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這樣描繪皮影戲:三尺生綃作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傳統剪紙、窗花、工藝美術等民間藝術和地方戲曲、口技等表演精髓的融合,造就了皮影戲的獨特魅力。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是一種以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和圖案表演故事的民間劇種。皮影發源于西漢時期的陜西,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最早流傳于民間,深得普通老百姓的喜愛,有人把皮影稱為最早的動畫片。皮影戲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通過燈光的照射挑動皮影進行影像表演,一邊操作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的流行曲調演唱故事,同時配上打擊樂器達到演出效果 。在陜西有兩種唱法,一種流行于陜西華縣的老腔皮影戲,一種是流行于陜西關中一帶的玄板腔皮影戲。
皮影戲發展歷程
皮影戲文字記載源自于《漢書》中的一個愛情故事,說的是西漢時期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被認為是最早版本的皮影戲。
到了唐朝之后,皮影戲得到進一步發展。在唐朝,佛教盛行,皮影戲則被唐代人用于佛教傳播,在佛教的流行之下,皮影戲的傳播范圍也越來越廣。電視劇《大明宮詞》中,就有唐高宗李治和太平公主在宮中演皮影戲的情節。
到了南宋時期,皮影戲的流行范圍覆蓋更廣,南北方都十分流行。宋代史料中多處可見有關皮影演出的記載,對演出的方式、方法、內容以及觀眾喜愛程度等都有詳細描述。那時已經出現了專業演出團體,在小劇場、街頭或者入戶演出。每逢節慶之日,大小街巷都有影戲棚子,無論寒暑,不避風雨,觀者終夕不絕。
而在元朝,中國的皮影戲隨著對外交流的加深,傳入了波斯、阿拉伯、日本、英國、法國等多個亞歐國家,皮影戲也借著對外交流的東風在國外逐漸流行起來,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皮影戲的制作
中國地域廣闊,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等八道工序。
第一步選皮。制作皮影的材料有很多種,包括羊皮、牛皮、驢皮等,選材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陜西皮影較多使用生牛皮,尤其是公牛背上的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
第二步制皮。傳統的制作工藝需將牛皮固定在樹干上,用刮刀一點一點刮掉表面的雜質。如今,這道工序已經由機器加工取代,藝人只需用砂紙對提前加工好的牛皮進行進一步打磨即可,打磨至皮子變亮變透明,近似玻璃,更易雕刻。
第三步畫稿。制作皮影時有專門的畫稿,稱為“樣譜”,描時用鋼針把各部件的輪廓按照樣譜的圖案分別描繪在皮面上。
第四步過稿。雕刻藝人將刮好的皮分解成塊,用濕布潮軟后,再用特制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摩,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并能解除皮質的收縮性。接下來是描圖樣,用鋼針把各部件的輪廓和設計圖案紋樣分別拷貝、描繪在皮上,這叫“過稿”,再把皮子放在棗木或梨木板上進行刻制。
第五步鏤刻。陜西皮影運用獨創的推皮走刀法,體現了藝人們高超的手藝。刻法主要分為實線和虛線,實線去皮留線,造成鏤空效果;虛線去線留皮,造成實體效果,虛實對比、陰陽互補的民間哲學在陜西皮影的雕刻工藝中完美體現。
第六步敷彩。皮影雕完之后是敷彩。皮影上色十分講究,一般是雙面上色,主要使用紅、綠、黃、藍、黑、白六種純色。色彩種類雖不多,但藝人善于配色,再加上點染的濃淡變化,色彩效果異常絢爛,艷麗而不浮夸。
第七步發汗熨平。敷色后還要給皮影脫水發汗,這是一項關鍵性工藝。它的目的是為了使敷彩經過適當高溫吃入牛皮內,并使皮內保留的水分得以揮發。
第八步綴結合成。皮影人物的各個關節部分都要刻出輪盤式的樞紐(老藝人稱之為“骨縫”),以避免肢體疊合處出現過多重影。連接骨縫的點叫“骨眼”。骨眼選擇恰當,皮影便精神抖擻,反之則顯得佝僂垂死,萎靡不振。選好骨眼后,用細牛皮條搓成的線綴結合成,一個完整的影人就這樣完成了。
為了表演的需要,還要裝置三根竹棍作為操縱桿,使皮影人能做出跑、立、坐、臥、躺、滾、爬、打斗等百般姿態。完工后的皮影就可以用于演出了。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場地限制,所以深受人民的喜愛。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人們會親切地稱它為“一擔挑”藝術。
演皮影戲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而操耍和演唱是經師父心傳口授和長期勤學苦練而成的。演出時,藝人們都有操縱影人、樂器伴奏、道白配唱同時兼顧的本領。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時操耍七八個影人。武打場面是緊鑼密鼓,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熱鬧非凡。而文場的音樂與唱腔卻又是音韻繚繞、優美動聽。或激昂或纏綿,有喜有悲、聲情并茂,動人心弦。
皮影戲在我國活躍了2000多年,這門古老的手藝運用優美的造型、多姿的剪影、動聽的唱腔和燈光渲染,陪伴無數人度過了歡樂的時光。
皮影的藝術特色
種類及表演手法。皮影戲,是傀儡戲的一種,是一種綜合藝術,包含影偶、樂器、劇本、燈光、演員等因素。
皮影戲根據影人造型和表演技術的不同,分為掌中影人、提線影人、杖頭影人等。表演者用右手操縱,拇指與食指夾住一組,中指、無名指、小指夾住一組,通過“撥、拉、提、抖”等的表演手法,以達到靈巧自由、隨心所欲。
演皮影戲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表演時,由三五個藝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和弦樂。表演民間神話、古代故事時,人物可以騰云駕霧,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
唱詞與念白。皮影戲劇本是由民間藝人創作的,都是用于實際演出的腳本。從構成上說,它由唱詞和念白兩大部分組成,唱詞主要用于抒情,兼有敘事的功能;念白主要用于敘事,兼有插科打諢之調劑作用。在演出上也體現為邊說邊唱、說唱結合的形式。
唱腔特色。皮影戲的唱腔起唱部分的頭兩句叫曲頭,唱腔的最后兩句稱曲尾,中間大部分唱腔叫曲身。聲腔中多結合道情、蒲劇和眉戶。
板式結構與伴奏樂器。皮影戲的板式主要有慢、中、快、散四種。此外還有叫板、搖板、散板、回龍等。伴奏樂器豐富多樣,早先的影戲中文、武場伴奏只有兩人專司,即一個掌鼓板,負責鼓、鈸、板、鑼;另一個拉四胡。其他較為次要的打擊樂器如小鈸、手鑼等則由其他唱念藝人兼職。
服飾與冠履。皮影戲中影人的服飾冠戴與履在古代是不同地位與官職的代表,直接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地域色彩也非常鮮明。
“服”,指的是衣服;“飾”是偶人佩戴的裝飾品;冠即為帽子;“履”俗稱鞋子。影人由頭與身子組成。頭分生、小、大、髯、丑等,其造型各異,冠履與服飾也各有講究。
表演劇目。皮影戲的演出,有歷史演義戲、民間傳說戲、武俠公案戲、愛情故事戲、神話寓言戲、時裝現代戲等,無所不有。折子戲、單本戲和連本戲的劇目繁多,數不勝數。常見的傳統劇目有《白蛇傳》《牛郎織女》《楊家將》等。以及后來發展出的時裝戲、現代戲和童話寓言劇等。
隨著時代的變遷,皮影戲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非常豐富和深厚的社會文化藝術,需要我們去好好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