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征 司利強


2021年3月16日,剛剛獲得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杞縣“陳氏麥稈畫”傳承人陳振強,應邀走進河南經貿學院舉辦“非遺文化進校園——傳世麥藝芳華 承繼非遺經典”講座,為300余名師生傳授麥稈畫的“金麥藝”制作技藝。
陳振強介紹了麥稈畫取料、蒸、煮、浸、剖、刮、碾、貼、剪、燙、粘貼、組合等10幾道工序。又展示了怎樣把這些像草一樣不值錢的麥稈,通過精心繪制變成堪比鏨金、刺繡,又獨具特色的麥草畫、麥燙畫作品。這令人叫絕的技藝,贏得師生高度贊譽。
“我出生在豫東杞縣,在農村長大,打小在麥堆里滾著玩,對麥稈有著天生的親近感。我家世世代代都以編制手工藝而聞名鄉里,從父輩手里學到不少手工藝編制技術。”陳振強回憶道,“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麥稈畫,開始學習制作麥稈畫并近乎癡狂,通過40多年地慢慢摸索,總結出了獨具特點的陳氏麥稈畫技藝。”
1975年,陳振強到西安出差時,看到了一幅麥稈畫,這讓他頗為意外。“麥稈也能制作出這么美的畫?”當即,他將畫作買下,帶回了河南,開始琢磨怎么制作麥稈畫。
為了造出有層次感、不同色度的麥稈,讓麥稈能變白變軟且不褪色,陳振強提著香油等土特產,專門找到高校的化學老師,解決染色與變色等難題。
1986年,在杞縣文化館舉辦的一次工藝品展示中,陳振強的麥稈畫作品被選中,并推薦參加1986年開封市汴京公園工藝品展,獲得了特等獎。1988年,他又被推薦參加河南省工藝品展。
麥稈畫的名氣逐漸傳開,杞縣當地一家企業主動找到陳振強,創辦了工藝美術廠,聘請他負責培訓職工并進行生產。
這期間,他全身心投入到創作、研發及帶學生工作中。
“陳老師,麥稈畫在南方有廣闊的市場,只要畫作質量高,根本不愁賣。”2010年,曾跟著陳振強學習制作麥稈畫的一名學生從廣州打來電話。
陳振強隨即南下,到這名學生推薦的工廠參觀后,內心更加篤定。接下來的一年時間里,陳振強跑遍了全國各地的麥稈畫企業,“采百家花,釀自家蜜”,形成陳氏金麥藝獨有的藝術風格。后來,他又用兩年時間鉆研,改進了十幾道工序,并吸收了國畫、版畫、烙畫、貼畫等諸多藝術表現手法。
2013年,陳振強的作品《王者風范》在河南國際民間藝術節展上獲得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獎;2014年,陳氏麥稈畫被列入開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陳振強成為陳氏金麥藝非遺傳承人;2015年,在河南民間工藝絕活絕技展演中,陳振強獲得金獎。他的作品被作為國禮贈送給韓國學者和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并遠銷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如今,河南省文化產業研究會手工藝品委員會會長、河南大學非遺保護中心研究員、鄭州市首批工藝美術大師、陳氏麥稈畫非遺傳承人等頭銜集于陳振強一身。
2015年,美國一家工藝公司要高薪聘請陳振強去美國發展,他卻婉言拒絕,“我生在中國,長在農村,離不開生養我的這片土地,我要讓麥稈畫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起來。”
“一位蘇州的藝術經紀人要高薪聘請我去朝鮮傳授麥稈畫技術,也被我拒絕了。麥稈畫是中國獨有的工藝,是中國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我希望這門民間藝術能夠在中國傳承下去。”
“我的兒子用麥稈制作佛教、人物畫像,現在在業內也比較有名氣,這門手藝在陳家已經后繼有人了。”陳振強非常欣慰。在陳振強的工作室里,2名外地學生正專心創作麥稈畫,陳振強說:“她們在這里創作已經有近6年的時間,年輕人有這樣的耐心,不容易啊!”
“陳氏麥稈畫反映著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代表著一代代中國人勤勞、堅韌的優良品質與智慧,凝聚著中國人‘樂天知命,與天地萬物和諧共生的人文氣質。”今年65歲的陳振強要用麥稈繪出更加輝煌的“金麥藝”人生,“我希望,麥稈畫作為一項傳統技藝,能被全國更多的年輕人掌握并且世代傳承下去。”
陳振強所創辦的河南省金麥藝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被文化部華夏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命名為“華夏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示范單位”;2006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世界杰出手工藝品徽章;2018年10月,金麥藝作品被文化部與外交部組織的海上絲路文化之旅作為指定產品。陳振強的作品多次榮獲中國文化博覽會金獎等。
責任編輯/孫燕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