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燭 劉一春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0)
《學前教育學》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在幼兒園教師資格證國考筆試科目“保教知識與能力”中組成重要模塊。該門課程理論性強、學習內容較為抽象,而高職學生在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及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養成等各方面均處于弱勢,傳統的授課方式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效果欠佳。對分課堂重視師生兩個主體,均衡“教”“學”權重,變革“教”“學”關系,結合了講授式課堂和研討式課堂的優點,融合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能很好地解決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前教育學》課程實施的困境。
什么是對分?師生作為教學中對立統一的兩個主體,科學地分配對教學活動的掌控權,從而構建真正的師生共同體,讓教育教學獲取最大價值。對分課堂于2014年由張學新教授提出,是一種原創性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分配大約一半課堂時間給教師講授,另一半交予學生討論,并將講授和討論的時間隔開,課后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因此,對分課堂將課堂時間分為教師講授、學生內化吸收及討論三部分;教師可采用隔堂對分1或當堂對分2,教學環節依次為講授、獨立學習、獨立做作業、小組討論及全班交流。對分課堂中五個教學環節順序不能顛倒,且環環相扣。講授的核心目標是引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隨后的學習。獨立學習、獨立做作業為學生內化吸收部分,旨在幫助學生總結收獲、提出問題。學生內化吸收的成果又是開展討論的前提,在討論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自行解決低層次問題,凝練和提出高層次問題。最后,教師為學生們答疑解惑,提升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因此,對分課堂融合了知識傳授和學生能力培養兩方面。
在2018年春期學前教育專業大一年級《學前教育學》課堂教學中,筆者嘗試了對分課堂教學實踐。實驗班2個,各班3-4人為1組,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方式分組。本學期共14周,每周4課時(兩課時為1次課,兩次課之間間隔2-3天),采用隔堂對分的方式進行。教師運用超星泛雅學習通講授PPT、發布任務和作業、發起討論、選人、拓展學習資源等,學生線上與教師交流互動,有利于教師全面掌握學生學習動態。第1周第1節課,教師先告知同學們對分課堂學習的操作流程及考核要求。從第1周第2節開始,采用精講-留白的原則講授了模塊1的專題1,只精講本節課的知識框架、基本概念、重難點等相對宏觀的知識層面。課上要求學生認真聽講,課后發布“亮考幫”作業并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和任務。第1周第3節課上課前提交作業,在開始討論階段,教師先用1-2分鐘簡要回顧上節課的內容和作業要求,然后開始小組討論、抽查、自由提問、教師總結4個次序不變的討論環節。依次類推,每次課第一節課討論前一次課學習內容,后一節課教師精講下一專題內容。筆者以“學前教育與兒童”專題學習為例具體說明操作過程。
講授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第一個環節,直接關系到學生內化吸收和討論的效果。
1.講授前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
講授前教師認真分析學情,高職學生知識基礎水平較薄弱、學習習慣差、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低。結合教材內容,教師團隊規劃了適宜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習的課程框架。每個專題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知識導圖、教學重難點、“亮考幫”3及其他作業,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還需要靈活進行調整。結合幼兒園教師資格證考試內容要求,筆者將“學前教育與兒童”專題內容細分為兒童觀的內涵、兒童觀的演變、新時代科學兒童觀三個單元,確定各單元教學目標和主要內容,按照教學重難點規劃了課時(如表1),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根據學情、課程進度再作適當調整。前一周最后1節課講授兒童觀的內涵、兒童觀的演變,下一周第1節課開展討論,第2節課講授新時代科學兒童觀,第3節課討論,共4個課時。

表1 “學前教育與兒童”專題
2.講授過程中精講留白、做好引導
前一周最后1節課講到兒童觀的內涵和兒童觀的演變。這一節課中教師精講的內容主要是兒童觀的概念以及古代、近代、現代兒童觀的流變。兒童觀的概念講解用時約10分鐘,古代、近代、現代兒童觀的流變用時約30分鐘,剩余5分鐘教師發布任務并作小結。
教師先通過學習通發布問題“兒童是成人之父”、“在萬物次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次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當成成人,把孩子當成孩子”表達了如何看待兒童的?然后請同學們線上交流,教師使用學習通“提取關鍵字”功能,總結要點,并PPT出示兒童觀的概念“人們看待和對待兒童觀點的總和。即我們怎樣看待兒童,如何認識兒童。”接著引發學生思考兒童觀的內涵,涉及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兒童期的價值、兒童地位與權力、教育與兒童之間的關系,這部分內容作為留白部分,讓學生結合已學過的學前心理學或查閱其他資料進行學習。古代兒童觀精講“兒童是小大人”“兒童生而有罪”“孩子是工具”的觀點,近代兒童觀主要精講“種子論”“白板說”,現代兒童觀以盧梭、杜威、蒙臺梭利為代表進行串講,講解過程中輔以圖片、視頻等。在講解過程中,教師也非常重視與學生互動交流,通過“看圖說話”“引經據典”“了解時代背景”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便于更好地理解不同時期兒童觀。本節課結束前,教師呈現本節課兒童觀的重點內容。
下一周第2節課講授新時代科學兒童觀。新時代科學兒童觀作為本專題學習的重點內容,也是幼兒園教師資格證考試必考內容,因此講授時間最長。教師講解知識要點約30分鐘,真題演練約10分鐘,剩余5分鐘發布任務和小結。由上節課學生完成的兒童觀深化練習引出,教師總結要點“兒童是人;兒童是權力的主體;兒童是發展中的人”。其中,“兒童是人”“兒童是權力的主體”對于學生而言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而“兒童是發展中的人”則是個難點。教師先線上發布問題請同學們自己談談對于這句話的理解,教師使用學習通 “提取關鍵詞”功能,幫助學生歸納和總結。科學兒童觀最終歸結為一個核心理念——“以幼兒為本”(育人為本),這作為一個教學難點。接下來,教師選取最近的幼兒園教師資格證考試中有關兒童觀的材料分析題,解讀國考中兒童觀的考綱,結合材料進行分析,并總結答題技巧。本節課結束前,教師呈現新時代科學兒童觀的主要內容。
總之,本專題按照“兒童是怎樣的、如何看待兒童、如何教育兒童”的邏輯線開展教學。專題結束時教師要上升到教育兒童的策略上來。
每次新課講授結束后,教師通過學習通發布亮考幫及其他作業,考慮作業是否滿足基本性、開放性、個性化、梯度性等特點要求,能否促進學生內化吸收所學知識,用“輸入”倒逼“輸出”。
前一周最后1節課結束時,教師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布置亮考幫及作業。有關兒童觀概念的內涵,涉及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兒童期的價值、兒童地位與權力、教育與兒童之間的關系,教師請學生課下查閱資料、寫學習心得并完成練習題。此外,教師發布一個視頻案例,請學生說一說自己眼中的兒童是什么樣的。這部分學習內容和新時代科學兒童觀相聯系,為之后理解科學兒童觀奠定基礎。下一周第2節課結束時,教師也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布置亮考幫及作業。教師通過學習通發布2-3題有關兒童觀的材料分析題讓學生鞏固練習。
討論前,教師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方式分組,3-4人為1組分別組成學習小組。在座位安排上,教師采取圓桌會談的方式將每組座位固定下來。在作業方面,學生全部通過學習通在每次討論前提交作業。在批改作業方面,教師不以對錯評分,而是按是否準時上交、認真完成度、創新點等評分,最大限度保護學生學習積極性,也為學生有意義的小組討論奠定基礎。
討論過程中,教師參照張學新教授“20分鐘組內交流、10分鐘組間交流、10分鐘全班交流、5分鐘讀書筆記和5分鐘教師總結”,鑒于本校一節課時間為45分鐘,為減少無效的單一討論時間,設計了“20分鐘組內和組間交流“亮考幫”作業、20分鐘全班交流(包括教師抽查、提問、回答)、5分鐘教師總結”多種形式、循序漸進的討論環節。在組內討論和組間交流環節中,教師作為觀察者,觀察小組討論的節奏性、學生參與度、課堂紀律、學習氛圍、小組發言情況等,利用課堂觀察記錄表和學生作業記錄表、課堂活動照片等記錄學生的課堂行為。如本專題第一次亮考幫作業中,組內同學能統一答案的題目確定正確答案,不能統一答案的題目可以交由組間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回顧已學的知識點,小組都無法統一答案的題目就作為全班交流的重點內容了。由于課前同學們查閱了資料,組內討論時可以相互考考,如“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是什么?”、“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有哪些?”等等。此外,組內討論“我眼中的兒童”這個話題,分享自己欣賞視頻后的感想。
在討論結束末,教師進行答疑總結,時間為5分鐘。教師盡量做到面向全班學生,及時解決每位學生和各小組的問題,同時還要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總結和升華。本專題學習結束時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回顧重要內容。在專題學習最后1節討論課上,教師線上發布話題“我們應如何教育兒童”供小組討論,之后全班交流,教師總結科學教育兒童的主要策略。
注釋:
1 隔堂對分指學生自主學習在課后進行.
2 當堂對分指學生自主學習在課堂上進行.
3“亮考幫”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操作方法。亮是亮閃閃,是就教師所教過的內容提出自己理解得最到位的地方,拿出來跟全班同學分享;考是考考你,是就教師教過的內容中提出問題考查班里其他同學;幫是幫幫我,是就教師所講過的內容,經過小組討論,提出問題請求班里其他同學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