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妍
◆摘? 要: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對其成長成才有重要作用,物質幫扶解決的是貧困生的生活,而心理幫扶解決的是貧困生的精神與意志。本文通過文獻分析發現,近年來學者對于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研究主要集中在貧困生心理問題表現、影響貧困生心理健康發展因素、成因分析三個方面,采用實證方法、新視角研究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
◆關鍵詞:貧困生;心理健康
教育部全國資助中心學生資助發展報告統計顯示,目前全國在校大學生人數已達2695萬人,其中貧困生比例為30%。《2015年世界發展報告》明確指出,貧困不應僅從物質資源的匱乏上找原因,還需要從貧困主體的主觀思維上加以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在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的主旨演講中指出:“扶貧要扶志,要調動扶貧對象的積極性,提高其發展動力,發揮其主體作用。借助中國知網數據平臺以“貧困生”、“心理健康”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可以發現學者對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研究成果頗豐,通過文獻分析發現,我國學者對于高校貧困生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貧困生概念界定
關于高校貧困生的概念,學者的界定基本一致,即無法支付教育費用、生活費用。冉永琴認為,高校貧困生是生源地政府和高校經過規范程序共同認定的學生,符合高校貧困生甄別要求,月平均生活費、家庭收入在當地最低工資標準以下的學生。王平認為,高校貧困生指的是家庭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教育及相關生活費用,或者基本生活費用難以達到學校所在地最低標準的學生。郭獻進認為,貧困生是指在學校就讀期間支付生活費用和學雜費比較困難的學生,或者說生活費基本得不到保障的學生。
二、貧困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關于貧困生心理問題表現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向:第一、宏觀精神分析。該種研究以精神分析學為依據,把貧困生心理問題劃歸精神分裂癥狀。Dixon認為,貧困生心理問題最主要表現在精神病性、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敵對因子方面,其中抑郁是一種典型表現,也是貧困生心理健康較差的重要表征之一。第二、內外兼有表征。該種研究看到貧困生心理問題消極一面的同時也注意到了積極一面,姚薇等認為,貧困生心理問題外在表現為奮斗目標明確,活力十足,但易受拜金主義影響;渴望與外界交流溝通,但自卑心理不斷作祟。王平認為,高校貧困生心理狀況的積極因素是能正視生活困難,自強自立,明確學習目標,刻苦上進;消極因素是調節能力缺乏,自卑心理明顯;內心較為脆弱,焦慮心理明顯;情緒不穩定,敏感、多疑心理明顯;負疚、挫敗心理明顯;自我調節能力不佳,個人幸福感不強。夏正慧也認為,高校貧困生有復雜心理,過度自卑與強烈自尊相互矛盾;自立自強與悲觀消沉相互沖突;自我封閉與渴望交流相互交織。第三、微觀精神分析。該種研究以自我、交際、學習為關鍵詞指出貧困生內心的困窘。楊竟楠認為,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在:自卑心理,不善人際交往;情緒大起大落,心理抑郁;學習壓力大,生活焦慮;敏感心理,扭曲多疑。進一步,周瑩認為,高校貧困生會有自我認知偏差、情緒易受外界影響、自卑引起兩種極端心理問題(一種是由自卑引發的極端自負、盲目自信,夢想將來有一天可以出人頭地,物資雄厚卻沒能腳踏實地完成眼前學業;一種是自卑引發的極端消極,貧困生面對困難逆來順受,不求改變。駱黎則指出貧困生會有自尊心異化、消極情緒內部化、自我意識薄弱、自我逃避與自我封閉的心理問題。從利害程度看,郭獻進指出貧困生心理危機表現在:輕度心理問題——自卑、封閉;嚴重的心理疾病——焦慮、抑郁;絕望的心理態度——自殺、犯罪。
三、貧困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分析
貧困生產生心理問題不是一時性問題而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主觀情緒態度在貧困生心理變化中有重要作用。學者們在分析貧困生產生心理問題誘因時,幾乎都涉及到社會、學校、家庭、個人。較明顯的是,張干指出經濟原因是貧困生出現“心里貧困”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個體的不合理歸因模式是貧困生“心理貧困”問題產生的首要原因;家長綜合素質是影響子女成才最廣泛的因素;學校對貧困生思想和心理的人文關懷是重要因素;物欲橫流的社會文化環境是直接因素。周學鐵等認為,家庭經濟貧困,導致貧困生生活挫折感與心理抑郁感明顯;貧困生自身心理脆弱,自尊心理與自卑心理矛盾交織;學校心理教育欠缺,未提供健全心理引導。較全面的是,郭獻進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分析了貧困生產生心理問題的成因:主觀因素,貧困生的個性缺陷,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有的性格偏執;自我認知出現偏差,不能正確評價自己,自我意識失真。客觀因素,社會環境的變化帶給貧困生的錯覺誘發了貧困生消極對抗、報復心理;家庭環境貧窮的心理暗示使得貧困生承受了過大壓力無法正確調節,從而導致心理失衡無所適從;應試教育模式的限制,學校、家長忽視全面素質而只重視智力教育。冉永琴把家庭經濟條件的差異放在了首位,她認為家庭貧困限制了貧困生有效獲取社會資源,發展空間受限,主觀體驗被剝奪;其次,多重壓力源易引發貧困生心理問題;最后,不合理信念容易導致貧困生心理失衡。借助SCL90量表前后數據的比較結果,結合訪談,周瑩發現,環境的改變,讓貧困生對自我產生懷疑;缺少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家境劣勢體現;人格特點易引發心理問題。
四、解決貧困生心理問題的對策研究
分析相關文獻后可以發現,學者們對解決貧困生心理問題對策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質、心理兩個層面,同時,充分利用了心理學知識方法幫扶貧困生心理脫貧。周瑩認為,解決貧困生心理問題要轉變資助理念,從保障型向發展型轉變:加大獎勵性質助學金比例,增加管理型、技能型勤工助學崗位數量;拓展貧困生社會資源,促進教育公平:增加實踐類活動,拓展貧困生校內資源;聯合社會力量,拓展貧困生校外資源;轉變認識,培養貧困生積極人格特質:改變不合理認知,引導貧困生正確對待貧困,正確認識自我;豐富貧困生的積極情緒體驗,并且學會對情緒的自我管理;塑造貧困生積極的人格特質,提高耐挫力;建立貧困生心理幫扶四級網絡:第一級是朋輩心理指導員;第二級為班主任教師;第三級是學院的輔導員教師;第四級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周琳認為,提升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定期開設心理講座和心理課程輔導;改進和完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注重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避免忽略學生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體地位;通過營造融洽和諧的校園環境,為高校貧困生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從根源上減少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強化校園心理健康教育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創建有豐富教育經驗、強大專業素養的師資隊伍;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輔導體系,組建完備的高校貧困生心理危機干預和干預體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國資助管理中心.2017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R/OL].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31405255.shtm.[2018-3].
[2]習近平.攜手消除貧困,促進共同發展——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的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5-10-17(2).
[3]冉永琴.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與教育對策研究——基于重慶高校貧困大學生的問卷調查數據[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6):68.
[4]王平.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高校貧困生教育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17):5.
[5]郭獻進.貧困生心理危機干預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1):90.
[6]姚薇,周學鐵.“多元化”教學理念中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3):117.
[7]夏正慧,王艷.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探究[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