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蘭
當前,科學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使現代社會發生著改變,而與之伴生的生命健康安全、隱私保護、國家安全等諸多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也日益引起學界和社會的強烈關注。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的《生命科學領域前沿倫理問題及治理》就是這一領域的新成果。該書的作者中國科學院大學黃小茹以ELSI研究為切入點,以當前國際上應對轉基因技術、神經科學數據、ICT植入物、基因編輯技術等前沿倫理問題為中心,勾畫出社會利益多元化格局下科技倫理治理的新圖景。已有關于科技倫理治理的研究多關注具體的治理機制,但治理機制是如何形成的?在一個具體的社會情境中,治理機制滯后以及形成的難點是什么?如何構建適合特定社會的倫理治理機制?這些更加前端的研究問題亟需解決,因而也是該書關注和討論的重點。
時代之變觸發ELSI研究
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回應時代關切,在生命科學領域,更是如此。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關于基因研究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的討論就是最佳例證。作者開篇通過回溯在時代巨變下ELSI(Ethical, Legal and Social Issues)研究興起的大背景,展現學界和社會是如何開始關注和應對生命科學倫理問題的,展示ELSI研究對社會和科學研究運作方式產生的巨大影響。隨著研究的是深入,ELSI研究在研究領域、視角等方面呈現出新進展,在專業化、建制化規模逐步擴大的情況下,已有了體制化的趨勢。但是已有研究表現出滯后性與未來研究的前瞻性要求、已有分散化研究與未來體制化研究、已有研究的封閉性與未來研究的全球化上的矛盾,如何解決這些矛盾,可能是預示著未來ELSI研究的發展方向。
約翰·齊曼曾說過,技術的產生、傳播和使用都會受到“從技術應用的基本目的到在其文化語境下支持和維持其存在的廣泛價值等各種要素”的影響,在科技倫理治理方面,同樣也是如此。作者通過全面梳理干細胞研究倫理爭議與處理的典型案例——黃禹錫事件,展現了在一個具體的社會情境中,倫理問題的表現以及社會的倫理觀念和態度的不同,表明科研倫理的社會治理會面臨倫理觀念尺度和事實價值選擇尺度的共同作用和互相“牽扯”。由此提出不能孤立地看待、處理倫理問題,而是要分析具體的社會環境、考慮社會治理機制的差異性,為回歸到思考中國的科技倫理治理路徑做了鋪墊。
新興科技發展催生倫理治理新需求
要使倫理治理機制實際有效,需考慮倫理問題的具體情境,分析機制設置的影響因素。轉基因技術、干細胞、神經科學、ICT植入物、基因編輯技術等新型科學技術是生命科學中倫理問題非常突出的領域。值得注意的是,與社會和學界對這些議題的常見關注點不同,作者更多將研究視角聚焦于學界討論量較少,但卻是生命倫理學中非常重要的層面,即從倫理問題的源起出發,對前沿領域倫理問題進行概念的界定、特點的歸納和類別的分類,進一步分析國際上治理該問題的進展、創新與問題,提出中國在處理同類問題時的可借鑒之處。
在討論轉基因風險及應對時,作者以轉基因風險管理模式為主軸,全方位考察了美國、歐盟、中間三類模式,并橫向對比三種模式的不同之處,認為它們在管理理念、上市審批制度、標識制度上都存在明顯差異。而這背后主要是受到本土文化傳統和不同利益群體訴求的影響。在討論神經科學數據應用的倫理問題時,作者以獨特視角分析了其背后的“思想隱私”問題,認為思想隱私泄漏會存在思想行為可能被他人控制、易于“污名化”、削弱人類尊嚴三大后果,而治理該問題就需要不同社會角色在個體隱私權和公共利益中尋求一個平衡點。在討論ICT植入物的倫理問題時,作者基于ICT植入物所涉及的信息與通信技術的特點,從生命終結決定、增強問題、安全、隱私保護、數據所有權問題入手,提出ICT植入物具有的獨特的外聯性,使得其倫理問題非常突出地將病人、專業人員、醫療企業、管理部門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因此相關主體必須在倫理監管和治理中承擔起相應的職責。在討論基因編輯技術時,作者全面對比分析了中外不同的倫理規范、監管制度和應對能力,認為中國這個“后進生”,需要并及早在戰略層面上面向社會與未來加強“負責任研究與創新”,以改變長期以來倫理研究嚴重滯后于科技發展的局面。
多元社會格局下亟需形成倫理治理邊界組織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制”,“十四五”規劃綱要則提出“健全科技倫理體系”。科技倫理治理是當前學界和國家層面都非常關注的研究領域。科技倫理治理是現代科技發展的重要保障,是現代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深入理解、研究、探索科技倫理治理有利于我國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進程中搶占科技倫理制高點。那在不同社會和群體倫理認知存在差異、不同領域倫理問題各具特色的情況下,科技倫理治理是如何實現的?應當如何推動形成行之有效的倫理治理機制?越發多元化的中國社會又該建立怎樣的倫理治理機制?作者試圖通過干細胞研究和應用、英國人類胚胎研究、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倫理治理機制三個事例進行闡述。
人類胚胎干細胞研究作為最具倫理爭議性的領域之一,無疑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干細胞研究的規制在不同國家差異很大,作者究其緣由,詳細梳理了美國頻繁變動的干細胞研究政策的出臺、實施過程,由此提出不能單純地認為倫理爭議、倫理問題影響了政策的出臺,還應看到政策反過來也對相關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不同國家和地區政策的差異性,更會加重這種影響。
為展現具體的科學研究倫理規范或政策的形成過程,作者生動解析了英國支持和反對人類胚胎研究的相關群體是如何基于廣泛的多主體參與的倫理協商,通過組織、法律、政策等層面的努力,推動英國倫理監督政策和制度的形成。通過引入邊界組織的概念,作者從機構視角對國外新興科技倫理治理體系進行了研究,提出新興科技的倫理治理機制是多主體參與、多元化構成的,幾乎不存在一種單一主體的治理機制,其本質是一個個多主體的“邊界組織”的運作。在分析不同主體倫理觀念的基礎上,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作者分析了不同主體具體的參與和相關鏈接關系,認為多個主體的角色缺位和主體必要的相互聯系的缺失,是中國有效倫理治理機制難以形成的重要原因,為討論中國的科技倫理治理機制埋下了伏筆。
研究前沿倫理問題和倫理治理機制的形成問題,最終是要為我國的生命科學領域新興科技倫理治理提供研究支撐為落腳點,這也是該書的研究初衷。因此,作者抓住新興科技倫理治理中的核心問題:誰對什么以及對誰負責?認為中國要治理好具體新興科技領域的倫理問題,急需發揮政府、科技界、社會、企業等之間關于倫理治理的“邊界組織”的作用,建立一個成體系的治理機制,以推動倫理問題研究、敏感領域發展咨詢、法律規范介入、倫理審查、技術評估、科學傳播和公眾參與等,補上科技倫理治理體制這塊短板。
未來科技倫理建設將成為確保我們國家科技創新活動行穩致遠、科學技術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科技倫理治理研究需要借鑒國際上科技倫理治理前沿經驗教訓,思考在我國特殊文化環境、倫理視域下可能適用的倫理原則、規范和體制機制。《生命科學領域前沿倫理問題及治理》一書提供了研究的新視角,對于推進國家科技倫理治理體制機制建設有不可多得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尚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