用“把”字句時就忽視了不能出現光桿動詞這一規則,導致沒有在動詞前后加上其他的成分。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在句型操練的同時,一定要符合語法規則。
(三)語法規則和語義、語用、功能的教學相結合語法規則不是獨立的,要結合語義、語用、功能等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語境法來引導學生使用“把”字句。比如教師可以做出折斷粉筆的動作,讓學生去試著說出句子,這時學生可能會說出“老師折斷粉筆”。教師再根據學生說出的句子進行引導,告訴他們用“老師把粉筆折斷了”這樣的句子來描述,接下來讓學生去描述教師所做的一系列動作,比如,“老師把窗簾拉上了”“老師把多媒體打開了”等,再不斷重復中掌握句型結構。這種通過用具體的行為去引導學生說出句子的方法,能夠使學習者對“把”字句有更直接的體會和更深的掌握。
(四)精講多練,以練為主、先易后難、循序漸進斯金納的操作行為主義的觀點強調,第二語言教學就是要通過大量的模仿和反復的操練來養成新的語言習慣。那么在教學時,就要在綜合考慮語法項目的基礎上,對使用頻率,簡易程度,學習難度等不同角度進行研究,有針對性地、有計劃地、科學地進行教學實踐??梢詫⒏哳l出現的句型放在前面,低頻的放在后面進行教學設計。另外,教師還應該遵循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原則來安排教學順序,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并且有選擇性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參考文獻:
[1]宋玉柱.處置新解[J].天津師范學院學報,1979 (27).
[2] 張旺熹.“把”字句的位移圖式[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3).
[3] 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作 者: 張姿淇,中國傳媒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中文教學與跨文化交際。
編 輯: 趙紅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