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媛
“謝蘭很愛笑。”
兩江新區人和街道邢家橋社區的工作人員和居民對社區黨委書記謝蘭有著同樣的印象。
52歲的謝蘭,參與社區工作已經19年。在此之前,她開過皮鞋廠、搞過運輸隊,是人們眼中風風火火的“女強人”。到社區工作后,她斗真碰硬、堅強樂觀,骨子里那股不服輸的倔勁和善良又使她成為社區居民最信任的“謝書記”。
“社區工作干不了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可能只是把小區里的石凳換成木凳,甚至只是去居民家里幫忙換一個燈泡。但這些小事都是以心換心的實事,把每一項工作都做到群眾的心坎上,群眾心里自然就會裝著你。”謝蘭說。
倔強的圓夢人
作為重慶市首批“農轉非”安置小區,早年間的邢家橋社區繁華熱鬧。但20多年過去,安置房小區的墻面開始霉變、脫落,衛生間、廚房地面開裂漏水,各類線纜交相錯雜。
“488套住房中有465套出現不同程度漏水,嚴重的時候居民做飯和上廁所都得打傘,有的家庭甚至因為房子的問題吵架、鬧離婚。”謝蘭說。
為解決這一問題,2018年底,兩江新區謀劃啟動邢家橋社區安置房綜合整治項目,由政府出錢為居民整治樓棟外立面、改造廚房和衛生間。
“不許整,我們要拆遷!”
“做‘面子工程,休想!”
居民的強烈反對讓謝蘭感到困惑,“這么好的事,為什么大家這么抗拒”?
在上級黨組織的引導下,謝蘭與社區黨委班子認真分析原因:一方面,社區開發早,居民想通過拆遷獲得一大筆補償;另一方面,有少數居民擔心政府這么做是“面子工程”。
倔強的謝蘭找準原因后,便開始“對癥下藥”。
“居民說我們從中撈好處,我們就一遍遍解釋,工程款根本不經過我們的賬戶;居民說整治了就無法拆遷,我們就一次次開導,房屋達不到拆遷標準。給老人解釋不通,我們就找子女溝通,子女不好溝通,再找親朋好友幫忙。我的電話號碼他們都有,24小時開機接待居民咨詢。”謝蘭回憶道,“由街道黨工委領導帶頭,我們社區干部全體參加,硬是一家一家賠著笑臉耐心做工作。”
其實,早在整治工作開始前,謝蘭就被查出得了肺癌,為了讓群眾早日搬進修葺一新的房屋,她3次推遲手術時間。整治期間,謝蘭先后組織召開黨員會、居民會、院壩會70余次,接待群眾達1000余人次。
隨著工作的細致深入和先期整治的樣板效應,也因為被謝蘭的執著和堅強所感動,社區居民對整治工作的支持率從最初的23%提高到了100%,大家的安居夢也因此得以實現。
腦中裝著大數據的“社區通”
在邢家橋社區,居民都說謝蘭有個“超級大腦”,是社區移動的“數據庫”。
有時會忘記吃藥,有時出門會忘記帶鑰匙的謝蘭,算不上一個記性很好的人,但是如果你向她問起社區和居民的情況,她總能不假思索地說出答案。
謝蘭熟悉社區4523戶居民每一戶的情況,每年,她都會帶頭走訪1000多戶人家。在她的筆記本上,陸陸續續記錄了上千個需要辦理的事項。
“要收集群眾的信息,了解社區的情況,只能用心走訪,人家才愿意和你擺龍門陣,告訴你心里話。”謝蘭說。
為了不斷完善和更新大腦中的“數據庫”,謝蘭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不認識的人來居委會辦事填表時,她便站在一旁,記下這個人的名字、長相和基本情況,記下他的困難和訴求;對于認識但是了解不多的人,她會在上門走訪前,先向其他居民打聽情況。
“通過采集數據,不僅可以幫助我更好地掌握社區和居民的情況,也讓我有機會發現更多有能力、有熱情且熱愛社區工作的人才。”謝蘭表示。
羅得英就是謝蘭在走訪過程中“淘”到的“金子”。
“走訪羅阿姨的時候,我發現她不僅特別關心社區工作,而且能力也很強。當時,我就在腦中重點記下了她的信息。”謝蘭說。
4月30日晚上,邢家橋社區全體工作人員忙著為換屆選舉分發選票,時間緊、任務重,差人手,謝蘭想到了羅得英。
“有時間,我馬上過來。”還沒等謝蘭說完情況,電話那頭的羅得英便一口答應。
在羅得英等志愿者的幫助下,選票分發工作得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謝蘭說:“社區志愿者就是社區工作的眼睛、嘴巴和腿。發展的志愿者越多,我們工作起來就越能得心應手。”
如今,像羅得英一樣被謝蘭“淘”到的“金子”組成了“小二服務隊”、“婆婆陪聊隊”等多個志愿者隊伍,成為社區工作的又一股強大力量。
住進群眾心里的“謝書記”
再次走進邢家橋社區,只見背街小巷干凈整潔,隨處可見綠植和鮮花,院壩里還有居民在拍照打卡;走進居民家里,廚衛煥然一新,屋內寬敞亮堂。
與社區環境一樣發生巨大變化的,還有社區居民和謝蘭之間的關系。
6月17日,居民羅碧華找到謝蘭,說有一句悄悄話要說給她聽。
“她對我說,‘謝書記,現在看起你身體好多了,我那里有親戚專門從外地帶回來的藥,對身體很好,我給你拿來。”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謝蘭仍覺感動,“她覺得這個藥特別珍貴,所以貼著我的耳朵很小聲地說,這是一種牽掛和親切。”
與羅碧華一樣,越來越多的居民成為謝蘭的“守護者”。
“每到夏天,不少居民就會給我熬一些解暑湯。來社區居委會辦事的男同志,只要看見我都會主動將煙熄滅。以前走在社區里,居民都會帶著抱怨向我訴苦,現在大家看到我,都叮囑我別這么累,要多注意休息。”謝蘭笑著說,“現在我倒成了被關心的那個人。”
今年1月,邢家橋社區黨委副書記段成霜剛到社區時,便聽說了謝蘭在社區里面奇怪的步行速度。
“5分鐘的路程要走2個小時?”起初,段成霜并不相信,直到謝蘭帶著她走了一次。
“居民看到謝書記都會跟她拉家常。”段成霜說,“借著這次經歷,謝書記告訴我,社區工作得把態度擺在工作最前端,才能更好地為群眾解決問題。”
今年84歲的段志英有著55年黨齡,是社區志愿者隊伍中的一員,她喜歡把謝蘭稱作“班長”:“謝書記就像‘班長,我們這些黨員就像‘士兵,在她的帶領下一起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
從段志英家出來,會路過一面展示墻,上面貼著謝蘭和社區居民的多張合照,照片里謝蘭的笑容依舊溫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