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良波
由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以下簡稱《檔案法》),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訂的《檔案法》,站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對新時代各類檔案所有者、保管者、利用者及檔案工作的領導者、監督管理者、服務企業等所有檔案工作或活動參與者的權利、義務做了全面規定,是習近平法治思想在檔案管理工作中的具體體現。作為貫徹執行《檔案法》重要責任主體的各級各類檔案館,全面梳理并認真履行《檔案法》規定的各項職責,既是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精神的現實要求,也是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推進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長遠需要。
新修訂的《檔案法》共8章53條,其中有25條40處明確提及“檔案館”,對檔案館的權利義務作出明確規定(詳見下表)。由此可見,檔案館工作在整個檔案管理和檔案事業發展中的分量和重要程度。

新修訂《檔案法》中出現“檔案館”的法律條款一覽表

12 第二十二條第二款 接受寄存或轉讓的檔案 義務性義務性14 第二十四條第一款 委托檔案服務 授權性簽訂委托協議 義務性15 第二十六條第二款 檔案研究和利用服務 義務性16-17第二十七條 按期向社會開放檔案 義務性13 第二十二條第三款 獎勵檔案捐獻者18-19第二十八條公布開放檔案目錄 義務性開放檔案利用服務 義務性20 第二十九條依法提供未開放檔案利用服務義務性21 第三十條 檔案開放審核 兼具授權性、義務性22-23第三十一條為檔案移交、捐獻、寄存者提供便利義務性24-25第三十二條第一款公布國家所有的檔案 授權性依法公布檔案 禁止性義務26 第三十三條第一款 提供檔案支持 義務性27 第三十三條第二款 開展檔案編輯研究 義務性28 第三十四條 開發利用館藏檔案 授權性義務性檔案信息化建設29 第三十五條第二款保障檔案信息安全 義務性30 第三十八條 檔案數字化 授權性檔案安全保管 義務性31-32第三十九條第一款、第二款接收電子檔案進館 義務性33 第三十九條第三款 電子檔案保管 授權性34-36第四十條檔案數字資源的收集、保存、利用義務性37 第四十二條 依法接受檢查 義務性38 第四十四條 保證檔案安全 義務性39 第四十五條 依法整改安全隱患 義務性兼具授權性、義務性建設數字檔案館配合查處檔案違法義務性40 第四十九條第一款保證館藏檔案實體安全、信息安全義務性
當然,那些沒有明確提及“檔案館”的法律條款,也并非完全與檔案館及其工作無關。《檔案法》對從事檔案收集、整理、保護、利用及其監督管理活動的各個主體權利義務的界定,沒有采取分別集中列舉的形式,而是分散或隱含在不同的法律條款中。從權利、義務的一致性出發,某個主體享有的權利即是其他相對主體應盡的義務。所以,新修訂的《檔案法》對檔案館權利義務的界定并不僅限于出現“檔案館”的25條40處,許多條款作為一般性規定,同樣需要檔案館或遵循執行、或參與協助、或配合支持,同樣是檔案館法定權利義務的組成部分。
檔案館在按法律授權開展工作的同時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義務,在實際工作中具體體現為檔案館的工作職責。依據《檔案法》的規定,歸納起來,檔案館有七方面的工作職責。
1.堅持黨對檔案工作的領導。檔案館作為集中管理檔案的文化事業機構,要堅持黨對檔案工作的統一領導,提高政治站位,服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真抓實干、守正出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檔案服務。
2.提供文獻參考和決策支持。檔案館應當發揮館藏資源優勢,為各級國家機關立法和政策制定提供支持和便利;特別是加強對突發事件應對活動等相關檔案的整理研究和開發利用,為突發事件應對活動提供文獻參考和決策依據。
3.開展檔案宣傳和檔案文化建設。檔案館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的重要指示精神,善于拿起檔案武器,用好用活檔案資源,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宣傳教育,開發檔案文化產品,反擊歷史虛無主義,維護黨和國家根本利益,展現檔案人的政治擔當。
1.接收定期移交的檔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定期向檔案館移交檔案,檔案館不得拒絕接收。
2.接收提前移交進館的檔案。依據《檔案法》的規定,檔案館可以接收在接受范圍內的、在國家規定的移交期限屆滿前移交的有關單位的檔案。
3.接收撤并單位的檔案。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檔案館應接收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機構在變動或者撤銷、合并時移交的檔案。
4.接收檔案數字資源。檔案館依法負責做好檔案數字資源的收集、保存和提供利用,接收通過符合安全管理要求的網絡或者存儲介質移交的電子檔案。
5.多種方式收集檔案。檔案館除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接收移交的檔案外,可以通過接受捐獻、購買、代存、代管等方式收集各類檔案。
6.獎勵檔案捐獻者。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國家各級檔案館應當對捐獻重要、珍貴檔案的單位或個人給予獎勵。
1.定期開放檔案。縣級以上各級檔案館應當自檔案形成之日起滿二十五年向社會開放,通過其網站或者其他方式定期公布開放檔案的目錄。
2.提前或延后開放檔案。各級檔案館對經濟、教育、科技、文化等類檔案,可以少于二十五年向社會開放;對涉及國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開放的檔案,可以多于二十五年向社會開放。
3.做好開放審核。檔案館應指導檔案進館單位在移交進館時附具開放意見,保管期限屆滿前會同檔案形成單位或者移交單位,共同負責做好館藏檔案的開放審核。
4.依法公布檔案。檔案館公布檔案應遵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不得損害國家安全和利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對于館藏的國家所有的檔案,應按照國家有關授權進行公布,非經授權不得擅自公布;對于館藏的非國家所有的檔案,檔案館應尊重檔案所有者的權利。
1.提供利用已開放檔案。館藏檔案中的已開放檔案屬于社會公共資源,單位和個人只要持有合法證明,都可以利用,檔案館不得再設置其他前置條件或門檻。
2.提供利用未開放檔案。利用者因經濟建設、國防建設、教學科研和其他工作的需要,需要利用檔案館未開放的檔案時,檔案館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在保證檔案實體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同時,向利用者提供利用。
3.提供利用電子檔案。電子檔案與傳統載體檔案具有同等效力,可以以電子形式作為憑證使用,檔案館應積極為電子檔案的利用創造條件,創新服務形式,提高服務水平。
4.優先利用和限制利用。檔案館應為移交、捐獻、寄存檔案的單位和個人提供優先利用其移交、捐獻、寄存檔案的便利;應支持其對移交、捐獻、寄存檔案提出的限制利用的意見。
5.推進共享利用。檔案館應積極按國家有關要求,推進檔案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建設,推動檔案數字資源跨區域、跨部門共享利用。
1.貫徹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檔案館應嚴格按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執行相關專業技術規范標準,應當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配置適宜檔案保存的庫房和必要的設施、設備,采用先進技術,實現檔案管理的現代化。
2.加強檔案信息化建設,建設數字檔案館。檔案館要負責做好檔案數字資源的收集、保存和提供利用,推進傳統載體檔案數字化,積極建設數字檔案館。
3.接受檔案主管部門監督指導。檔案館應全面加強館內業務建設,在制度建設、設施建設、隊伍建設、資源建設、信息化建設、安全保障、提供服務等方面自覺接受主管部門的監督指導,不斷改進自身工作。
1.健全安全工作機制。檔案館應建立健全館內安全工作機構和各項制度,加強檔案安全風險管理,提高檔案安全應急處置能力;對存在檔案安全隱患的,應當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消除檔案安全隱患;對發生檔案損毀、信息泄露等情形的,應當及時向檔案主管部門報告,按相關要求限期進行整改。
2.確保檔案實體安全。檔案館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檔案復制件的交換、轉讓,不得買賣屬于國家所有的檔案;對確實需要運送、郵寄、攜帶出境或者通過互聯網傳輸出境的檔案,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對已經實現數字化的傳統載體檔案,應當對檔案原件妥善保管,對重要電子檔案進行異地備份保管;對丟失檔案、非法買賣或者轉讓檔案、損毀檔案、擅自銷毀檔案、不按期移交檔案以及因玩忽職守造成檔案損毀滅失的單位或個人,要依法報告并配合調查,追究其紀律或法律責任。
3.確保檔案信息安全。檔案館應當依照有關保守國家秘密的法律、行政法規,對涉及國家秘密的檔案進行管理和提供利用;提供利用涉及知識產權、個人信息的館藏檔案時,應當遵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開展檔案信息化建設中,應采取措施保障檔案信息安全;應當對接收的電子檔案進行檢測,確保電子檔案信息安全性;委托檔案整理、寄存、開發利用和數字化等服務時,應當與符合條件的檔案服務企業簽訂委托協議,對受托方進行監督,防止檔案信息外泄;檔案館內部人員研究整理檔案時,同樣應當遵守包括檔案信息安全在內的檔案管理規定;對于擅自提供、抄錄、復制、公布屬于國家所有的檔案和篡改、偽造檔案的情形,檔案館應當依法報告并配合調查,追究責任人的紀律或法律責任。
1.編輯出版檔案資料。檔案館應當配備研究人員,加強對檔案的研究整理,有計劃地組織編輯出版檔案材料,在不同范圍內發行。
2.開展教育宣傳。檔案館要開發利用館藏檔案,通過專題展覽、公益講座、媒體宣傳等活動,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開展檔案利用協作。檔案館與博物館、圖書館、紀念館等單位可以相互交換重復件、復制件或者目錄,聯合舉辦展覽,共同研究、編輯出版有關史料。
通過以上的梳理歸納可以看出,新修訂的《檔案法》適應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后的新要求,突出了檔案館作為“文化事業機構”的職能定位,對各級各類檔案館的權利義務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界定,為新時代檔案館全面正確行使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各項職能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據。各級各類檔案館應當提高政治站位,明確職能定位,認真學習好、運用好《檔案法》,全面落實好《檔案法》規定的各項職責,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發出檔案聲音,展現檔案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