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顧明遠先生1949年入學北京師范大學(以下簡稱“北師大”),1956年留蘇回國入職北師大任教至今,參與、見證了北師大的發展。我國的許多教育政策、北師大的許多創新都有顧先生的智慧貢獻與親身實踐。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顧先生整理舊照片,寫成回憶錄。我們榮幸地得到顧先生授權,選擇部分內容分期連載,以饗讀者。
1979年1月,北師大外國教育研究所(以下簡稱“外教所”)正式成立。當年夏天我們就招收了5名研究生。1980年2月2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1981年7月,第一次學科評議組會議通過批準了我校外教所比較教育學碩士授予權。于是我們招收的研究生就轉為正式的碩士研究生,于1982年經論文答辯獲得了我國第一批比較教育學的教育碩士學位。這就是李守福、李春生、王覺非等幾位。1983年7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次學科評議組會議通過了我校外教所和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比較教育學博士授予權,博士生導師是我和王承緒先生。當時對博士研究生導師遴選很嚴,而且一個學科只能有一位導師。當博士研究生導師,我心里實在沒有底,因為自己也沒有讀過研究生。只好努力學習,認真準備。在外教所其他老師的鼓勵支持下,到1985年才開始招收第一位博士研究生—王英杰。
王英杰是北京外國語大學葡萄牙語專業畢業,來到我所工作以后,又學習了英語。1980年至1982年,我們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胡昌度教授推薦他到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做訪問學者。進修兩年后,他老老實實回國了。他當時已有很好的學術基礎。攻讀博士期間由畢淑芝負責哲學學位課程、符娟明負責比較高等教育學位課程、我負責教育學基本理論課程。學位課程考試時,還請了哲學系齊振海教授主持哲學課的考試。可以說是我和畢淑芝、符娟明三人共同指導王英杰完成了博士學位的學習。1988年夏天進行博士學位論文答辯。當年博士學位論文答辯非常隆重。我們請了老一輩著名教育學家組成答辯委員會,他們是杭州大學王承緒,河北大學滕大春、劉文修,北京大學汪永銓,華東師范大學馬繼雄,北師大黃濟,還有國家教委高教司司長劉一凡,陣容龐大而有權威性。答辯會議在原主樓外教所七樓會議室進行,聽眾擠滿了一屋子。答辯會進行了整整一個上午,大家把它作為一次學術討論,發表了許多評論和意見,最后王英杰通過答辯。經學校學位審定委員會批準,王英杰成為我國第一位比較教育學博士。他的論文題目是“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答辯后參照答辯委員的意見經過修改于199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20世紀90年代初,韓國教育開發院一名研究人員俱滋億來我校進修。那時我校新松公寓尚未蓋起來,在教育管理學院南面、現新松公寓的地址上有一座輔仁大學校友會蓋的兩層小樓。俱滋億在那里住了一年多,后來搬到專家樓。開始時一面學習漢語,一面由我給他講述中國教育簡史和中國現行教育制度。1993年我接收他為正式博士研究生。他攻讀非常刻苦,已有很好的中文基礎,能夠閱讀寫作,漢語能夠交流;對中國近代史和朝鮮近代史很有興趣。博士論文選擇的題目是“梁啟超和樸英植的教育思想比較研究”,他閱讀了梁啟超的《飲冰室合集》,對梁啟超的思想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論文得到答辯委員會的認可并通過,經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批準,1997年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據說俱滋億還是我國第一位獲得中國文科類博士學位的外國人。論文經修改后在韓國和中國相繼出版。俱滋億回國后在韓國教育開發院工作,經常來華進行學術交流。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