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林 王慧旻
“府學石學府”陳列的“洪武圣旨及學制碑”上“洪武二年……圣旨,今后立學……設科分教禮、樂、射、書、數……”的語句,不僅是明初“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政策的體現,也揭開了府學秉承孔孟之精華,將忠恕做人、誠敬任事之道,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之法,授于一代又一代學子的辦學之路。文化視野是府學教育傳承的“底色”,國際視野是府學教育前行的“地圖”。
一、立足中華文化的“視野國際化教育計劃”
學校課程建設是一項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綜合性的工程,要體現辦學理念、發展定位、文化塑造等精神內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百年府學教育之根,我們在新時代要培養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學生,讓學生具有國際視野。但是,當今世界,人們更容易被強勢文化左右,我們應該從小學階段開始培養學生深厚的民族情結,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
府學的“視野國際化”指向“社會參與·責任擔當”,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情懷下擁有國際視野,造就有靈魂的中國人。府學教育要培養具有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全球素養的中國人。我們把跨文化的或全球層面的內容融入學校教育系統,我們要“化”的是思想觀念—國際視野,質量、效率—國際標準,課程內容—跨文化學習,培養目標—全球公民。為此,學校結合實際,開展跨文化交流的學習與體驗活動。我們制訂了“視野國際化教育計劃”,通過建立姊妹校、結對校、友誼校等,互派師生交流學習,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讓府學師生在更為廣闊的國際教育平臺上學習與交流,培養學生的國際化意識。
二、開設全球素養專題系列課程,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意識
學校開設境外研學實踐,孩子們親身體驗當地風土人情,接受異域文化的熏陶,在“驚鴻一瞥”中,了解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
1. 英語繪本課程讓學生感受豐富多元的文化
教師積極參與繪本研究,探索各類適合學生學習的繪本故事,研習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繪本不同于一般故事書之處在于,它是由圖畫呈現故事的風格和基調。繪本中錯綜復雜的情節、神奇的人物關系,可以讓學生感受豐富多元的文化。教師結合話題、語言和認知進行融合式、銜接式、獨立式的英語繪本教學,將多國、多地區的文化聯系在一起,通過設置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小組討論,使他們產生思維碰撞,進而分享、交流,體驗不同國家與地區的文化差異。
2.英文戲劇課程促進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
英文戲劇課是每周的選修課,學生們在專業教師的帶領下認真學習相關知識和表演技能,理解、背誦英文臺詞,練習、演唱英文歌曲,排練舞蹈。期末的匯報演出,是學生對異國文化理解的精彩展示。在50分鐘的英文戲劇匯報演出活動中,學生們以音樂劇的形式講述故事,展現了國際文化交流的精彩瞬間。
3.專題課程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提升跨文化理解力
在境外研學旅行活動中開設和實施批判性思維專題課程“說出我的觀點”。行程開始前,區分事實與觀點,開啟理性判斷;學會提問,引導獨立思考;思辨與表達,說出“我”的觀點。行程中,師生探究思辨性問題,小組合作交流探討,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習慣。行程結束后,學生以演講、辯論等形式展示境外交流學習收獲,對思辨性問題抽絲剝繭,強化批判性思維。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批判地思考問題,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并且在此基礎上,勇于接受他人的批判,修正自己的不足。
三、開展主題式友好校交流活動,提升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多樣化的課程共同實現學生全球素養的培育。學校與以色列馬根小學、澳大利亞南奧本小學等成為友好校,并互派師生進行交流學習,開展在線共享課程以及專題合作教育項目等。
1. 沉浸式交流學習,增進跨文化溝通能力
在以色列校長團、澳大利亞南奧本小學師生到府學胡同小學參觀訪問期間,來賓們在我校學生小導游的陪同下參觀校園,小導游用流利的英語講解了府學的悠久歷史和傳統建筑。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孔子像……在古建區,府學深厚的文化底蘊讓來賓們驚嘆不已,駐足流連。友好校來訪師生與我校學生同上國學、音樂、武術、數學、美術、書法等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特色課程,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我校27名師生赴澳大利亞友好校南奧本小學開展交流活動。在南奧本小學,學生們觀看了樂隊演奏,感受到了南奧本小學學生的活力與熱情。在幾天的交流學習中,府學學生和當地的孩子一起體驗科學、美術、園藝、音樂、烹飪等豐富多彩的課程,一起查找資料,一起討論課題,一起做手工……學生們不僅收獲了知識和友誼,學會了有效溝通,而且開闊了國際視野,收獲了成長的喜悅,留下了難忘的童年記憶。
2. 項目式交流學習,共同關注文化傳承
我校與以色列友好校馬根小學共同開展“代際溝通”項目。孩子和祖父母之間每周有固定的交流時間,每次交流前,學校會提前交給孩子任務,例如,教會老人使用某項新科技,了解老人過去的工作、生活等。通過老一代和年輕一代的互相學習,年輕一代將自己了解的新技術、新觀點教給老一代,而老一代也將自己豐富的人生經驗教給年輕一代。在項目中,老人也是學生,孩子也是老師,他們互相分享故事。隔代交流從情感上往往具有更多的溝通優勢,這種學習方式充滿魔力。該項目所有的過程孩子們都需要一一記下來,這些文獻資料充滿歷史的厚重感,具有傳承作用。
課程是育人的核心載體和教育的活力所在。府學視野國際化課程倡導文化育人—傳承“中國文化”,理解“世界文化”;課程育人—講述“中國故事”,聆聽“世界聲音”;實踐育人—踐行“中國價值”,尊重“他國文化”;協同育人—塑造中國“家”風,共筑世界文明。
“府學石學府”陳列的12塊石碑,碑文漫漶,文字斷續,記載了府學的6次重修,但不變的是在多元文化變遷中,府學人“和而不同”的精神;不變的是歷經650年風雨,府學人“君子不器”的追求。百年府學于革故中鼎新,“適度”與“超前”的課程建設不斷提升著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一般課題“基于友好校交流提升小學生全球素養的實踐探索”(課題編號:CEDB19346)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胡同小學)
責任編輯:趙繼瑩
7241321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