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坦



在人類還無法用科學解釋自然的時候,人類只好將日升月落、風雨雷電這些自然現象歸因于看不見的“神秘力量”。精靈則是被人類的想象力創造出來的隱形使者,掌管著不能被人類竊取的自然機密。滿懷好奇心的藝術家們對精靈使者抱有極大的興趣,他們不停地書寫精靈的傳說、描繪精靈的圖畫、雕刻精靈的面龐,企圖為這些使者留下真實存在過的證據。
古老的自然精靈
兩千五百多年前,古希臘人深信愛琴海里生活著長著藍色長發的海寧芙。“寧芙”在古希臘語中有精靈的意思。古希臘人特地為海寧芙建造了一座海仙女神廟。這座神廟建于公元前390年,神廟中屹立的雕像便是美麗的海寧芙。她們身穿希臘式長裙,裙擺飛揚如同翻涌的海浪,即便身軀被長裙遮蓋,也絲毫不影響體態的美感。能讓堅硬的大理石表現出如此輕盈飄逸的質感,恐怕只有古希臘的雕塑家才能做到吧!
神廟由幾根造型別致的石柱支撐著——那旋渦狀的柱頭、刻有二十四條直線凹槽的柱身,都是愛奧尼柱式的符號。這一柱式至今仍是建筑藝術史上的經典范例。
古希臘的大海里有精靈,中國古代的大河里也有。最為人熟知的便是洛神。傳說洛神是華夏文明祖先伏羲的女兒。她不小心墜入洛河,從此成為洛水之神。洛水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我國古代的神秘圖形“河圖洛書”中的“洛書”,據說是被洛水中的一只玄龜托出水面的。
三國時期的文學家曹植曾寫過《洛神賦》,文中描述了他“偶遇”洛神的情景:“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yào)秋菊,華茂春松。髣(fǎng)髴(fú)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yáo)兮若流風之回雪。”意思是說,洛神的身影如翩然起舞的鴻雁,婉約似游動的蛟龍,容光煥發像秋日的菊花,風華正茂如春風中的青松。她時隱時現像被輕云遮蔽的月,飄忽不定如同被旋風卷起的雪。元代書法家趙孟的名作《洛神賦》也曾寫過這兩句話。
時至東晉,畫家顧愷之創作了舉世聞名的《洛神賦圖》,終于用畫筆復現了洛神的樣貌。畫中的洛神衣袂飄飄,踏水而行。遺憾的是,顧愷之的原作早已遺失,我們如今看到的是宋代畫家的臨摹之作。即便如此,顧愷之流暢的線條和洛神出塵脫俗的氣質仍然能帶給我們深深的震撼。顧愷之將他的繪畫風格總結為“以形寫神”,即通過外形的塑造展現出洛神的氣韻。而這幅《洛神賦圖》可謂形神兼備、神采飛揚。
前面講到的海寧芙、洛神都是水之精靈,我國古代還有風之精靈——一種由鳥和鹿組合而成的神獸,名為“飛廉”。兩晉時期的文學家郭璞為其作了注解:“飛廉,鳥身鹿頭者。”青銅雕塑《鹿角立鶴》出土于湖北曾侯乙墓,神獸的身軀狀若仙鶴,頭上長著高聳的鹿角。它的外形與郭璞所形容的“飛廉”極為相似,具有強烈的楚文化特征,造型上更是綺麗脫俗。
潛伏精靈圈
大家有沒有覺得遠古時期的精靈和我們想象中的精靈不太一樣呢?那是因為現代意義上的精靈起源于北歐神話。北歐神話中的精靈既不是水之精靈,也不是風之精靈,而是與人類生活在同一個世界的特殊族群。為了避開人類的視線,他們大部分時間都選擇對人類隱身。
傳說北歐精靈生活在森林和草原中,他們會在清晨和黃昏時分在沼澤地圍成圓圈跳舞。圓圈處會長出一圈蘑菇,形成神奇的“精靈圈”。奉勸那些偶然看到精靈圈的人,千萬不要隨意踏入,打擾精靈們跳舞可能會被他們的惡作劇所報復……
《精靈之舞》是北歐浪漫主義畫家馬姆斯特羅姆的作品。為了畫出隱形的精靈,畫家特意把精靈們畫成了半透明的模樣,讓他們隨著晨霧起舞。相較之下,插畫家瓦爾特·摩根的《精靈圈》則更為具象。精靈們似乎是在舞蹈的間隙稍事歇息,張著形態各異翅膀的精靈坐在蘑菇傘上左顧右盼,而正中間那個頭頂發光的精靈想必是精靈圈里的“舞蹈女王”了吧!
好精靈與壞精靈
雖然大部分時間精靈選擇對人類世界“視而不見”,但他們也時常借助魔力來幫助人類。幾百年前,瑞典國王古斯塔夫要出一趟遠門,但他不知道應該選哪位大臣為他代理政務。正當他感到苦惱的時候,一個精靈出現在他面前,將他變成了伐木工,并讓他邀請大臣們三天后去小木屋做客,大臣們紛紛接受了邀請。隨后,精靈又把國王變回了原來的樣子,再邀請大臣們三天后去皇宮赴宴。三天后,只有一位大臣遵守和伐木工的約定去了小木屋,其他大臣則去參加國王的宴會了。國王終于明白了精靈的用心,一下子就讓國王明白了哪位大臣才是最守信的人。
當然,精靈們也并不都那么好心眼兒。德國詩人歌德的敘事詩《魔王》中的精靈王便是一個“壞精靈”:精靈王生活在森林深處。一位父親騎著馬帶著他的孩子穿過這片森林,引起了精靈王的注意。精靈王偷偷和孩子說話,想要誘拐他,由于父親是成年人,他什么也聽不到,最后孩子的魂魄不幸被精靈王奪走了。
這一悲劇題材被改編成各種藝術形式呈現,音樂家舒伯特為此創作了敘事歌曲《魔王》,德國浪漫主義畫家施溫德用畫筆畫下了精靈王可憎的面目。身穿白袍的精靈王兇猛地撲向馬背上的小孩兒,遠處初升的朝陽說明現在是精靈最活躍的時候。
和可惡的精靈王一樣,精靈女王也常常誘拐人類。然而,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文學家斯賓塞在他的長詩《仙后》里把精靈女王描寫成了一位散發著圣潔光輝的“正義女王”。精靈女王格羅麗婭娜派出十二位精靈騎士周游世界以鏟除邪惡力量,他們分別代表了十二種美德。遺憾的是斯賓塞英年早逝,只完成了六位精靈騎士的故事,他們分別代表圣潔、節制、友誼、公平和禮貌。而“首席精靈騎士”亞瑟王因為身兼十二種美德,得到了精靈女王的傾慕。
瑞士浪漫主義畫家菲斯利創作的《仙后與亞瑟王》表現的正是格羅麗婭娜垂青于亞瑟王的情景,精靈女王的圣潔與美麗在這幅畫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精靈明星”與“精靈諧星”
當伊斯蘭文明迎來“黃金時代”的時候,《阿拉丁的神燈》橫空出世了。故事講的是一個名叫阿拉丁的年輕人到洞穴里去找神燈,結果發現這是一場“騙局”。失望的阿拉丁無意中擦到了他的魔戒,召喚出了魔戒精靈,魔戒精靈帶著他和神燈回到了家中。幾天后,阿拉丁的母親在擦拭神燈的時候不小心召喚出了神燈精靈,神燈精靈比魔戒精靈更加強大,甚至能滿足阿拉丁的一切愿望。
這個神燈精靈的體格壯碩而威風,已經到了令人感到恐懼的地步。在一本十九世紀出版的故事書《一千零一夜》的插圖中,阿拉丁正驚懼地看著神燈精靈,而他的母親已經被嚇得暈了過去。
如果說神燈精靈是家喻戶曉的“精靈明星”,那么日本文化中的“付喪神”完全可以被稱為“精靈諧星”。據說變身付喪神的流程極其簡單,任何一樣東西只要放置一百年不去動它,它就會吸收天地之靈氣變成精靈。日本畫家土佐光信創作于室町時代的《百鬼夜行圖卷》中畫下了琵琶精、古琴精、鞋精和被子精的樣子,你能辨認出他們分別是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