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嘉 夏博君

夏朝是中國古代史書中記載的笫一個王朝,它的第一位君王大禹治水的故事,你一定聽說過。可是,在文獻和考古資料較少的年代,有人認為夏朝是不存在的。為了推翻這種質疑,無數專家學者開始在祖國大地上探尋夏朝都城的遺址。直到1959年,二里頭遺址終于被發現,此后又有四代考古人對它進行了60余年的艱苦發掘與研究。二里頭遺址證明了中國第一個王朝的存在:這里有中國最早的宮殿,有中國人最早鑄造青銅禮器和生產綠松石器的地方,這里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是中華民族龍圖騰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
二里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都城的建設等重大問題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歡迎大家來到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最早中國”在這里等你!
我們常說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那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算起呢?有人說應該是從傳說中的大禹治水的時代。然而那個時代距今到底多長時間,中國古代文獻中卻沒有確切的記載。文獻有記載可考的中國歷史紀年,最早只到公元前841年,也就是周厲王時的共和元年。所以,曾有人對中國5000年文明史產生過懷疑,甚至否認了周代之前夏代、商代的存在。
那么,夏代、商代又是如何被發現和證實的呢?
很多專家學者為了找到更加強有力的證據,紛紛根據文獻中的零星記載,結合近代考古學理論,走向田野從地底尋找物證、挖掘事實,這些人里就有后來被稱為中國考古學之父的李濟。

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
1926年,李濟在山西省夏縣進行考古調查,發掘了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這是我國考古人最早獨立進行的考古發掘。三年后,他又帶領大家在河南發掘了震驚世界的商代都城遺址——安陽殷墟,證實了《竹書紀年》一書中對商代的記載。到目前為止,安陽殷墟依然是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大家都說,商代的都城遺址被我們找到了,那夏代也一定有都城遺址等待著我們的發現!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考古事業進入蓬勃發展期。1959年,滿懷著尋找夏代都城遺址的希望,著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徐旭生以71歲的高齡,親自來到河南中部洛陽平原及其附近、山西西南部汾河下游一帶進行考古調查。
1959年4月14日,徐旭生從北京出發,來到河南。4月20日至5月11日,他沿著潁河流域,先后到達登封、禹縣(今禹州市)、許昌等地,發現并考察了王城崗、石羊關、谷水河等多個重要遺址,后來又到達鞏縣(今鞏義市)、偃師、洛陽等地。
在偃師,徐旭生了解到,二里頭村的村民們曾在村南一帶挖出了很多陶片。那些陶片并不像當地人日常使用器物的碎片,大家誰也說不清楚那些陶片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挖到陶片的村民,有的以為這陶片是骨灰罐的殘片,挖到了不吉利,就將陶片丟棄到了水塘里或田埂上。有的村民挖到的是比較完整的陶器,就帶回家“廢物利用”——盛放牲口飼料。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徐旭生聽到這些信息,趕緊依據村民的指點,到田埂上看那些被隨處丟棄的陶片。經過仔細勘察,徐旭生發現有陶片的范圍頗為廣大,根據多年的考古發掘經驗,他猜測這里的地下很可能存在一座古城,便帶領助手們在周邊展開調查。
后來,徐旭生將自己在河南偃師一帶的考古調查寫在報告里發表出來,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不過,徐旭生的報告認為,陶片下的古城有可能是一座商代的都城。
根據徐旭生的報告,1959年秋天,考古學家趙芝荃帶隊前往偃師,開始了長達60余年、歷經四代人的二里頭遺址考古歷程。
經過60余年的發掘,他們勘測出二里頭遺址的現存面積有300萬平方米,截至目前,發掘面積還不足2%,即使是這樣,他們依然找到了眾多來自3000多年前的實物資料——這里有宮殿,有居民區,有官營手工業作坊區,還有窖穴、墓葬等遺跡,這里還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從這些器物來看,二里頭先民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手工業技術。
那么,二里頭遺址究竟是夏都還是商都呢?在發掘早期,因研究材料有限,大家普遍認為這里是商代的都城西亳。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二里頭遺址中呈現出了和商文化截然不同的面貌。1983年,專家們在距離二里頭遺址6千米左右的地方發現了偃師商城,這座城址是商代都城西亳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年代更早的二里頭遺址是夏代都城的觀點得到認可。到了1996年,考古學家們終于確定二里頭遺址就是夏代中晚期的都城,至此,“二里頭全為或主體夏都說”逐漸成為主流的學術觀點。
二里頭遺址的發現,證實了夏代的存在,這里有最早的宮殿、最早的官營手工業作坊區,它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都城的建設等重大問題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