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6月21日,黔江區石會鎮中元村村民黃友發的孫女黃語嫣早早地起了床,這天是周一,學校要舉行升旗儀式。
迎著朝陽、踏著晨露,黃語嫣背著書包從家里出發。從家到她所就讀的工農中心小學,單邊步行僅需20分鐘。路上遇到相識的同學,黃語嫣就和他們在寬闊的水泥路上結伴而行,一同趕往學校。
中元村的孩子們能有這樣歡快的上學時光,得益于全村十幾前年的一次集體大搬遷,也得益于村里這些年來的快速發展。
推動者
2006年,中元村啟動了一項浩大的工程:把居住在高山上的村民全部搬至山下的平地。
位于武陵山腹地的中元村,是一個典型的高寒貧困村,7個村民小組中有4個小組分布在山上。“這4組村民就占了全村人口的50%。”中元村黨支部書記費遠忠回憶,“當時有一組村民因為住得太偏,每次到集鎮趕場,來回至少要走8個小時。”
正因如此,盡管山上家家戶戶都種了糧食,但因為運輸難度大、成本高,基本上只夠村民自家維持溫飽,賺不了什么錢。
俗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但修路致富的法子,在中元村卻行不通。
“一是修路難度大,全是巖石,且山高坡陡;二是缺乏修路資金。”費遠忠說。
2006年,中元村依托扶貧搬遷政策,組織居住在高山上的村民搬到山下的平壩居住。
可村民卻不樂意:自己在山下沒有土地,拿什么生活?建房沒錢,誰出?
面對眾人的遲疑觀望,費遠忠決定“推一把”。這一年10月,費遠忠將村黨支部的黨員集中起來,召開了一個動員會。“現在搬遷工作推進困難,群眾不理解,我們黨員要率先垂范,帶頭搬遷。”他在會上稱。
村文書黃友發第一個報名,他家就在山上,對山上的窮苦生活,他深有體會;老黨員龐玉成也站出來,答應帶頭搬下山。
為進一步打消村民顧慮,費遠忠還特意在新建的1期搬遷點上為每家每戶都搭建了圈舍,方便村民喂養家禽牲畜。最終,在費遠忠的推動下,中元村第一年搬遷24戶。
下山后,龐玉成的生活越過越好,他還找到一份建筑工的活計,一年就賺了3萬多元。其他搬下山的村民生活也大有改觀,這讓山上原本不肯搬遷的村民動了心。
2012年,中元村2期搬遷工程開建,山上村民紛紛主動要求下山。兩期工程共實現高山移民安置155戶共554人。
引導者
6月7日,中元村蠶桑養殖點。
夏日的綿綿細雨將中元村山坡上的桑葉洗得油亮。正值蠶的喂養時節,養殖戶吳席友將村民送來的桑葉整齊地擺放在蠶簸中,等待著下一批桑葉送來。
門外一陣“突突突”的聲音響起,吳席友停下手中的事情循聲望去,是費遠忠開著三輪車載著剛摘下的一批桑葉到了。
中元村四面環山,山高坡陡,土地瘠薄,過去唯一發展過的產業是山雞養殖。搬遷到山下的村民需要新的產業來支撐生活所需,但發展什么產業?費遠忠一度為此而苦惱。
“我們曾提出要讓搬遷的村民‘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這致富的關鍵就是產業。”費遠忠說。
產業發展,基礎設施要先行。
在費遠忠的帶領下,中元村新修村路45公里,還修建了集中供水水廠,為產業發展打下基礎。
緊接著,費遠忠召開村黨支部會議與大家一起探討中元村適合發展何種產業。最終,大家一致決定發展蠶桑產業,并且由村干部帶頭發展。
“蠶桑產業是全區的特色產業,且有發展基礎。”費遠忠說,“蠶桑產業勞動力需求量大,能解決村民就近務工問題,還能盤活村里的撂荒地。”
在村干部的帶頭發展下,如今的中元村已發展蠶桑800畝,吸納200余名村民就近務工。
不僅如此,費遠忠還牽頭組建了黔江區第一家村級股份制經濟合作聯合社,主動對接相關職能部門和龍頭企業,邀請農業專家下沉一線指導,在原有產業基礎上,又發展了1200畝花椒、200畝桃樹等集體經濟項目,帶動村民發展獼猴桃、草莓、生豬等種養殖產業。
2012年,一直在外務工的年輕人帥君回到家鄉中元村,開始發展山雞產業,還成立了“君姐家庭農場”;年輕人楊廣勝也回到中元村,辦起了生豬養殖場;村民龐友均則在家鄉搞起了大棚蔬菜種植……快速發展的中元村,讓年輕人看到了希望,也同樣讓他們與巍巍武陵山有了更深的牽掛。他們曾經不懼遠行,如今也欣然歸來。
踐行者
6月21日,中元村羽人谷度假村。
羽人谷農家樂門前的格桑花隨著微風搖動,店內賓客如云。
“老板,給我們配一桌本地家常菜!”有人稱。
“好!給你們配一桌石磨豆腐、土家老臘肉、武陵山珍炒杠菌……”正值午飯時間,老板李俊鋒忙著招呼剛剛落座的客人。
李俊鋒,重慶弘凡生態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2018年在中元村承接了羽人谷度假村開發項目。
“目前度假村的總體流量還不錯,雖然尚在聚人氣階段,但周末高峰時期,還是能夠迎來600余位客人。”李俊鋒說。
2012年,將村民從山上搬遷下來后,費遠忠就打起了附近羽人山的主意。羽人山山形奇特、風景秀麗,是個休閑避暑的好去處,何不乘勢發展鄉村旅游?
說干就干。
為了開發羽人山景區,費遠忠通過引進外部公司承包的形式進行,而這一次卻碰了壁。
“景區開發與打造后續資金不足,導致工程爛尾,羽人山景區開發項目擱淺了。”費遠忠說。
直到2017年,中元村集體經濟發展如火如荼,費遠忠再次將目光投向曾經未能發展起來的羽人山景區。這一次,費遠忠決定采用“村級集體經濟+公司+農戶”的新發展模式,讓村民參與進來,共享發展成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這里有山有水有美景,有農有田有鄉愁,怎么會發展不起來?”費遠忠笑著說。
念好“山字經”,這一次,中元村鄉村旅游真正“活”了起來。村內建有羽人山登山步道、農場、休閑垂釣池,還配有互動式四季果園、休閑廣場、度假村等配套設施。游客可以登山健身、體驗農耕、體驗采摘、吃農家飯、住農家屋,這片曾經的窮山溝正逐步讓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豐富景區業態,積極將中元村鄉村旅游打造成為區內外的示范景點,讓中元鄉村美景走出‘深閨。”費遠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