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寶優,謝月英,黃雪彥,柯芳,彭玉德,農東新,余麗瑩,潘春柳,藍祖栽
廣西壯族自治區藥用植物園/廣西中藥材標本館,廣西 南寧 530023
筆者在廣西進行野外植物調查及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的過程中采集了大量的臘葉標本,在標本整理和鑒定過程中發現較多廣西新記錄植物。其中,木犀科(Oleaceae)膠核木屬(MyxopyrumBl.)、茶茱萸科(Icacinaceae)麻核藤屬(NatsiatopsisKurz)、菊科(Compositae)羽葉菊屬[Nemosenecio(Kitam)B.Nord]為廣西新記錄屬,現予以報道。憑證標本均保存于廣西中藥材標本館(GXMG)。
膠核木屬屬于木犀科(Oleaceae)素馨亞科(Jasminoideae)膠核木族(Tri.Myxopyreae)。本屬約4種,分布于印度、孟加拉、緬甸、泰國、越南、老撾、柬埔寨、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至新幾內亞及我國的海南[1-2]。我國產2種,廣西尚無本屬分布的報道。
膠核藤MyxopyrumpierreiGagnep.In Bull.Soc. France 80:78.1993;FloraofChina15:298.1996. ——MyxopyrumhainanenseChia in Fl. Hainan.3:209,f.664.1974 et Addenda 577.1974;中國植物志45(1):86-87.1980.
膠核藤為攀援灌木,小枝具窄翼、無毛;葉革質,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10~18 cm,寬4.5~7.5 cm,先端漸尖、銳尖或鈍,常偏斜,基部寬楔形,稍不對稱,全緣或具齒,兩面無毛;圓錐花序腋生,長4.5~6.5 cm,花序梗長0.5~2.0 cm,被毛狀乳凸;花萼長0.6~0.8 mm,被毛狀乳凸,裂片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花冠壺形,花冠筒長約1 mm,喉部稍縊縮,裂片橢圓形,長約0.5 mm;花藥近球形,徑約0.5 mm。子房卵圓形,長約0.5 mm。漿果近球形或倒卵形,徑0.8~2.0 cm,具小乳突(圖1)。其主要分布于老撾、越南、泰國,在我國產于海南[1-2],生于海拔1300 m以下的山谷林蔭處。

圖1 膠核藤Myxopyrum pierrei Gagnepain
憑證標本:廣西防城港市十萬大山那良鎮北倉村黃關組隘火溝,生于溝谷林緣,海拔170 m。2018年10月21日,黃寶優、農東新、彭玉德,181021001(GXMG);2018年12月24日,黃寶優、農東新、黃穎鋒等,181224001(GXMG)。
隸屬于茶茱萸科(Icacinaceae),本屬僅1種,分布于中國、緬甸。在我國,該屬植物產于云南[3-4]。廣西尚無本屬分布的報道。
麻核藤NatsiatopsisthunbergiifoliaKurz.FloraofChina11:514.2008.——NatsiatopsisthunbergiaefoliaKurz:中國植物志46:62.1981.
麻核藤為攀援灌木,葉卵狀長圓形,長11~14 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微波狀,葉脈延伸成微小尖突,葉面疏被黃褐色糙伏毛,葉背密被黃褐色及黃白色短柔毛,基生脈7條,中脈在兩面均微隆起,側脈2對,連同基生脈在遠離邊緣處匯合,網脈在背面較明顯;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花萼4裂,被短柔毛,花冠管狀,4裂,花瓣2/3以上合生,雄蕊4,花絲寬線形,子房不發育,密被黃褐色硬毛;雌花序被黃白色短絨毛,數個簇生葉腋,萼片4,分離,卵狀三角形,長約1 mm,外面被黃色柔毛,花冠管狀,長約1.5 mm,4裂,外面被柔毛,雄蕊4,長約1.5 mm,退化子房卵圓形,被淡黃色長硬毛;核果卵圓形,長1.5~1.7 cm,寬1.2~1.5 cm,密被黃色短柔毛(圖2)。其分布于中國西雙版納勐臘,緬甸亦有分布[3-4],攀援于密林內石灰巖石上。廣西首次記錄。

注:A.植株;B.花枝。圖2 麻核藤Natsiatopsis thunbergiifolia Kurz
憑證標本:廣西龍州縣水口鎮埂宜村隴相屯,生于石灰巖山闊葉林內,海拔868 m。2012年11月14日,姚紹嫦、柯芳、韋樹根等,451423121114 047LY(GXMG)。
隸屬于菊科(Compositae)管狀花亞科(Carduoideae)千里光族(Senecioneae)狗舌草亞族(Subtrib.Tephroseridinae),本屬共6種,分布于中國和日本。我國有5種,皆為中國特有種,除1種特產臺灣外,其余均產于西南部[5-6]。廣西尚無本屬分布的報道。
茄狀羽葉菊Nemoseneciosolenoides(Dunn)B.Nord.in Opera Bot.44:46.1978;中國植物志77(1):161-165.1999;FloraofChina20-21:488.2011.
茄狀羽葉菊為多年生直立草本,單葉互生,下部葉在花期凋落,中部莖葉具柄,無翅,葉片寬卵形,羽狀深裂,每邊各有側裂片3~4,上面被短柔毛,下面被細柔毛,側裂片近對生,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頂端尖或漸尖,邊緣具3~5不規則粗齒,齒端具小尖,頂生裂片與側裂片近等長;頭狀花序5~9,排列成頂生近傘形狀傘房花序,徑1.5~2.0 cm,總苞鐘狀,長5~6 mm,寬約3 mm,總苞片6~8,卵狀長圓形,長約5 mm,寬1.2~2.0 mm,頂端鈍或漸尖,上部被短柔毛,邊緣淺褐色,外面被短柔毛,舌狀花5~9,線形或長圓狀線形,長8 mm,寬1.0~1.5 mm,管狀花多數,花冠黃色,長4.0~4.5 mm,管部長2.0~2.5 mm,檐部鐘狀,裂片5,卵狀三角形,長1.5 mm,花藥長1.0~1.5 mm,基部鈍至圓形;瘦果圓柱形,長約2 mm,無毛,冠毛白色,長約4 mm(圖3)。其分布于云南(蒙自、彌勒、路南)[5-6],生于林緣,廣西首次記錄。

圖3 茄狀羽葉菊Nemosenecio solenoides(Dunn)B.Nord.
憑證標本:廣西那坡縣百省鄉百砍村妖皇山,生于闊葉林林下,海拔1553 m。2013年7月18日,農東新、黃寶優、謝月英等,451026130718031LY(GXMG)。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中國南疆,位于東經104°29′~112°03′、北緯20°54′~26°23′,北回歸線橫貫中部,西北連接云貴高原,東南與海洋相接,南面和越南相連。該地區氣候受季風影響強烈,具有北熱帶、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3個氣候帶特點。植物區系上,該地區位于古熱帶植物區的北部灣地區和泛北極植物區的滇黔桂地區、華南地區的中心或重要部分的自然交匯處,植物區系成分相當復雜,物種資源十分豐富[7]。本次發現的新屬種資源分布于防城、龍州、那坡等廣西西南、西北部地區,在植物區系上,屬于古熱帶植物區的北部灣地區和泛北極植物區的滇黔桂地區范圍,具有較明顯的亞熱帶區系向熱帶區系過渡的特點及熱帶北緣的區系性質,與廣西植物的總體特征基本相符。因此,這些新記錄種的發現使該地區物種多樣性得到補充,為廣西植物多樣性研究和資源開發提供新的資料。鑒于所發現的物種分布范圍小、個體數量稀少,建議開展種質保存和繁育技術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