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松,張毫毫,雷明鋒,朱彬彬,林贊權,龔琛杰
(1.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56;2.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湖南 長沙 410075)
圍繞盾構隧道襯砌結構安全性問題,國內外學者在理論研究、數值分析與模型試驗等方面開展如下研究工作。
1)理論研究 日本土木工程協會基于大量地鐵實測資料,于1968年提出盾構襯砌慣用設計法。當考慮錯縫拼裝時,引入剛度折減系數和彎矩傳遞系數,提出修正慣用法模型。肖明清等建立盾構隧道接頭抗彎承載力解析計算模型。
2)數值分析 朱合華等在梁-彈簧模型基礎上,引入Goodman單元思想,提出梁-接頭不連續模型。彭益成等引入接頭非連續單元,進一步發展殼-接頭不連續模型。艾輝軍等建立三維非連續接觸模型,得到管片接頭結構在列車動載作用下的變形、應力變化規律。
3)模型試驗 針對拼裝式盾構隧道接頭薄弱環節,相關學者從受力安全角度出發,開展一系列接頭抗彎、抗剪足尺試驗,探明從正常使用到極限承載全過程的受力變形規律。同時,大量工程經驗表明,接縫大變形不可避免地伴隨滲漏水,部分學者進行越江隧道接縫防水試驗,揭示盾構隧道防水失效機理。
針對上述研究不足之處,本文選取某越江隧道運營期監控量測數據,從超限狀態中選取最不利工況,作為數值模擬計算的代表工況,分別在管片縱縫、環縫處形成超限錯臺、張開量,施加正常地層荷載,分析盾構隧道發生超限錯臺、張開時的受力狀態,對超限狀態下的隧道結構安全性能進行評價,探討張開、錯臺對盾構隧道結構的力學影響規律。
對某大直徑越江盾構隧道地層條件和工程發生的超限張開、錯臺量進行研究。根據工程情況,盾構隧道管片采用10塊管片錯縫拼裝而成,分別為7個標準塊B、2個鄰接塊L1,L2和1個封頂塊F(見圖1)。管片環寬2.0m,外徑14.5m,內徑13.3m,襯砌環與環間采用58根M30環縫螺栓連接,每環10塊管片間采用30根M36縱縫螺栓連接。

圖1 襯砌管片組裝示意
數值模擬常采用荷載-結構計算模型和地層-結構計算模型,考慮到實際地層條件及計算工況的多樣性、復雜性,本文采用荷載-結構計算模型。
采用ABAQUS建立20環管片、共40m長的模型。管片建模按照工程實際設計圖進行錯縫拼裝,具體形式如下:①環的封頂塊在拱腰右側,①環右旋12°24′49.66″為②環,②環右旋49°39′18.62″為③環,③環右旋86°53′ 47.59″為④環,④環右旋124°8′16.55″為⑤環,⑥環與①環位置相同,⑤環與⑩環位置相同。為便于分析,對管片環進行編號,①~環管片如圖2所示。根據螺栓接頭類型不同,接頭分為直螺栓、長螺栓、彎螺栓、斜螺栓等形式,該隧道采用斜螺栓連接。在數值模擬中,管片采用實體單元進行模擬,螺栓設置為梁單元,并且嵌入管片單元中,預緊力設置為150kN。管片間的接觸在法向上設置為硬接觸,建立的三維非接觸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三維非連續接觸有限元模型
土對隧道的約束和壓力影響隧道變形與應力,尤其是隧道初始階段變形,因此,為考慮土層與結構間的共同作用,引入土彈簧單元。數值計算中,襯砌與土體受壓區域存在抗壓彈簧,而在脫離區域土彈簧消失。土彈簧采用只受拉不受壓的非線性三向(包括1個法向彈簧、2個切向彈簧)全周彈簧模式,如圖3所示。

圖3 土彈簧示意
根據資料采取如圖4所示土壓力計算模式,圖中P1為管片環頂部的上覆水土壓力;P2為管片環底部的土層抗力及豎向水壓力;P3為管片環頂部水平面上的側向水土壓力;P4為管片環底部水平面上的側向水土壓力;P5為管片自重。實際計算參數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說明書和超限斷面位置進行確定。

圖4 隧道周圍土壓力分布
模型中管片與螺栓采用線彈性本構模型。根據GB 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2015年版)、GB/T 3098.1—2010《緊固件機械性能螺栓、螺釘和螺柱》及其他規范,參數取值如表1所示。模型中土體參數根據不利斷面的具體位置和地質圖進行對應后,參照《隧道地質縱斷面設計圖》《工程地質勘察說明書》進行取值(見圖5與表2)。

表1 隧道結構材料力學參數

圖5 隧道地質縱剖面

表2 土體參數
如圖6a所示,環縫①~②表示第①,②環管片間的環縫。第①環10片管片間的縱縫接頭編號如圖6b所示,雖然錯縫拼裝時管片環發生旋轉,但接頭內的相對位置不變,可沿用①環的編號方法。

圖6 管片接頭編號示意
根據現場監控數據和圖片,縱縫錯臺主要集中在隧道拱腰處,選取20環管片作為分析模型,將第環作為分析環,在B6,B5,B7標準塊間建立錯臺量達到超限值的計算工況。盾構管片錯臺如圖7所示。

圖7 縱縫錯臺工況示意
縱縫錯臺環號分別為399,1 055,1 421,1 457,1 600, 1 640時,對應超限錯臺值分別為14.2,14.7,15.7,19.2,19.8,15.4mm,確定最大縱縫錯臺值為1 600 環19.8mm。

圖8 縱縫錯臺前后管片結構最小主應力云圖(單位:Pa)

圖9 縱縫錯臺前后第環最小主應力云圖(單位:Pa)

圖10 縱縫錯臺前后B6標準塊及螺栓最大主應力云圖(單位:Pa)
1)B6標準塊錯臺使管片整體受力狀態發生明顯變化,具體表現為從B6標準塊呈圓形向相鄰塊擴散發展,在B6標準塊的4個角點明顯增大。
2)管片接頭B5-B6,B6-B7接縫邊角處的最大壓應力從24.0MPa增至67.0MPa,超過C60混凝土抗壓強度,導致接縫外邊角混凝土被壓潰。管片其他位置最大壓應力為33.7MPa,尚未達到C60混凝土強度標準值,管片整體結構安全。
3)錯臺后,B6標準塊最大拉應力從全部受壓增至最大拉應力為5.50MPa,在B5-B6,B6-B7縱縫螺栓處明顯集中,超過C60混凝土極限抗拉強度,且大大增加拉應力分布范圍,對管片整體受力極為不利。
4)錯臺時,螺栓最大主應力發生在拱頂部位,最大拉應力為303.3MPa??紤]極限錯臺后,螺栓最大拉應力達663MPa,螺栓已屈服,但尚未達到螺栓強度設計值800MPa,留有一定安全余量。
5)從管片整體結構受力來看,縱縫錯臺19.8mm時,B6標準塊4個外邊角已被壓潰;除外邊角外,B6標準塊其余部分與其他標準塊應力雖有增大,但整體結構應力變化依然在混凝土安全范圍內。

圖11 環縫錯臺前后管片結構最小主應力云圖(單位:Pa)

圖12 環縫錯臺前后管片結構最小主應力云圖(單位:Pa)

圖13 管片結構、螺栓最大主應力云圖(單位:Pa)
1)環縫錯臺使管片受力狀態發生明顯變化,主要表現為拱腰處應力增大,從環的拱腰向臨近環擴散。
4)錯臺前,螺栓最大主應力發生在拱頂部位,最大拉應力為303.3MPa;錯臺后,螺栓最大拉應力發生在拱底,達693MPa,螺栓已屈服。
1)環間張開,管片整體受力呈拱頂與拱底內側受拉、外側受壓;左右拱腰外側受拉、內側受壓狀態??紤]環間張開后,分析環的最大壓應力有所減小,即⑩環最大壓應力從23.8MPa減為22.8MPa;環最大壓應力從24.0MPa減為23.3MPa。
3)未考慮張開時,螺栓最大主應力發生在拱頂部位,最大拉應力為303MPa,遠小于螺栓屈服強度600MPa,說明在初始地應力條件下,螺栓受力安全;考慮極限張開后,螺栓最大拉應力達718MPa,螺栓已屈服,但尚未達到螺栓強度設計值800MPa。
4)從管片整體受力情況看,在環間張開的極限工況下,管片最大壓應力有所減??;但分析環拱頂、仰拱最大拉應力急劇增大,均超過C60混凝土極限抗拉強度,說明分析環的拱頂、仰拱部位可能被破壞,其余部位安全。
1)縱縫拱腰B6標準塊錯臺使管片整體受力從B6標準塊呈圓形向相鄰塊擴散發展,造成管片接頭B5-B6,B6-B7接縫外邊角混凝土被壓潰;B6標準塊最大拉應力在B5-B6,B6-B7縱縫螺栓處明顯集中,超過C60混凝土極限抗拉強度,需引起重視。
3)環間張開后分析環的最大壓應力有所減小,但分析環拱頂、仰拱環內部位最大拉應力急劇增大,超過C60混凝土極限抗拉強度,此處混凝土有局部開裂危險,其余部位安全。
4)在張開、錯臺超限工況下,部分螺栓最大拉應力超過螺栓屈服強度,螺栓屈服,但未達到螺栓強度設計值800MPa,留有一定安全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