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勇,楊江濤,張德強,閆希文
(1.中鐵十二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32; 2.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地下建筑與工程系,上海 200092; 3.同濟大學巖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 200092)
盾構隧道在施工期間,由于管片應用,隧道易出現管片接頭不連續、約束條件不均勻及施工荷載不明確等問題,從而影響管片力學分布。此外,盾構在下穿建(構)筑物或河流時,由于上部荷載及土層條件,管片極易發生變形破壞,且資料表明管片更易在開挖過程中發生破壞,因此,有必要對下穿盾構隧道管片力學特性進行研究。
目前,針對盾構隧道管片力學特性的研究越來越多。何川等[1]以南京地鐵1號線工程為背景,針對盾構管片力學特性進行監測和數值模擬,以研究盾構隧道管片受力特性。陳俊生等[2]利用ADINA建立三維盾構隧道模型,以分析復雜施工荷載條件下盾構管片變形特性。李守巨等[3]以瓊州海峽隧道為背景,采用有限元數值方法模擬盾構管片內力分布特征,并進行相關截面設計。宋克志等[4]對盾構隧道施工期間管片的破壞原因進行總結,并結合數值模擬分析,指出盾構推力偏差、注漿壓力及盾構機偏移是導致管片出現破壞的主要原因。張鵬[5]依托蘇州地鐵1號線工程,建立三維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施工工況下管片力學特性,指出管片破壞一般由特殊施工工況導致。唐孟雄等[6]基于監測數據,反算得到管片軸力及彎矩,從而建立不同深度、不同土質下管片內力計算方法。夏煒洋等[7]對高水壓作用下管片力學特性進行數值模擬,指出管片力學特性與流固耦合密切相關。葉雅圖等[8]針對小半徑上下重疊地鐵盾構隧道進行內力計算,以進行具體的隧道設計與施工。目前對盾構隧道管片力學特性已有大量研究,但對于復雜地質條件下盾構隧道管片內力及變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此外仍需完善不同因素對管片力學特型的影響研究。
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本文以常州市軌道交通2號線下穿京杭運河段為工程背景,利用MIDAS/GTS NX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盾構隧道管片力學特性,并在此基礎上,改變上部荷載及注漿壓力條件,分析管片力學特性變化情況。
常州市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工程土建施工M2-GC-TJ-04標段包括兩站兩區間,即五角場站、紅梅公園站—文化宮站—紅梅公園站區間、紅梅公園站—五角場站區間。本文以紅梅公園站—五角場站區間下穿京杭運河段為背景,對小半徑盾構隧道管片力學特性進行研究,基于此,提出相應施工控制措施。下穿京杭運河區間地質剖面如圖1所示。京杭運河駁岸采用重力式擋土墻結構,基礎埋深6.0m。區間采用雙線隧道,全長2 879.96m,其中右線長1 453.67m,隧道埋深9.6~20.0m,最小曲線半徑R為320m,線路中線間距12~16m,最大縱坡坡度25.1‰,采用盾構法施工,隧道襯砌采用5 500mm長、350mm厚、1.2m寬管片。

圖1 區間下穿京杭運河地質剖面(單位:m)
針對小半徑盾構隧道管片力學特性,采用MIDAS/GTS NX通用有限元軟件建立數值模型并加以分析。基于莫爾-庫侖本構模型建立二維盾構隧道模型,如圖2所示,為滿足圣維南原理,至少選取隧道左右兩側5倍洞徑作為模型,故模型高80m、寬140m,河寬30.5m。

圖2 計算模型(單位:m)
模型共劃分為10個分層,根據地質勘察報告,確定各土層物理力學參數,如表1所示。隧道下穿京杭大運河,采用土壓平衡式盾構掘進施工,盾構外徑為6.34m,襯砌外徑為6.20m,管片采用35cm厚C55混凝土,各管片長1.2m。管片結構彈性模量E為34.5GPa,泊松比μ為0.2,施工期間注漿層彈性模量取1.1MPa,施工完成后,注漿層強度形成,取彈性模量為400MPa。不同材料參數如表2所示。

表1 土層物理力學參數

表2 材料物理力學參數
在建立小半徑盾構隧道數值模型基礎上,為進一步分析管片內力及變形的影響因素,在考慮上部荷載及注漿壓力條件下,設置5種工況,如表3所示,從而分析管片不同位置處內力與變形隨上部荷載及注漿壓力的變化。

表3 工況設置 kPa
通過MIDAS計算所得管片內力分布可知,不同工況下管片內力分布狀態基本一致,因此,本文選取上部荷載20kPa、注漿壓力300kPa時,左、右線盾構隧道管片軸力分布如圖3所示。左、右線管片軸力分布大抵相同,呈全截面受壓狀態,其中最大軸力均位于管片左右兩側,左、右線管片最大軸力值分別為1 012.51,1 012.92kN,最小軸力位于管片頂板處,左、右線最小軸力分別為572.68,556.46kN。

圖3 軸力分布(單位:kN)
管片彎矩分布如圖4所示,左、右線管片彎矩分布情況基本一致,均為拱頂和拱底內部受拉,左、右兩側外部受拉,管片最小彎矩均位于拱頂處,左、右線彎矩最小值分別為25.54,33.80kN·m。左線管片彎矩最大值為41.75kN·m,右線管片彎矩最大值為49.33kN·m,且右線管片彎矩整體大于左線管片,是由開挖順序所致。

圖4 彎矩分布(單位:kN·m)
管片組合應力分布如圖5所示,左、右線管片各位置均為壓應力。左、右側應力值最大,其次是拱頂拱底處應力值,左上、左下、右上、右下應力值最小。

圖5 組合應力分布(單位:MPa)
通過數值模擬,分析盾構管片水平位移、豎向位移及整體變形特征。不同上部荷載及注漿壓力下,管片位移及變形特征呈相同規律,因此,選取工況S3(上部荷載20kPa,注漿壓力300kPa)對左、右線盾構管片變形特征進行研究。管片水平位移如圖6所示,其中左線隧道整體向左偏移,最大水平位移位于管片左側,約20.32mm,右線隧道水平位移基本呈對稱分布,最大位移位于管片左右兩側,約9.42mm。左、右線管片均向外變形,并不向內收斂。左線(先行線)最大變形值比右線最大變形值更大,但相對變形比右線小,說明右線開挖時,盾殼和管片會擠壓左側土體(含管片),導致左側土體整體向左偏移。管片豎向變形如圖7所示,左、右線管片豎向變形特征基本一致,表現為拱頂處沉降,拱底處隆起,最終拱頂沉降最大值約15.24mm,拱底隆起值約2.83mm;右線最終拱頂沉降最大約17.15mm,拱底隆起值約5.11mm。右線管片拱頂沉降值及拱底隆起值均大于左線管片。

圖6 水平位移(單位:mm)

圖7 豎向位移(單位:mm)
管片整體變形特征如圖8所示,因土體側壓力系數較低,故豎向荷載大于水平荷載,且周圍土體剛度較小,故管片整體變形呈壓扁狀。左線管片左側變形明顯大于右側變形,且因先施工,在右線隧道施工時,因周圍土體受擠壓,隧道管片整體左移。右線管片左、右兩側變形大致相同,呈對稱分布。

圖8 整體變形
管片變形特征表明開挖對已有管片變形具有顯著影響,為進一步分析開挖對已有管片變形的影響,左線施工完成后,右線尚未開挖時及左、右線均開挖完成條件下,管片水平及豎向位移分布分別如圖9,10所示。右線尚未施工時,左線管片水平變形近似呈對稱分布,左側管片向左變形;右線開挖后左線管片整體向左偏移,管片左側變形值明顯增大,而右側變形則發生偏轉,從而導致管片的相對變形值有所減小。對比圖7b所示左線隧道管片豎向變形情況,右線開挖后,左線拱頂沉降及拱底隆起均有所降低,表明右線開挖不僅不會加劇左線管片豎向變形,反而有一定的減弱作用。

圖9 右線開挖前后左線管片水平位移(單位:mm)

圖10 右線開挖前后左線管片豎向位移(單位:mm)
由于左、右線管片內力分布基本一致,因此僅以左線隧道分析上部荷載及注漿壓力對管片內力的影響。不同注漿壓力及上部荷載條件下管片軸力變化如圖11所示,對比S1,S2,S3工況發現,同一上部荷載條件下(均為20kPa),不同位置管片軸力均隨注漿壓力的增大而逐漸減小;對比S2,S4,S5工況發現,同一注漿壓力條件下(均為300kPa),不同位置管片軸力隨上部荷載的增大而逐漸增大。

圖11 不同注漿壓力及上部荷載條件下管片軸力變化
不同注漿壓力及上部荷載下隧道管片彎矩變化如圖12所示,對比S1,S2,S3工況,在同一上部荷載條件下,不同位置管片拱頂及拱底處彎矩隨注漿壓力增大逐漸減小,管片兩側彎矩則隨注漿壓力增大而增大;對比S2,S4,S5工況,同一注漿壓力條件下,不同位置管片彎矩隨上部荷載增大而增大。

圖12 不同注漿壓力及上部荷載下管片彎矩變化(單位:kN·m)
1)盾構隧道管片軸力為全截面受壓,其中最大軸力位于管片左右兩側;管片彎矩為上下側內部受拉,左右側外部受拉,且右線管片彎矩值整體大于左線管片;管片組合應力值為受壓狀態,其中最大應力值出現在管片左、右兩側。
2)左、右線管片水平變形有差異,表現為左線整體左移,右線變形呈對稱分布。豎向位移中,左、右線均呈對稱分布,但右線豎向位移明顯大于左線豎向位移,管片整體變形呈壓扁狀態。
3)開挖對已有隧道內力及變形均有較大影響,開挖右線后,左線管片水平相對變形量有所減小,且右線開挖不僅不會加劇左線管片豎向變形,反而有一定的減弱作用。
4)不同位置管片,軸力隨注漿壓力增大而減小;彎矩隨注漿壓力增大,上下側彎矩逐漸減小,左右側逐漸增大。
5)隨著上部荷載的增大,不同位置處管片軸力及彎矩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