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辰
(南京市高淳區農業機械技術推廣服務站,江蘇南京 210000)
高淳位于江蘇西南端,北鄰溧水,東鄰溧陽,西南與安徽郎溪、宣州、當涂毗鄰。由固城湖、石臼湖和長江支流水陽江所環抱,東部為丘陵地區,西部為平原圩區,總面積802 km2,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稻、麥為高淳主要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在10 000 hm2左右,主要種植品種為:南粳46、武運粳31、南粳5055、鎮糯19,揚麥23、鎮麥10號。
近年來,高淳區以江蘇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創建工作為抓手,加大財政投入,制定出臺各項推進措施,積極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不斷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和作業水平,著力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各類農機新機具、新技術、新模式在全區得到快速推廣應用。2019年末,全區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水平達97.13%,在江蘇省第三批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32個創建縣、市(區)中,以95.12分排名第二的成績高質量通過省級考核驗收。詳見表1。

表1 高淳區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測算表
稻麥機械化種植水平偏低,人工育苗移栽和撒播廣泛存在;機械化收獲自給能力不足,糧食收獲部分依賴外地收割機跨區作業;糧食機械化烘干能力不高,對規模化種植以及糧食存放形成制約。是推進全區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中的三大突出問題。針對上述問題,區農機推廣部門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自2016年起按年度制定《高淳區農業機械化推進工作實施細則》《高淳區農業機械化補助項目申報指南》,出臺具體扶持政策,實施靶向推進。
一方面,區財政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工作納入區級預算,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推進全程機械化;另一方面,區農機主管部門積極整合中央、省、市各級財政資金,加大對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投入。“十三五”期間,全區累計投入各級財政資金7 750萬元用于推進農機化工作,其中,中央及省級以上2 400萬元,市級5 100萬元,區級250萬元。新建成糧食烘干中心24個,糧食生產環節最大短板得到有效補強,機械化烘干能力得到顯著提升。財政資金的強有力投入,使得全區農機裝備水平快速提升,農機庫房等配套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薄弱環節得到有效補強。
以積極實施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為抓手,全力提升糧食生產機械化各環節農機裝備保有量(見表2)。2018—2020年,全區共受理農機購置補貼申請553份,新增各類補貼機具756臺,受益戶數313戶,兌付中央及省級以上農機購機補貼資金913萬元,帶動農戶投入4 210萬元購置農業機械。在政策推動下,全區各類農業機械保持較高水平增長態勢。

表2 高淳區2018—2020年新增糧食生產各環節主要農機裝備匯總表(單位:臺套)
高淳糧食種植面積集中在東部丘陵山區,田塊小且不平整,長期以來糧食規模化種植面積較小,小型農業機械更適合于生產實際需求,高性能農機裝備占比較低。以插秧機和大中型拖拉機為例,“十二五”末,全區插秧機以手扶步進式為主,高速乘坐式占比不到30%,大中型拖拉機以55.125 kW以下為主,58.8 kW以上的占比不足10%。“十三五”期間,隨著土地流轉的加速以及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推進,原有的小型農業機械已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生產需求。區農機推廣部門及時調整思路,通過新增機具作業獎補等方式,加大對各類更先進、更高效、更環保、更智能農機裝備的推廣力度,加快推動農機裝備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十三五”末,全區高速乘坐式插秧機占比達75%,58.8 kW以上大型拖拉機占比達61%,分別較“十二五”末提升45個百分點和51個百分點,高地隙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無人植保飛機、糧食烘干機等其他各類先進適用農業機械也得到快速推廣應用。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通過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建設,輻射帶動全區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水平提升。2018—2019年,全區共建設20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方、示范片,其中33.3 hm2以上9個,66.7 hm2以上7個,133.3 hm2以上4個,總示范面積達1 346.4 hm2。
以規模化育供秧為切入點,抓住關鍵環節進一步提升水稻機插秧水平。通過對0.33 hm2以上規模化育秧實施獎補,大大提升了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育秧、供秧積極性,2018、2019年全區0.33 hm2以上規模化集中育秧面積分別達20.83 hm2、27.1 hm2,機插秧水平達86.24%。
加大對農機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扶持力度,鼓勵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做大做強,推動全區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建設。一是加強軟件建設,引導農機合作社運營進一步規范化,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制定農機作業技術規范和服務標準;二是加強硬件建設,扶持各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主體新建各類必要的輔助設施。2018—2020年,全區扶持各類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新建專用機庫、育秧中心、烘干房、維修間等農機庫房面積達6 150 m2,水泥育秧場地13 500 m2。
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模式,確保培訓質量和效果,先后與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南京農業大學、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等進行聯合辦學。2018—2020年,共組織各類培訓班、現場會20余期,培訓農機合作社帶頭人、家庭農場主、種植大戶、農機大戶、基層農機管理人員等1 100余人次,開展職業技能鑒定7期,287人通過鑒定并取得了農機修理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其中技師1人,高級工18人,中級工146人,初級工128人。通過培訓,有效提升了全區農機從業人員職業技能水平和服務水平,加快了各類農機新裝備、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應用。
2019年,在區政府行政推動下,通過出臺強有力的扶持政策,推動全區糧食烘干中心實施環保升級改造。全區共完成24個糧食烘干中心119臺套烘干設備煤改電,包括環保型熱風爐選購、電力增容、烘干房改造等,總投入資金2 817萬元,其中財政補助資金1 721萬元。改造完成后,全區169臺套烘干設備中148臺套使用環保型熱泵熱風爐作為熱源,占比達87.6%,是全省首個完成整體推進烘干中心環保升級改造的地區。烘干中心環保升級大大減少了燃煤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降低了碳排放,節約了用工成本,實現了智能化烘干,提升了稻米烘干品質。
通過申報無人機農機購置補貼試點縣、出臺側深施肥農機作業補貼等方式,加大對植保飛機、測深施肥插秧機等節水節肥節藥綠色環保農機裝備及技術的推廣使用,2018年以來,全區共新增無人植保飛機55臺,側深施肥插秧機23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