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 民
(北京住總第一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北京 100020)
傳統地下外墻模板施工因場地充足,肥槽凈寬通常在800~1 000mm,施工空間滿足支設外墻外側模板要求,可采用雙側木模板支設形式,搭設較簡單方便、混凝土成型效果較好。但當現場場地狹小、肥槽空間不夠或采用地下連續墻施工工藝等復雜條件時,市政管廊地下外墻常采用單側支模形式。單側支模相比傳統地下雙側支模,相對節省人工,復雜環境下可根據場地情況進行深化設計,適應力較強,目前多采用單側支模形式。
1)工具式單側支模 常用在市政管廊施工中,工具式單側支模將模板與支撐連為整體,支撐剛度較大,有利于保障混凝土質量,安裝較方便;但由于模板與支撐為整體,單塊質量較大,需借助塔式起重機進行周轉安裝,且支撐為固定形式,需要較大的工作面,無法靈活適應場地復雜情況。
2)現場拼裝式單側支模 模板和支撐分開,且均為現場拼裝,支撐采用鋼管,可隨現場不同位置靈活適應,鋼管用于斜撐可保證足夠的剛度、強度及穩定性。
1)組裝簡便、靈活性強,外墻等特殊部位需要的異形模板可在現場完成改裝。
2)模板面板為新購置,混凝土施工效果好。
3)模板拆裝方便,不占用塔式起重機時間。
4)當地下墻體混凝土澆筑完畢后,可拆除面板用于其他部位混凝土施工,經濟性強。
5)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與樓面梁板可同時施工。
6)地下室結構順作法和逆作法均適用。
豐臺區五里店275號棚戶區改造定向安置房項目場地狹小,基坑北側、西側護坡樁距圍墻僅1m,護坡樁距結構外墻僅300mm,場區東側為唯一一條臨時道路,基坑較深,且均為砂卵石層。考慮工程質量及基坑安全,采用單側支模施工工藝。
該項目地下部分為3個主樓地下室及1個地下車庫,地下外墻周圈結構較復雜,采用2個工具式安全通道,均靠近外墻,故主樓及馬道區域內無法使用工具式單側支模。地下部分結構約占2萬m2,僅設置2臺塔式起重機,使用率較高,如單獨進行工具式單側支模吊裝、周轉工作,勢必影響施工進度,且車庫外墻部分區域未在塔式起重機覆蓋范圍內,無法進行吊裝。結合以上因素,最終選用現場拼裝式單側支模施工工藝。
模板安裝流程如下:墻體鋼筋驗收→焊接綁扎模板定位筋→核對預留洞口位置及埋件位置→清理、組織門洞口、刷脫模劑→安裝固定門洞口模具→于門口模上貼海綿條→穿入螺栓與墻體附加筋焊接→組拼單面模板→安裝龍骨、緊固螺栓→調整固定→驗收。
豎向內背楞采用40mm×40mm×3mm鋼龍骨,間距200mm;水平背楞采用50mm×70mm×3mm。通過背楞拉結對拉螺栓進行加固,使用鋼管+U托保證穩定,采用φ16鋼筋制作外墻穿墻螺栓。因地下車庫外墻無肥槽,故外墻穿墻螺栓與墻體附加鋼筋進行焊接,并與內側模板主龍骨拉結。層高4m時每面墻設6道對拉螺栓,層高3.6m時每面墻設5道對拉螺栓,穿墻螺栓豎向、水平間距均為600mm。
墻體共設5道斜撐,底部斜撐距地面200mm,上部斜撐距模板≤600mm,中部斜撐位于中間部位,斜撐水平間距為1m(為躲避盤扣式立桿,部分位置可調整為0.8m)。共設置3道地錨,采用φ22鋼筋預埋在頂板處,斜撐與地錨中間采用100mm×100mm木方,增加受力面積,防止跑偏,木方長度≥2跨。附加龍骨采用100mm×100mm木方豎向放置,與主龍骨采用8號鋼絲連接,鋼絲連接處,在木方上留設凹槽,使鋼絲進入槽內,起固定作用,防止滑落。
每道斜撐處增加2道立桿與斜撐相連,立桿與斜撐節點處設置通長水平桿,將每道斜撐與立桿連成整體,與盤扣支撐體系相連,增加模板整體性。在每道斜撐與附加鋼龍骨連接處的上部設置楔形木方,采用3根鋼釘與附加龍骨進行固定,防止斜撐跑偏、移位。單側支模抗浮措施如圖1所示。單側支模如圖2所示。

圖1 單側支模抗浮措施

圖2 單側支模示意
主龍骨橫梁由50mm×70mm方圓扣件拼接而成,相鄰2根主龍骨的接頭錯開500mm,保證薄弱點不出現在相同位置。穿墻螺栓穿過鋼龍骨間隙,緊固在鋼龍骨上,保證墻體平整度及垂直度,達到清水混凝土效果。
混凝土需分層澆筑,并嚴格控制澆筑速度,防止混凝土側壓力過大。第1層澆筑50cm,然后每80cm一層,需轉圈澆筑。
第1道橫梁距地面200mm,固定于穿墻螺栓上,使用十字墊片卡好,橫梁間采用對接接頭。外墻施工時,架體與鄰近每根框架柱采用連墻件固定,在掃地桿和最頂部橫向水平桿處設置抱柱。單側支模外墻連墻件如圖3所示。

圖3 外墻連墻件示意
依據GB 50017—2017《鋼結構設計標準》、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2016年版)等計算單側支模穩定性。
混凝土側壓力按面積進行考慮,計算分布圖形如圖4所示,斜撐每間距1m設置1道,墻體高度為4m,豎向共設5道。混凝土坍落度為120mm,重度為25kN/m3,澆筑速度為1.5m/h,入模溫度為20℃,故混凝土最大側壓力如下:

圖4 混凝土側壓力計算
F=γcH=25×4.0=100kN/m2
式中:F為新澆混凝土對模板的側壓力(kN/m2);γc為混凝土重力密度(kN/m3);t0為新澆混凝土初凝時間(h);β1為外加劑影響修正系數,不摻外加劑取1,摻緩凝外加劑取1.2;β2為混凝土坍落度影響修正系數,坍落度110~150mm時取1.15;V為混凝土澆筑速度(m/h);H為混凝土側壓力計算位置處至新澆混凝土頂面的總高度(m)。
側壓力取較小值,故最大側壓力為44.26kN/m2。
有效壓頭高度h=F/γc=1.8m。
豎向斜撐共5道,此處計算其中1道。斜撐水平間距1m,豎向間距0.75m。斜撐中部每間隔1m設置1道水平桿進行連接。每根斜撐分擔荷載面積為0.75×1=0.75m2。斜撐受力為0.75m2×44.26kN/m2=33.195kN。
1)構件參數 抗震調整系數γRE為0.75,熱軋無縫鋼管直徑D為48mm、壁厚t為3.5mm,毛截面面積A為4.56cm2,凈截面系數為0.90,凈截面面積An為4.10cm2,使用Q235鋼,鋼材強度折減系數為1.00,容許長細比[λ] 為210.00。主軸平面內約束信息如表1所示。斜撐承受壓力N取33.20kN,為軸心受壓。

表1 2個主軸平面內約束信息
2)強度驗算 構件截面最大厚度為 3.50mm,鋼材抗拉強度設計值f=215.00N/mm2, 鋼材抗拉強度最小值fu=370.00, 鋼材屈服強度最小值fy=235.00N/mm2。
毛截面屈服如下:
凈截面斷裂如下:
345.33N/mm2
強度滿足要求。
3)整體穩定性 該結構為雙軸對稱截面。
式中:λx為x方向容許長細比;λy為y方向容許長細比。
根據《鋼結構設計標準》,x軸屬于a類截面,穩定系數φx為0.849;y軸屬于a類截面,穩定系數φy為0.849,φ為min(φx,φy),即0.849。
2個主軸方向的最大長細比為68.03,不大于設定的長細比 210.00。
整體穩定性滿足要求。
4)局部穩定性 (即外徑徑厚比)

式中:εk為鋼號修正系數。
局部穩定性滿足要求。
錨固鋼筋選用φ22三級鋼筋,有效公稱面積為380.1mm2。
依據GB 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2015年版),鋼筋屈服強度標準值fyk為300N/mm2。
抗拉力F=380.1×300=114kN。
以底部2根桿作用在1根鋼筋上為例,水平側壓力為44.26kN×2=88.52kN<114kN。
鋼筋強度滿足要求。
單側支模模板、龍骨強度以PKPM軟件計算為依據,均滿足強度要求。
由此可見單側支模力學性能滿足要求,結構安全穩定。
1)優點 使用普通腳手架鋼管和扣件搭設支架的材料成本低;當層高不高時,可和樓面排架同時搭設,使墻與樓面混凝土同時澆筑,施工速度快;樓層整體澆筑可減少1道水平施工縫,降低外墻滲漏風險,加強結構整體性;相比工具式模架,腳手架鋼管質量小,可人工完成搭拆,無須依賴塔式起重機。
2)缺點 鋼管扣件排架搭設和拆除工作量大,單位時間內完成的支模面積少,勞動強度大;由于支撐節點多,且全部為扣件連接,較難保證所有節點均扣接緊密,易發生脹模。
該項目施工場地狹小,原計劃采用工具式單側支模,后因降水及其他不利因素,導致土方開挖比原計劃推遲40d,為順利完成原節點計劃,通過多方推演,采用現場拼裝單側支模梁板墻整體澆筑法施工,保證實現原工期目標。
在同等工況條件下,現場拼裝整體支模澆筑的單側支模技術省去墻體模板拆除時間,每段(層)至少縮短工期1.5~2d,且觀感質量滿足規范要求。該項目采用單側支模梁板墻整體澆筑,共縮短工期22d,比常規雙側支模技術節約28元/m2,建筑周長420m,基坑深度15.8m,單側支模高度為12.8m。同時單側支模預計節省回填土約4 704m3,每立方米回填土人工費、材料費及機械費約20元。本項目共節約24.46萬元。
現場拼裝式單側支模可以將模板與支撐分開,隨現場不同位置、不同環境靈活適應。同時組裝較簡便,斜撐采用鋼管可滿足強度、剛度及穩定性要求。根據工程實施效果,拼裝式單側支模可根據現場結構、實地情況進行深化設計,對于較復雜的節點可通過增加支撐數量、龍骨間距及附加措施等解決其難點問題。拆模后單側支模混凝土觀感良好,可保證平整度及垂直度,相比常規雙側支模施工技術,節省大量材料且減少現場施工作業量、提高效率、節約工期,且減少現場模板加工量,保護環境,還可解決場地狹小、施工環境復雜等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