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玲玲 楊明全
一、我的求學和從教經歷
我1982年進入中師讀書,1985年開始工作,到現在已經36年了。選擇讀師范的初衷很簡單,就是想跳出農門。讀中師的時候年齡小,還不到15歲。那時候學校每月會組織一場電影,我在剛入校的時候看過一次電影,之后就再也沒看過。當時學校圖書館、閱覽室里的書比較少,再加上中師生的壓力比較小,所以基本上涉及教育教學的書我都讀完了。
中師畢業后我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回首過去,大概走過了如下歷程。
1. 從語文老師到歷史老師
我先是教了九年語文。后來,想考研究生繼續深造,就報考了四川師范大學的歷史函授本科。當時這所學校的歷史專業很強,可以招研究生。而且那時候中師生如果想讀函授本科的話,歷史、地理這些小學科沒有指標限制,其他專業有指標限制。
我工作之后表現一直都很好,全市(縣級市)考核多次考第一名,所以工作沒幾年,在市里就小有名氣了。25歲的時候,學校直接讓我在鎮上當教導主任。對于我要報考的事情,市里非常重視,不大同意。行政部門不蓋章,就沒有報考的資格。所以,最后我就沒有去讀。
后來,就調到了縣中,繼續教了一年語文。學校里兩個教歷史的老師調到鄉下去了,學校安排我教高中歷史。那時候,一個年級只有四個班,需要的歷史老師雖然很少,但老師要有較強的教學能力。我比較樂意,因為語文學科我是自考的專科,歷史是自考的本科,我想回到我最強的學歷上來。這樣,真正開始教歷史。
2. 從普通教師到國家級名師
我覺得我的教學經歷基本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經歷了前一個階段之后,后面就很容易了。第一個階段就是積淀階段。我覺得一位老師在積淀階段,就是在“冰山下”這個階段,是最困難的。很多老師有潛質,但因為積淀得不夠,爆發不出來。他感覺自己和其他老師一樣,實際上他已經不一樣了,只是他沒有繼續堅持。我認為最關鍵的還是前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我個人的成長,從最初準備當老師直到今天,它的“中軸線”從來沒有擺動過。因為相對來說,我的志向還是比較高遠的,讀師范就決定是要成為名師的。那時候想法很樸素,就是要把書教好,要出成果。二是有了一定的成果以后,要“拔高”和“加厚”。這兩個階段的劃分標志,我覺得是學術成果,主要是發表文章。我開始時在《教學與管理》上發過文章,但是那不是歷史專業期刊,我要獲得歷史學科專業內的認同。我從2003年開始在歷史專業期刊上發表文章,并且越發越多。
二、我的專業發展
1. 教育理念及落實
我的教育理念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剛開始教書的時候很功利:必須要考出好的分數,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同、獲得更多的榮譽。到樹德中學教了一兩年,我覺得被現實所纏繞的教師還是“技術之徒”,該提升個人的教育理念了。現在,我的教育理念是培養學生“有思想、有情懷、會思考”的品質。“有情懷”指人的情感,“會思考”是中間技術層面,“有思想”是學生要達到的頂部。
我在教學過程中非常強調兩點。第一點就是從專業的角度展示歷史學科的思維方式和演進路徑,要讓學生可觀、可思。例如,最近我讀教育期刊,講到當時游擊戰爭,毛澤東說我們和日本是開“中日股份公司”的,日本出槍,我們出人,說白了就是我們搞游擊戰爭把他們的武器給沒收了。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在我的課堂中充斥著大量的類似案例,它很新穎、很鮮活,讓學生思考歷史的過程,可見、可思。第二點就是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曾有一位民辦老師跟我講:“你只要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一切教書都會成功。”意味無窮。所以我實際上一生就干這一件事情。但這對老師來說太難了。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需要三條路徑:一是“知識”,它本身呈現的世界讓學生感覺有趣;二是“老師的人格”,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豐盈自己的教育愛;三是“老師提供的工具”,讓學生不感覺迷惘和無助。
2. 發展困境與未來規劃
我覺得自己還是有點焦慮的,該突破的有很多。盡管我讀了這么多期刊和著作,但感覺閱讀量還是不夠,很多問題都說不清。不要認為讀了關于一個觀點的兩三篇文章,或者兩三本、五六本書,就覺得自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了。
最近兩三年,確實感覺“歲月不饒人”。四五年前,我只要看一眼學生的主客觀題多少分,就能記住80%學生的分數,再看看剩下的,基本全記住了。但是最近幾年感覺記憶力明顯下降。
最近兩年因為入選了“名師領航工程”,所以我就集中精力研究歷史思維。我不是憑經驗研究,而是打算把世界上關于思維方面的書都讀一下,如埃德加·莫蘭的復雜性思維理論。
三、名師是如何“煉”成的
1. 夢想與發展
要成名師,首先,要有夢想。夢想可能是在一生中慢慢形成的,也可能是某一個事件激起的,但是如果沒有夢想,要成為名師,高度不夠,厚度不夠,飽滿度不夠。其次,是閱讀、思考與實踐。教師要不斷地閱讀、思考,在課堂中真正實踐。閱讀,是現在整個教師隊伍發展的一大苦惱。現在我到全國各地做學術交流的機會很多,老師們聽完之后都熱血沸騰,讓我推薦書,但我說我不能推薦。讀書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要往哪個方向發展就選哪類書。例如,要在理論方面尋求發展,那要讀哲學、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論和教育發展學,還要關注教師發展;要研究如何教學,就要盡可能地讀教學方面的書。二是讀書要真正理解它的內涵,始終想兩點:這本書如何用來教學?我在這個基礎上怎樣發展?最后,不管讀什么書,最終要回到實踐中,要產生效益。這其中的關鍵是,在實踐之后要對理論進行反思,這種情況下讀書才比較有品質,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2. 外部支持性的環境和自我評價
一位教師要想成長為真正高水平的名師,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在系統應該是非常好的。我們學校幾乎對每一位評高級職稱、榮譽進階時候的老師,都給予了特別的關注。有位做行政的老師跟我說過:“郭老師你一定要評‘特級,你這個水平肯定可以的。”這一下給我打了劑“強心針”,如果用文學性的話來表達,就是“在關鍵時刻有一個人為你吶喊,來震動你的靈魂”。我們的政府和社會要多關注有潛力的教師的發展,多為他們提供機會和平臺,可能不經意的一個電話或一句鼓勵,就助推了多年后一位教育大家的產生。
我的職業成就感最主要來自一批批成長起來的學生。學生對我的評價還是挺高的,而且是發自肺腑的。我不大關注老師們對我的評價,學生是我直接面對的對象,是教育的主體,也是我的作品,我會思考我能為學生提供多少幫助。
對于獲得的外在榮譽,我把它們看作“小驚喜”。我覺得處在不同階段的老師,思維是不一樣的。沒有成就的時候,老是想做大事;真正相對比一般老師做的事要大一些的時候,老想做小事。不讀書的人覺得讀了很多書,讀書的人覺得很多書還沒讀,就是這種心理、情懷。所以我現在還是覺得自己在路上,希望自己能夠堅持學習到80歲。
四、關于“名師領航工程”
1. 在“名師領航班”的收獲
我感覺在這里學員們的知識結構發生了變化。教師的知識結構構建不能只靠讀書,還需要外部的引導。名師領航工程培養基地請了很多專家為我們進行學術講座,如寧虹老師、陳向明老師。他們對論文、著作有自己的闡述,聽完他們講解之后再閱讀,會有不一樣的收獲。我的理論導師葉小兵教授對我的幫助很大。在他的指導下,我對歷史學科的理解又提升了一個層次。不過,像“名師領航工程”這樣的平臺資源是很有限的,普通老師很難有這樣的機會,所以我非常鼓勵我們的老師,包括年輕教師,到四川省名師工作室去歷練。
2. 對“教育家型卓越教師”的理解
“名師領航工程”的培養目標是“教育家型卓越教師”,我想成為這樣的老師。首先,有理想。這個理想是實實在在的,就是最近十年、最近五年想干什么,明確理想的質量標準和行動路徑。我非常希望自己像很多大學教授,他們年事已高、功成名就,但還在努力耕耘。
其次,有思想。思想才會閃爍出光芒,思想才會派生出另一種思想,思想內部才會產生很多豐富的東西。名師也要區分是有思想的名師,還是只有經驗和業績的名師。一是在較大范圍內區分,如川派、京派、海派、蘇派等,有派別,肯定要有思想。二是教師要形成自己的風格,在教師評級時要拿出代表自己思想的作品。
最后,有毅力、有創新。這兩點很重要。我們廣大教師很勤奮、很愛讀書,但是沒創新。這既有教師自身的原因,教師不善于思考;也有教育行政部門的原因,給教師們提供培訓的頻率、高度還是少了些,制約了教師思想的創新。
3. 對我國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的建議
首先,我不太贊成年輕教師入職之后把重點放在上課、備課、聽課和批改作業上。當然這是對的,但實際上,這容易把青年教師在大學里培養的學術感覺給掐斷了,讓青年教師覺得上課就不用重視理論了。青年教師還是要堅持實踐和理論結合。
其次,我覺得國家需要組織專家和名師開發一批教材,如怎么備課、怎么上課,寫得明明白白、實實在在。我以前很想寫一本針對青年教師的教材,告訴他們怎么進行教育實踐。青年教師是非常渴望把課上好的,關鍵是我們要手把手地幫他們渡過這一關。
最后,高度重視青年教師的情懷問題。現在的青年教師基本都是“90后”“00后”,他們確實有他們那一代青年人的特征,同時也傳承了很多寶貴的教育精神。但是,也有很多時候,青年教師的教育情懷減弱了。例如,現在四五十歲的老教師,在做青年教師的時候,上課會提前一兩分鐘到教室,但是現在不少青年教師是踩著上課鈴聲進教室。這是不一樣的情況,青年教師很可能匆匆忙忙,而老教師就是閑庭信步、非常從容。
郭子其老師自18歲中師畢業后投身教育事業,至今已整整36年。從選擇讀師范起,他理想的“中軸線”就不曾擺動過,矢志不渝地堅守在教師崗位上,立志成為一名“名師”。他善于鉆研,潛心向學,不僅教學成果豐碩,而且在歷史專業學術領域頗有造詣,發表了數百篇學術論文、出版了多本教育專著。他淡泊名利,崇教愛生,將外在榮譽看得很淡,將學生的發展和學生對自己的評價看得很重。
訪談過程中,我們多次被郭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情所打動,他談起理想信念對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價值,呼吁國家重視青年教師的理想情懷問題。郭老師思想深邃,視野廣闊,對教育問題有著深刻的思考,對“名師領航工程”和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見解,是一位符合“名師領航工程”培養目標的國家級名師。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對“教育家型教師”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這要求教師們不能僅僅滿足于經驗和業績,更要形成自身獨到的思想。希望我們以郭老師為榜樣,扎根教育事業,為成為“教育家型教師”乃至“教育家型卓越教師”而不懈努力。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