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軒 劉丹(通訊作者)
(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外語系,福建 福州 350108)
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琉建立朝貢關系。為處理對琉事務,明皇帝在福建泉州設市舶司,成化八年(1472年)遷往福州,從此福州成為中琉交往的重要場所。琉球使團在此登陸、停留。除朝貢正副史、都通使等20余人擇日進京朝貢外,其余大部分人滯留福州進行貿易或學習。福州為琉球使團在華停留時間最長、人數最多之地,存在許多琉球使團的遺跡。
1.閩海關福州衙署。
《福州府志》載:“督理閩海關署,在府城南南臺中洲,國朝康熙二十三年設。”[1]可知閩海關福州衙署設立的時間與地點。鴉片戰爭后,福州被辟為通商口岸之一,閩海關(亦稱洋關)于咸豐十一年(1861年)開關,設于福州南臺島番船浦(后改名為泛船浦)。閩海關設立后,又建造了閩海關辦公樓與驗貨廠、閩海關新樓、職員宿舍、稅務司公館、副稅務司公館等相關附屬機構。此外還有洋行老板的住宅、領事官邸、福州俱樂部、各種教會的教堂等。如今此地已成為居民住宅區,尚存的建筑有泛船浦海關巷的閩海關職員宿舍,煙臺山的閩海關副稅務司公館和閩海關稅務司公館。
2.柔遠驛(琉球館)。
4年前,李麗剛進入大學的時候,上一級的師兄回來做交流時告訴他們,這個專業的就業率一直很差,要他們早一點做好準備。雖然沒有多少同學把師兄的提醒放在心上,但是李麗卻記下了師兄的這句話。在報告結束后,李麗找到了師兄,問道:“那怎么才能在畢業時找到好的工作呢?”師兄想了一下說:“如果你不介意我可以幫你留意一下。”李麗很開心地記下了師兄的聯系方式。
柔遠驛,原名“懷遠驛”,位于福州市臺江區琯后街21號。《福州府志》載:“柔遠驛,在水部門外河口進貢廠之南,國初建,為外國使臣館寓之所。”[2]可知該館主要供琉球貢使居住,因此亦被稱為“琉球館”。后因戰火、自然災害和建筑設施的老朽,琉球館曾多次進行修建。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中琉官方朝貢關系中斷,但雙方民間貿易仍持續進行,琉球館成為雙方貿易的重要據點。
20世紀80年代,沖繩商人儀間正忠(漢名胡月亭)在此開設太吉洋行,興辦茶廠,同時還經營線香、枕、傘等雜貨。二戰前他撤離回國,導致該館無人管理。再加上戰亂,設施先后倒塌或被拆毀。1948年救濟機關在此搭建育兒所,1950年開辦工讀學校教育孤兒。1953年福建孤兒院工藝傳習所遷入后轉變為木器廠,1970年又變成開關廠。直至1983年,琉球館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列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在舊址上進行重新修復,改稱為“福州市對外友好關系史館”。館內陳列了大量的文物、史料、圖片等,向民眾開放。
1 資料來源 回顧性調查分析新生兒疾病篩查系統投入使用前和使用后1年間的疾病篩查資料和其他業務指標:新生兒疾病篩查病種包括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CH)、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癥、苯丙酮尿癥(PKU)。疾病篩查資料包括初篩率、復篩率、隨訪率。系統投入使用前(2015年)為對照組,使用后(2016年)為研究組。
金將軍廟位于福州市鼓山鎮遠洋村,閩江通往水部門外河口的新港河畔,坐北朝南。相傳金將軍字伯通,琉球國久米村人,嘉靖年間(1522-1568年)為防倭寇襲擾,隨船護貢。貢船行至閩江口之際,金將軍落水罹難,遺體飄至遠洋村。村民有感于金將軍事跡,將其遺體做防腐處理,灰土泯漆塑為肉身神像,并在江畔建廟祀之。現存金將軍廟為光緒元年(1875年)重建,1992年被列為晉安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另一塊是嘉慶九年(1804年)修葺尚書廟時所立。碑上刻有“琉球貢船直庫等捐番壹拾玖、圓錢貳仟文”字樣。其中“直庫”是琉球貢使中的一員。連琉球貢使都為尚書廟捐款,可見陳尚書的名氣之大、影響之深。
臺江萬壽尚書廟位于福州市臺江區塢尾街9號,奉祀水部尚書陳文龍。陳文龍(1232-1277年),南宋福建莆田人。傳說其因救護海舟被封水部尚書,立尚書廟。廟里立有兩塊與琉球貢使有關的石碑。一塊是嘉慶七年(1802年)所立,碑文載“琉球大船直庫筑登之親云上番銀拾元;大船內佐事等九人番玖圓;水手五名錢壹仟文;琉球大船直庫水手肆拾名番銀壹拾圓;琉球直庫長嶺親云上番壹拾圓;大廳佐事等九人番玖圓;定加子共六人錢壹仟文;水手共二十六名錢貳仟文;琉球封王直庫頭號二號船番貳拾柒圓。”當時琉球的經濟實力有限,卻有如此多琉球人踴躍捐款,可見中琉友好交往的盛況。
福斯研發團隊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開發了全新一代切削液ECOCOOL GLOBAL 20,以幫助用戶應對各種挑戰。其設計理念是在滿足機床和金屬加工行業的性能目標要求外,滿足絕大部分工業化國家的法律法規要求,為用戶提供高性能、安全和環保的切削液產品。
隨著中琉貿易的發展,中琉貿易的中間商“牙行”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河口太保境內建立了專門的球商會館。道光十九年(1839年)進行拓建,先后添置田產、店屋、園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取得地方政府的公證。但1947年被賣給李天俤開設酒庫,后又被改建為小學校舍。1981年變為“紅色小學”,現為福州市臺江區第五中心小學校舍。
5.閩安鎮巡檢司衙門。
道光二十年(1840年)7月13日,琉球館接貢存留通事王兆棠稟稱琉球所有進貢船和護送難民的船只來到閩省,“官伴水梢,以及飄風難夷,凡在閩故,向在轄下南關外張坑山、白泉庵、吉祥山,東關外金雞山等處,契買山地,葬埋標識。溯自前明迄今,計有百十壙。”[6]可知琉球貢使去世后多葬于福州南門外的張坑山(今長安山)、白泉庵、吉祥山、東門外的金雞山一帶。其中,白泉庵琉球墓園現位于福建師范大學后山,1980年被列為福州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修墻建成陵園,占地面積約3200平方米,墓園由一座四角墓亭、一張祭臺、九臺琉球墓(其中一臺為兩人合葬墓)以及六段無墓的墓碑組成,是目前中國大陸保存最多、最完整的琉球墓碑群之一。
1.河口天后宮。
河口天后宮位于今河口尾灣里(南公園背面),供奉天妃林默娘。琉球人信奉天妃,琉球貢使來華前必定先在當地的天后宮拜祭,登船時請天妃行像上船同行以祈求航海安全,在福州上岸后再將天妃行像安放至河口天后宮。
如圖3所示,線段P1P5和P4P8表示機器人抓取與放置的安全高度,當Delta機器人完成一個抓取任務過程,即從P1運動到P4的過程。弧P5P6是垂直方向P1P2的減速運動區間與水平方向P6P7加速段運動區間一起組成的混合段.同樣,弧P7P8也式兩個方向運動組成的混合段.假設在P1P2和P3P4兩個區間范圍內Delta的運動時間分為是T1和T3,P2P3運動區間的時間為T2,并假設P1P5、P5P8 、P8P4區間內的運動時間分別為t1、t2、t3,同時t2=T2。以在區間P1P2運動為例,如果vmax≤v0,則設定P5是P1P2區間運動的中點,即:
據《閩都記》載,河口天后宮在明成化年間由鎮守太監陳道重修。[3]光緒年間水師營總督吳鼎進行擴建,由戲臺、戲坪堂、大殿和后宮組成。1949年改為竹器廠和福州市第三皮革廠倉庫,神像在文革期間遭到毀損。1974年,因竹器廠發生火災,戲臺被毀。1983年經當地居民和華僑集資重新修復后保持至今。
3.金將軍廟。
2.臺江萬壽尚書廟。
4.球商會館。
SPWM是調制波與載波在交點時刻產生的控制信號,控制功率器件的通斷,得到一系列等幅不等寬的脈沖序列[6]。調制波在微控制器中是正弦函數,載波是通用定時器的寄存器加減產生虛擬三角波[7],SPWM波形的算法采用規則采樣法[4],如圖6所示。
進貢廠建于明初,主要用于貯存、加工和處理貢品。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也常在此會見和宴請賓客。由于柔遠驛兼具進貢廠的功能,因此進貢廠逐漸廢棄。在清代史料中未見相關記載,只能據各地方志推測其位于今福州市臺江區琯后街與國貨西路之間。
1988年萬壽尚書廟被列為臺江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萬壽尚書廟陳文龍信仰民俗獲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2015年萬壽尚書廟被列為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目標驅動措施。構建“四驅雙核”服務型黨支部,要牢牢把握“服務專業發展和學生培養”這兩個雙核目標,認真設計載體,有效開展工作,充分發揮教工黨支部在雙核目標發展中的推動作用。在服務專業發展上的目標,就是要用教工黨支部中優勢專業黨員教師的合力,建設特色專業;用教工黨員所具有的優勢專長,服務特色專業,建立以首席教師為主的特色專業群,動態調控專業結構,逐步形成系列標準化課程模塊;在服務學生培養上的目標,就是要真正關心學生,把解決思想問題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把學生的政治追求、職業發展、個人成長、情感交流、生活幫助等需求納入教工黨支部服務范疇,實施精細化、過程化管理,持續增強教師黨員在學生中的影響力。
3.進貢廠。
據統計,自順治十一年(1654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間,琉球共派遣貢使200多名,其中在任上病故的有23名,約占總數的10%左右。[4]由于福州是琉球貢使抵華首站和離華末站,再加上福州柔遠驛是琉球貢使居住和活動的主要場所,因此,在福州病故的貢使人數相對較多。此外,考慮到琉球遙隔重洋,履險遠涉,歷屆使臣有病故者,一般會選擇就地或回閩安葬。如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2月19日進貢副使阮廷寶病卒于山東平原縣,山東巡撫即賞給“葬銀五百兩妥備殯殮,……五月初八日運柩到閩”。[5]
閩安鎮巡檢司設于洪武二年(1369年),其職能是待琉球貢船到福州后將其帶到指定地點等候查驗。之后將船艙封釘,隨巡檢司駛至番船浦,在市舶官員的監督下將貢物存入進貢廠。閩安鎮巡檢司衙門位于今閩安鎮江邊,占地1700多平方米。1992年被列為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原為該鎮小學和幼兒園,現已重新修繕,供人參觀。
在海上油田依托式開發研究過程中,需要對周邊各種油品摻混外輸方案進行研究,從研究效率和經濟性角度來說,尋找一種適合于本油田的黏度預測模型較一一開展摻混實驗更加可取。首先調研了國內外油品摻混黏度預測模型,然后以渤海墾利油田群中新開發稠油油田原油為基礎,摻混周圍可能的3種稀油進行預測,并將預測結果與實驗值進行比較分析,認為:
在福州市連江縣東北80里的定海灣北岸也發現了一臺琉球墓,碑文曰“琉球國,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四月十五日卒,泉崎村五主粟國筑登之親云上墓”,1984年被列為連江縣文物保護單位。
在平潭蘇澳鎮貓頭墘村東北方臨海的山坡上也有琉球人墓群,埋有嘉慶十二年(1807年)蔡邦錦接封使團海上失事罹難者。墳墓由三合土夯筑而成,墓前原有花崗巖墓碑20余塊,現已散佚,僅存5塊殘碑,其中3塊較完整,收藏于平潭縣文化館。此墓群也被列為平潭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明清兩代中琉之間交往密切,琉球使團來華朝貢時滯留福建的人數最多且時間最長,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歷史遺跡。這些史跡不僅是中琉友好交往史的見證,而且向人們提供了珍貴、可靠的歷史信息,有助于人們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和研究這段歷史。此外,這種以歷史文化為核心的人文旅游資源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時代性,是城市旅游資源中最富有內涵的資源,通過重建史跡不僅可以使游客徜徉于山水之間,感受自然之美,還可以將其打造成具有特色的人文歷史文化旅游資源,使游客增長知識,增進國家、民族之間的友誼,同時還可以使城市旅游的內容更豐富,更具深度。
但福州與琉球使團有關的歷史遺跡中,僅少數被列為省級、市級和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多數史跡或消失,或被作為他用。這些蘊含著古代燦爛文化和先人智慧的史跡具有獨特的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應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和重點保護。若確實需要重建,也必須依據法律和現實需要。這一點可效仿琉球館,雖然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琉球館面積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但館內豐富的文物、史料、圖片和墓碑拓片都是中琉人民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此外,處于鄉鎮郊區的史跡,管理保護工作嚴重滯后,也必須加大重視鄉鎮基層的文物保護工作。與此同時,還應向人們普及中琉的友好往來史,提高人們對琉球使團相關遺存的重要性認識,使人們了解并從內心樹立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