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聰聰 盛虹瑾
【摘 要】幼兒的發展與教師的發展密切相關,教師的專業素養直接關系到幼兒的創造性品質的培養,幼兒園課程建設與教師專業發展是一體化的過程。深圳市梅林一村幼兒園嘗試開展新的教研方式—以綜合主題活動為導向的支架式研訓。基于綜合主題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在做中學,加深教師對綜合主題活動的認識,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轉化為適宜幼兒接受的內容,融入幼兒園課程和教師專業成長中。
【關鍵詞】支架式研訓 綜合主題活動 教師專業成長
“主題導向、任務驅動”的支架式研訓,以提高幼兒園教師的關鍵崗位勝任力為根本目標,結合綜合主題活動、生活活動、區域游戲、戶外活動以及閱讀活動等幼兒園教師需要勝任的關鍵崗位任務,在此基礎上設置理論、實踐和反思的支架式培訓,多元化的方式幫助幼兒園教師提升專業素養。華愛華教授提出“學生的發展與教師的發展密切相關,教師的專業素養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創造性品質的培養”[1]。教育面向的是全體幼兒,每個幼兒都是獨一無二的。教師需要因材施教以促進幼兒個性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對課程具有創造性實施的能力。綜合主題活動作為幼兒園教師需要勝任的關鍵崗位任務,對提升教師綜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幼兒園不僅僅是幼兒的教育空間,也是教師成長的基地。
一、存在的問題
綜合主題活動是深圳市梅林一村幼兒園課程的主要組織形式之一,活動開展中發現幼兒園教師存在對綜合主題活動內涵理解不夠深、活動目標不聚焦、教學內容泛化、方法較為單一等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教師角色重“主導”輕“支架”
教師組織與實施綜合主題活動的過程通常是活動導入、活動展開、活動高潮、活動結尾,本質上是教師主導活動,未充分利用環境、材料、語言、游戲等支架作用。教師的支持應該基于兒童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支架”幼兒主動學習與探究,不應局限于某一領域,而是激發幼兒多種感官的體驗,促進多元智能的發展。
2. 教學內容重“單一領域”輕“綜合學習”
幼兒園教育更多地在“強化”各科的疆界。現有的教學內容幫助幼兒在活動中獲取知識與技能,但是缺乏綜合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說明部分強調,“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而不應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展”。幼兒園教育教學注重個別領域的學習,忽略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這樣不利于幼兒的全面發展。
3. 課程實施重“活動”輕“經驗”
教師非常重視幼兒獨立自主地活動,卻忽視了活動中持續建構與發展的關鍵經驗。關鍵經驗體現了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連續性過程。在課程實施中需要為兒童滲透關鍵經驗,否則課程對兒童的影響將不會清晰地顯現出來。
4. 文化滲透與引領重“形式”輕“實質”
幼兒園大班以“文化”為大主題,每個班級分別以“成語”“中國故事”“中國建筑”“詩情畫意”等不同切入點推進本班的主題活動。倘若幼兒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通識性知識儲備不足,自身文化素養較為薄弱,就容易導致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出現文化理解偏差、學習只關注表象忽略實質、實踐效果不佳等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精神、中華傳統美德以及中華文化精髓,教師應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文化,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適宜幼兒學習的方式進行傳承,滲透在幼兒園教育中,不能局限于形式,忽略了實質。
二、支持策略
1. 聚焦問題,預設方案
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需要考慮培訓什么和如何培訓。本次活動是基于主題導向的支架式研訓,指向教師真實崗位任務的真主題“綜合主題活動”,提升教師勝任真實崗位任務能力的真任務“綜合主題活動的開展”,形成“主題導向、任務驅動”的幼兒園教師教育新范式,遵循教師教育課程標準,通過“加深專業理解、解決實際問題、提升自身經驗”三部曲提升教師專業勝任力,提升教師專業發展,將“學、習、思”的三大培訓環節融入理論、實踐與反思中,層層深入。鑒于當前教育教學中教師存在的問題,以綜合主題活動的形式幫助教師思考教與學的關系。下面以“水墨江南”綜合主題活動的教研方案為例。
【案例】“水墨江南”綜合主題活動的教研活動方案
一、教研目標
1.加深專業理解:了解綜合主題活動“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認識綜合主題活動的各個環節,理解綜合主題活動的學習品質目標和關鍵經驗目標。
2.解決實際問題:通過“水墨江南”綜合主題活動的案例分析和實際體驗,解決“怎么辦”的問題,解析綜合主題活動的環節和目標,再通過體驗活動感受綜合主題活動的支架策略。
3.提升自身經驗:通過加深專業理解,解決實際問題,在教研過程中,對如何開展幼兒園綜合主題活動進行反思,鞏固和提升自身經驗。
二、教研參與人員
全體老師。
三、教研方式
支架式研訓。
四、教研準備
1.人員分工:環境和材料布置、音樂播放、照相。
2.環境布置:營造水墨江南的環境,凸顯東方雅韻。
3.不同環節的音樂背景:《初夏雨后》《靜觀山河》《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桃夭》。
4.材料準備:水、墨、毛筆、調色盤、墨碟、國畫顏料、江南圖片、傘、扇子、加濕器等。
5.水墨江南風格的邀請函制作,預先告知教師活動主題與相關內容。
五、教研流程
程序一:主持開場,破冰行動。(10分鐘)
程序二:深情吟唱《我們都是幼教追夢人》。(5分鐘)
程序三:利用五段式教學法開展“水墨江南”綜合主題活動。(30分鐘)
程序四:活動解析,加深教師關于綜合主題活動的專業理解。(15分鐘)
程序五:音樂游戲 “咦哇噓喲呀”。(5分鐘)
程序六:總結提升,課后思考與實踐。(10分鐘)
2. 現場實踐,深層互動
(1)營造氛圍,打破壁壘
實踐的第一步便是營造濃厚的教研氛圍、創設溫馨的交流環境。在“水墨江南”綜合主題活動的教研環境創設上,營造水墨江南的環境,凸顯東方雅韻,為支架式研訓提供充足的空間。在教研場地布置上,五張桌子分小組呈五邊形擺放,又像同心圓般緊緊圍住,方便組內及組間的交流與溝通。在材料提供上,每張桌子上錯落有致地擺放了陶瓷的江南建筑模型、小石橋、石墩、水、水墨元素的筆筒與筆架、蓮藕、油紙傘、毛筆、鉛筆、彩筆、調色盤、墨碟、國畫顏料等,并通過小型加濕器營造煙雨的氣息,呈現了一個江南水鄉的小生態系統。
主持人的開場熱身也是教研活動成功的關鍵一步,風趣幽默的話語拉近大家的距離,通過填寫“最讓你自豪的三件事”、傳唱幼教歌曲等活動,打破壁壘、聚焦教研活動的目標,調動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內驅力。
(2) 情境體驗,轉變角色
教師的學習是一個參與情境的過程。教師在水墨江南的情境中持續地對話、操作與學習,將知識內化。教研主講人既是教研活動的組織者,也是“水墨江南”綜合主題活動的教學者,同時也是案例分析的講解者。參與教師是綜合主題活動的實踐者,也是幼兒角色的體驗者。活動開展是基于產生興趣、主動體驗、深度探究、分享合作、聯想創意五段幼兒的學習過程[2],在這次活動中,教研主講者作為活動教師,其角色是“支持者、引導者和支架者”,不是“主導者”,通過環境,材料、語言、游戲等方式支架受訓教師的學習與發展。具體實施如下。
主講人介紹:我們常常說,幼兒教育應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什么?怎么傳承呢?本次活動以中國傳統工藝品油紙傘為載體,融入江南水鄉的特色,浸潤幼兒園綜合主題活動。請大家將自己的角色調整為幼兒。
1.產生興趣“咦”:咦!這是什么呢?是一把油紙傘。油紙傘是漢族傳統工藝品之一,使用歷史已有1000多年。以手工削制的竹條做傘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紙做傘面。油紙傘是世界上最早的雨傘,純手工制成,全部取材于天然,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它的寓意也十分豐富,中國油紙傘文化主要表現在:遮日避雨、驅惡避邪、多子多福、節節高升、恩愛百年、美滿、團圓、平安等。江南古典的油紙傘制作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2.主動體驗“哇”:請大家觀察桌面上的材料,看看都有什么。
3.深度探究“噓”:大家分成四個小組,每個組的桌面上都有各種各樣的學習材料,大家可以自由探索,時間為30分鐘,當音樂停止之后,請放下手中的工作。
4.分享合作“喲”:請將你們的作品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可以呈現在桌面上,也可以呈現在空曠的地上。擺放完畢,離開座位趕大集啦!各個小組一起相互學習,相互觀賞。這個活動時間為5分鐘,音樂停止,趕集結束。
5.聯想創意“呀”:我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想法,接下來,我們2個小組為一組的形式,來一場水墨江南秀,方式自己定。10分鐘討論,然后展示。背景音樂停止,演出就開始啦!
3. 案例分析,自我反思
本次活動由新教師擔任教研主講人。主講人在對“水墨江南”綜合主題活動案例解析前,需要做大量的理論與實踐準備。通過園長、教研組長與主講人的深層互動,給予新教師鍛煉的機會,不斷提升綜合主題活動開展的能力,理解背后的理論。培訓教師在親身體驗后,針對此案例,主講人進行深度分析,幫助教師梳理綜合主題活動的內涵、目標以及如何開展綜合主題活動的方法。案例分析不僅僅是理論的講解,還將五段式教學法中幼兒的典型行為表現用象聲詞“咦、哇、噓、喲、呀”概括,利用音樂游戲的形式表達,加深對五段式教學法的記憶與理解。
4. 提升經驗,效果點評
受訓教師在對綜合主題活動的實踐體驗與專業理解后,主講人通過啟發式的方式幫助教師思考如何在幼兒園中開展綜合主題活動,如“對于‘水墨江南綜合主題活動,你的感受是什么”“對你設計綜合主題活動有什么啟發”。通過總結提升的方式,教師不斷思考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及解決方式,提升自身經驗。反思綜合主題活動中的積極學習品質,總結對幼兒學習與教師教學的新認識。教研隊伍建設不僅要關注不同層次的教師,還要促進不同層次的教師相互之間進行交流分享,在本次活動中加入年輕教師、年級長、教研員、園長等人的專業點評,從不同角度進行點評,提出建議,有助于教師提升專業素質。
5. 總結反思,持續行動
(1)調查統計,效果反饋
在支架式研訓“學、習、思”的環節中,最后一個階段是總結反思、持續行動。這個環節可以幫助幼兒園管理者對幼兒園課程、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等進行再度認識,不斷反思與調整支持策略,制訂下一輪的教研方案。這也是幫助教師專業成長中解決問題、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在總結反思教師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時,不應該存在“想當然”的想法,應結合實踐情況,做好教師反饋的統計與分析。最后的環節,利用預先設計好的調查問卷幫助管理者統計與了解本次教研活動的效果,問卷顯示70%的教師理解綜合主題活動的內涵、目標與實施方法,也有一些教師困惑于如何在實踐中展開綜合主題活動。基于此,活動結束后,讓每位教師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設計綜合主題活動的教案。教研團隊在修改與反饋中,發現了教師設計教案存在的普遍問題。如活動目標沒有聚焦幼兒的關鍵經驗,沒有結合五段式教學法進行活動設計等。這也反映了教師在綜合主題活動的設計中沒有回歸到幼兒的學習路徑中來,觀念的轉變是一個持續而漫長的過程。
(2)教師聯動,共同學習
通過支架式研訓的教研形式,幼兒園的教研活動從“個人嘗試”轉向“聯動合作”,形成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管理者要建立學習共同體機制,發揮專業引領、共同學習的作用。在互融中,發揮課題引領、學用結合的作用。在教研的支持性環境里,教師們相互了解彼此的個性、興趣和能力,解決問題與沖突,并相互溝通。各年級教師聯動起來,齊力創設環境,互相幫助,分工合作,相互借鑒,共同學習。在一個大家積極參與的學習共同體中,主動學習、深度探究,對教師學習品質的發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綜合主題活動是幼兒學習活動的一種形式,也是幼兒園課程建設與教師專業素養提升一體化的教研活動的實施途徑。本次活動既是培訓者與受訓教師之間的互動,也是受訓教師之間的互動,最終也是幼兒園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通過支架式研訓的教研方式,幼兒園教師形成學習共同體,在做中、學中理解綜合主題活動的概念、目標與實施途徑,培養了積極的學習品質,最終遷移與創造性地運用到幼兒園綜合主題活動的開展中。
參考文獻
[1] 崔嵐,黃麗萍.如何當好教研組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7.
[2] 高宏鈺,霍力巖,谷虹.幼兒園教育傳承傳統文化的內容與方式—基于政策文本的研究[J].基礎教育課程,2019(19):33-40.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梅林一村幼兒園)
責任編輯:高珊
10407562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