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俊
丹霞山是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丹霞山以其獨特的丹霞地貌成為嶺南的地理形象之一,同時也是一座文化與歷史地標。
丹霞山位于韶關東北側的仁化縣,地處五嶺南麓、粵北門戶,與湖南省、與江西省交界。自古以來,仁化縣就是北方南下嶺南地區溝通五嶺南北的天然地理通道,是“北人南遷”歷史潮流中族群往來、經濟交流、文化交流與文化融合的匯聚通衢之地,見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也見證了近代中國救亡圖存道路上可歌可泣的篇章。
抗日戰爭時期,仁化縣也同樣有過英勇無畏的斗爭,1938年韶州師范遷至仁化縣水南村開展抗日活動,1944年第三次“粵北會戰”中英勇的仁化軍民也曾與日寇拼死血戰。紅色的丹霞山中一座小小的洞窟——朝陽巖,就銘記著上個世紀中華民族用血與火鑄就的那段歷史。
一
丹霞山是地貌學中“丹霞地貌”的命名地,丹霞地貌為紅色砂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的一種水平構造紅層地貌。巨厚紅色砂、礫巖層中沿垂直節理發育出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其山以赤壁陡崖、紅層地貌為特征,因“色如渥丹,燦若明霞”而得名。高聳的山峰、陡峭的崖壁、幽深的峽谷,千姿百態的山體、復雜多變的地形為動植物群落生長繁殖提供了先天條件。
在這些陡峭的崖壁之上,常常發育有大量大小不等、形狀不同的洞穴,這些崖壁上扁長的洞穴,豐富的水源,為人類提供了獨特又不失安逸的居住條件。末代王朝的官宦、與世無爭的僧道、看破紅塵的雅士、謀求清靜的書生、挾財僻亂的富戶、躲避戰亂的村民等,將丹霞山當作避世的桃源、心中的樂土,他們巧妙地利用天然巖洞結廬而居,在高險懸崖之頂構筑房舍,易守難攻,風景絕妙。
丹霞山主山長老峰——舵石東麓有一處隱蔽的洞穴,洞口向東,故名朝陽巖。洞長近百米、深約10米,洞體北側洞頂巖塊崩積成洞。洞體上方長年滴水,巖前修竹萬桿,景致甚是宜人。有寺廟建于巖洞之下,因地得名朝陽巖寺。乾隆六年《重建朝陽碑記》中有云:“絕壁千仞,巖抱向陽,窈深廓大,仰觀其顛,又有色石燕巖之美。”朝陽巖有如此絕佳之環境風貌,自明代建寺以來,多位高僧或文人避世于此。
二
《丹霞山十六景冊》中存有關于朝陽巖寺的畫作,繪者為明末清初遺民畫家蕭云從。借由畫中所繪,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巖石之下,依巖洞修葺兩間房屋,左側房屋體量稍大,面闊三間,正中開門,應為主殿,主殿左側為單開間,相對低矮的偏殿,庭院左側一排相對低矮簡易的房屋,殿前寬敞圍合一方正小院,院中種植一棵樹,恬靜自得。右側拾階而上,繞過石壁,山頂有一重檐歇山頂樓宇。另外,畫中有趣的是,朝陽巖寺前的小山包上,有三人仿佛在吟詩作對,享受著與世隔絕的快活。
朝陽巖寺廟依巖穴而建,總長31米、進深10米、高3.6米,占地面積310平方米。現有的房屋日久失修,大多已殘破不堪。
朝陽巖寺主殿正門由青磚砌成拱形洞口,佛殿左側共有六間房,緊挨佛殿南側有前后兩間房,前室和佛殿同一高度,南側有斜坡上行可通后室,中部土坯磚砌筑隔墻已坍塌。后室南側墻體上有門洞,墻裙和基礎紅砂巖砌筑,上方以土坯磚連接巖壁,穿過門洞上行左側并列四間房,從南到北依次排列相連接,中部隔墻上留有門洞,均為土坯磚砌筑,每間房向東留有窗口,大小不一。佛殿內西側巖壁下以紅砂巖條石層層砌筑形成神臺,其上正中供奉一尊釋迦牟尼佛,放置在不銹鋼框架的佛龕中,其身后有三個并列磚砌的佛臺,左右兩側上存有彩繪泥塑佛像殘塊,中間佛臺上的彩繪泥塑佛像僅剩下內部支撐佛像的木架與蓮花底座,神臺南側還有一尊佛像,上半身殘損。
朝陽巖寺廟建筑材料大多就地取材,構造簡單,由紅砂巖條石砌做基礎和墻裙,上部為青磚或土胚磚砌筑,屋頂由竹木搭建,上鋪防雨布。在外墻立面開有多個射擊口,內大外小,可以印證1945年重修時,社會動蕩不安。神臺前地面上散落著石柱礎、石柱、石板等,紅砂巖柱礎雕刻蓮瓣、花卉等紋飾,透過這些零散的石質構件,可以感受寺廟當年的昌盛景象。
三
朝陽巖寺內殘破的墻壁上,留有抗戰期間所留下的珍貴墨跡。寺內大殿北側斑駁不平的石灰墻壁有墨書痕跡,保存狀況較差,墨跡不清,由落款時間可知為抗戰時期所題詩歌,共兩首。
其一:“中日戦事幾時休,猶如列國及春秋;親戚故舊來此避,神安人樂永無憂。民國卅三年(一九四四)十二月十八晚日軍逹仁化縣城時記,劉理崧。”此墨書對日寇侵犯仁化縣城的時間作了明確記載。
1931年9月18日,日寇進攻沈陽。“九一八”事變爆發,中國開始了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以下簡稱“抗戰”)。1938年10月底,日軍攻占廣州,國民黨省政府北遷韶關。日軍為攻占廣東省戰時政府駐地韶關,打通粵漢鐵路,分別于1939年、1940年和1944年發動三次大規模向粵北進攻的戰役,史稱三次“粵北會戰”。前兩次以中國軍隊全面勝利告終。1944年11月,日本侵略軍集合兩萬余兵力,發動第三次粵北會戰,最終打通粵漢鐵路,并于1945年初攻占韶關。1944年12月18日,仁化縣城淪陷。危難關頭,丹霞山各路山寨寺廟作為民眾避難之所。
劉理崧的這首小詩,正是寫于第三次粵北會戰,一方面記錄了戰事持久,日寇兇殘導致生靈涂炭,手無寸鐵的平民只能依仗山地天險來躲避入侵之敵,另一方面也表達了早日取得抗戰勝利、家國“永樂無憂”的祈愿。
朝陽巖寺內另一墨書寫有:“全民抗戦未曾休,滿地烽煙逾八秋;四國聯盟除倭寇,河山依舊樂無憂。中華民國卅四年六月十七日,羅君智文因奉令疏散故,有朝陽巖之行作此和韻一首以畄紀念。”此詩作于1945年6月17日,記錄了作者奉令疏散,經停朝陽巖,以及經過八年抗戰勝利在望的喜悅。
“滿地烽煙”描寫了日軍鐵蹄無情踐踏廣東,但堅忍不拔的中華兒女并未向敵寇低頭,而是咬緊牙關、浴血奮戰,“全民抗戰”之說毫不夸張。第三次粵北會戰日寇異常兇殘、攻勢兇猛,仁化軍民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抗日斗爭中。在中共廣東省地下省委的號召下,仁化縣與樂昌縣聯合成立了抗日聯防指揮司令部。仁化縣董塘鎮河富村的熱血青年組織了抗日自衛大隊。由仁化縣抗日防備司令部從國民黨軍第六十二軍的軍械儲備庫里分發武器。
朝陽巖作為抗日自衛隊的療傷點,向周邊村籌集錢糧,支持抗戰。可見朝陽巖并非只是作為群眾的戰亂躲避點,也是與敵寇斗爭的重要支點。從大殿南側石灰墻壁上的1945年4月當地村民劉德等人修葺房屋的墨跡詩詞,也可以看得出,當時軍民同心,共同抵御敵人。
在朝陽巖西側相距不到10公里的燕巖,即是河富抗日保衛戰自衛隊指揮所所在地。在1945年1月至5月期間,河富人民自衛隊組織進行大小抗日戰斗十數次,其坑底一戰就殲滅日軍40余人。別傳寺至今收藏愛國將領黃埔軍校教官杜之英1941年七夕在丹霞山寫下的“丹藥縱長春倭寇憑陵宗國未容方士隱,霞峰驚兩戒海螺崛起名山不減岳軍雄”悲壯楹聯。赤色的丹霞山也見證了仁化軍民在家國危亡時刻不畏艱險、英勇抗戰,為爭取抗戰勝利作出了貢獻。
當然,仁化的抗戰故事和人物并不僅僅在丹霞山。1939年,愛國將領六十二軍軍長黃濤率部正式駐防仁化,抵抗日寇。在第一次粵北會戰中,六十二軍英勇作戰,挫敗日軍。1944年,第六十二軍受命作戰,在第三次粵北戰役中犧牲了一批將士。為緬懷抗日陣亡將士英勇抗戰的民族氣慨,后人在仁化縣炮樓山(即今錦城公園)東南坡建起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除英勇的抗戰將士之外,抗戰活動中還有韶州師范學校師生的身影。1938年廣州淪陷后,許多大中院校紛紛內遷粵北,韶州師范學校遷至仁化縣水南村蝴蝶城嶺。在1938年10月至1946年2月這段艱難的歲月里,吳卓群、陳志良、李康益等地下黨員牢記使命,領導、團結進步師生員工,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他們組織抗日宣傳隊,宣傳范圍從仁化擴大到了曲江,還有英德、南雄、樂昌等縣,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群眾抗日救國的斗志。
四
朝陽巖寺歷史悠久,是研究丹霞山歷史文化的寶貴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更為重要的是,朝陽巖寺在抗日戰爭時期曾作為仁化抗戰療傷處使用,是一處包含宗教歷史文化和紅色革命因素的雙重文化遺存,寺內大殿墻壁上遺留的抗戰詩歌內容豐富、紀年清楚,是重要的抗戰史料。丹霞山朝陽巖、燕巖抗戰史跡是中華兒女在民族危亡之際共赴國難的生動寫照。
丹霞絕壁立千仞,其身姿一如堅韌不拔的中華民族,不畏強敵、力抗外侮,終于在百年救亡圖存的漫長跋涉中一洗恥辱,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并最終迎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朝陽曙光。粵北的紅色巖系,時刻提醒我們始終牢記這段歷史,牢記民族的復興來自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