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少敏
2021《政府工作報告》貫穿了“三新”,即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其站位高,措施實,圖文并茂,數據翔實,總結了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情況下所取得的不凡成果,部署下一步重點工作。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要開好局,起好步,政府工作報告堅定了我們的信心。
報告提到要支持科技自立自強,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支持國家實驗室建設及科研人才等,傳遞出國家戰略信號,也為高等教育的發展迎來了機遇。
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基礎學科是指研究自然和社會發展基本規律,提供人類生存與發展基本知識的學科,一般多為傳統學科,如數學、物理、化學、哲學、歷史、文學、社會科學等。一般來說,基礎學科尤其是其中的人文學科,很難具備直接創造經濟效益的能力,但在學科體系和人類發展進程中卻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建議進一步重視和加強新時代高等教育基礎學科建設,具體理由如下:
其一,基礎學科在學科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基礎學科是現代學科體系的“母機”,從知識衍生發展的路徑看,應用學科一般是從基礎學科中分立、剝離出來的。其中,自然科學基礎學科是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的重要來源,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則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民族靈魂的重要根基。
其二,尖端科技的發展最終需要基礎學科的引領和支撐。黨和國家領導人已敏銳意識到基礎學科、基礎研究對新時代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要有創造性思辨的能力、嚴格求證的方法。”堅持以哲學思維引領中國科技的開拓創新,既是當代中國科技發展需要高度關注的戰略焦點,也是中國科技成功崛起需要堅持的戰略導向。李克強總理指出:“無論是人工智能還是量子通信等,都需要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作有力支撐。我們之所以缺乏重大原創性科研成果,‘卡脖子就卡在基礎學科上。”
其三,目前基礎學科的應有地位未能得到足夠重視。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形勢下,直接面向經濟社會主戰場、直接創造GDP的工科等應用學科受到高度關注,其自身造血能力及資源獲取能力較強,一些重大科研項目、人才項目也向其傾斜。例如首輪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465個學科中,“工學”門類入選學科占比為40.43%,而基礎學科占比較低,物理學科僅占1.51%,數學學科僅占3.01%,尤其是文史哲三個學科門類的入選學科僅33個,占比為7.10%。目前,基礎學科后繼乏人。職業報酬相對豐厚的信息通訊、人工智能、金融、醫學等專業對優質生源的吸引力更強,表現為一些以文理學科為主的綜合型院校、師范類院校,其高考錄取分數線普遍低于工程信息類和財經類院校;即使在同一所大學里,也存在基礎學科師資向應用學科轉移的傾向。
基于基礎學科在整個學科體系和基礎科研中的重要性,我們既要發揮大學作為經濟社會建設“加油站”的作用,又要重視大學的文化引領作用和重大科學原始創新的“燈塔”作用。在未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動實現教育強國的進程中,我們一定要堅持問題導向,重視基礎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具體建議如下:
第一,加大“雙一流”建設布局中基礎學科的占比。
建議在2021年“雙一流”建設中期動態調整中,適度向基礎學科傾斜。對于一些解決我國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推動我國科技水平實現全球領跑的“量子科學”“碳達峰”“光刻機光源”“引力波探測”等前沿科學領域,推動科學思維創新變革的科學哲學領域,提升文化自信和促進國家軟實力建設的歷史、文化、藝術等領域,應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給予足夠重視和政策性傾斜,建設一批能夠潛心學術、避免功利性干擾的基礎學科“國家隊”。
第二,推動在中西部地區布局一批基礎學科大科學裝置。
根據中央深改委《關于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見》,落實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關于區域協同發展的要求,從區位安全、環境匹配、基礎優勢、能源供給、民族穩定等多個因素考慮,在中西部地區布局一批基礎學科、基礎科研的大科學裝置和重點研究平臺,并使這些平臺成為中西部地區“事業留人”、留住高端人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作者為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山西省委會副主委、山西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尚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