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玉涵

西安兵馬俑景區(qū)推出了可愛造型的“兵馬俑雪糕”。
夏天一來,就又到了吃雪糕的季節(jié)。
走進便利店,想買一支一兩元的雪糕解解暑時,卻發(fā)現沒有這樣一個選項。印象里常年一塊五的苦咖啡身價已悄然翻倍,再定睛一看,冰柜中的大部分雪糕價格都在7-15元間,網紅鐘薛高18元一支,“頂流”的哈根達斯小杯要30多元——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雪糕也被消費主義裹挾了。
在這個萬物皆可“網紅”的時代,雪糕也不例外。
你可以想象嗎,標價66元一根的限量網紅雪糕,上線就被一搶而空!10年前,哈根達斯曾因其高昂的價格和那句“愛她,就帶她吃哈根達斯”的經典廣告語吸引了無數情侶。 10年后的今天,雪糕走紅的原因可謂是五花八門:有人鐘情于造型奇特的雪糕,包含著名地標或旅游景點元素的造型雪糕更是成為了拍照打卡的必備道具。如故宮、敦煌、東方明珠塔、蘇州園林、西湖等家喻戶曉的景區(qū)都推出了相關造型的文創(chuàng)雪糕。雪糕此時也不再只是一味吃食,而是被賦予了“文創(chuàng)產品”的新身份,這些雪糕大多價位在10元左右,頗受游客歡迎。
有不少雪糕品牌通過跨界聯(lián)名或奇葩口味成為了網紅。比如光明和大白兔的聯(lián)名雪糕。
喜茶、奈雪的茶等茶飲品牌也趁機推出了聯(lián)名款,奈雪還搞起了饑餓營銷,號稱每個門店每天限量26根,盡管22元一根,價格不菲,但想吃全靠搶。即便是普通便利店售賣的聯(lián)名雪糕,也被吐槽“貴”“鑲金了嘛?”
因為情懷、造型、聯(lián)名而走紅或許并不稀奇,你可能想不到,還有因為高價走紅的。 回顧2018年的“雙十一”,其中有一條令人驚嘆的數據:66元一支的鐘薛高“厄瓜多爾粉鉆”,雙11當天僅15小時便被搶光,由于其高價效應,僅這一款雪糕就占了天貓冰品類目10%的銷售額。
最夸張的時候甚至還需要配貨購買。鐘薛高雪糕推出的限量新品有“杏余年”和“芝玫龍荔”兩個口味,有網友曾發(fā)現,想買鐘薛高的新品居然必須要和套餐一起購買,無法單獨購買。而在非官方的店鋪里,這盒冰淇淋的代購價格已經炒到200多元一盒。
在官網介紹這款雪糕盒子的口味是“一盒冰糕4個層次、5種口感”,買過的評價中有人覺得“味道非常好,吃出了儀式感”,也有人吐槽“和普通的甜點沒有很大區(qū)別”。
雖然漲價兇猛,但身價比原來翻了幾倍的雪糕似乎依然賣得不錯,那些被貼上“網紅”標簽的雪糕更是被一眾年輕人追捧——曾經那個五毛、一塊就能吃到雪糕的年代當真一去不復返了嗎?
其實早在幾年前,雪糕就已經悄悄漲了一輪價了。
當年5毛一根的小布丁,1塊錢的雪人、綠色心情和1塊5的巧樂茲和苦咖啡等都是80后、90后的童年回憶。那時候,大部分雪糕的價格在1-2元左右,三四塊的可愛多、千層雪已經算是中高端產品,超過5元的高端雪糕非常少,數得上來的好像也只有夢龍一種。“知乎”上甚至有帖子,解釋了“夢龍雪糕為什么那么貴?”
而如今國內冰淇淋消費市場則“升級”了很多,雪糕根據價格一般分三檔,單價2元以下的屬于低端產品,3元至10元算是中端,超過10元就進入高端序列。廠商們則為了提升價格可謂是挖空了心思,從產品設計、包裝到原材料的使用,再到獵奇口味、品牌聯(lián)名和宣傳營銷,能用上的通通都派上場,包括明治、良品鋪子等多個品牌推出更高端版雪糕,均價在10元以上。比如口味從最初的草莓、巧克力、香草等單一味道進化成了白桃烏龍、海鹽荔枝、珍珠奶茶、紅糖糯米等復合口味。五羊的“粵新意”甚至還推出了一款“荔枝米酒桂花味飛魚脆皮”雪糕,對,你沒看錯,這一長串味道其實都是一支雪糕。
獵奇口味就更是一言難盡了,什么東北鐵鍋燉、臭豆腐味、芥末味、黑啤味、蟹黃味等等,層出不窮。造型上也是別出心裁,桃子形狀的,有泡芙樣式的,還有銅鑼燒卷草莓冰淇淋,還有網紅鯛魚燒和雙黃蛋造型。
還有主打“低脂低卡”的健康冰淇淋,瞄準的正是想瘦身的女孩們。
實際上,產品品類上的“花多眼亂”正是行業(yè)目前的競爭態(tài)勢。據業(yè)內人士透露,冰淇淋廠商一般每年都要向市場推出20個以上的新品,其中能存活的可能只有一兩個,其他都會被淘汰。因此他們每年變著花樣地更新產品,不僅是為了提高售價,同時也是為了保證能夠推出一款受到消費者認可的產品。
那么,隨著花樣越來越多,雪糕的單價水漲船高,消費者究竟買不買賬呢?
據公開數據顯示,我國冰淇淋市場發(fā)展速度非常迅猛,每年正在以20%-30%的速度不斷飆升。2014年,我國冰淇淋市場規(guī)模僅有708億元,2018年增長至1236億元,2019年規(guī)模近1380億元,已成為世界第一。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雪糕漲價后人們購買欲不僅沒有消退,反而還更旺盛了。這是因為如今消費者對于雪糕的消費觀念正逐漸改變,相對于價格較低的基礎款雪糕,他們似乎更青睞價格高、品質好的高端雪糕,網紅高價雪糕的暢銷也側面印證了這一點。
而雪糕漲價的背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原材料價格的提高。雪糕和冰淇淋等冷飲產品的原料主要是奶、糖和巧克力,近幾年這三種原料價格都有不同程度上漲,這直接導致了冷飲價格隨之上漲。

“鐘薛高的糕”配貨售價超過200元。
除此之外,冷鏈運輸的成本也不低。一般情況下,普通倉庫的造價約為400元/平方米,冷庫則要配備保溫系統(tǒng),造價就至少要高達2000元/平方米,而且冷庫需要花費高額的電費,1萬平方米的冷庫一個月的電費至少要20萬元。因此,冷鏈運輸的物流成本比普通要高出40%-60%,這些費用只能分攤到末端的零售價格上。 還有一些品牌將大筆經費花費在了營銷和宣傳層面上,畢竟誰也不敢低估“網紅”二字對于消費者的吸引力。
雖然整體規(guī)模較大,但目前中國人均每年消費冰淇淋為2.5公斤,是日本的1/4,是瑞典的1/6,是美國的1/9,這就意味著我國冰淇淋市場未來的消費前景十分廣闊——這一次,雪糕瞄準的是奶茶。
如果回顧奶茶的“發(fā)跡”史,我們會發(fā)現,奶茶從最初的一杯10元左右,已經發(fā)展成了現在的一杯20-30元不等,喜茶、奈雪的茶等網紅奶茶產品單價多在30元往上。
短短幾年,奶茶的身價翻了3倍之多,甚至成為了年輕人一種新的社交和生活方式。
據艾媒咨詢的一份2021年新式茶飲消費場景調查報告顯示,奶茶幾乎全面入侵了年輕人日常生活的各個場景:逛街、工作、聚餐、約會、看劇等等都離不開奶茶。
可以說,奶茶已經成為了年輕人難以拒絕的“快樂水”,而其身價大漲靠的正是與年輕人生活場景的緊密聯(lián)結。如今,奶茶早已跳脫出飲品本身,被賦予了額外的社交意義,而雪糕似乎正在步奶茶的后塵,打破人們“夏天才能吃雪糕”的思維,成為占據年輕人日常社交和生活場景中的新品類消費航行業(yè)。
也許你還在惦記著那一口童年的滋味,買到綠舌頭、老冰棍、小布丁等懷舊產品,定會激動地發(fā)個朋友圈,并收獲一大批點贊。這些曾經風靡80后、90后的雪糕如今已成為了稀有產品,很難買到,甚至也因此增添了些許“復古網紅”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