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昊
實現碳中和,離不開綠色科技賦能。7月13日,深汕特別合作區碳中和示范基地微藻固碳暨干冰轉化項目開工奠基儀式在華潤電力海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海豐”)舉行。作為碳中和科技創新項目,落地后可實現對二氧化碳資源的有效利用,推進燃煤電廠二氧化碳深度減排,助力大灣區能源轉型、綠色低碳發展。
項目實現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
此項目依托華潤海豐的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測試平臺開展創新高效的二氧化碳利用。據了解,CCUS測試平臺已于2019年5月竣工投產,總投資約1億元,是世界第三個、亞洲首個多線程、多技術并行的碳捕集測試平臺,同步建成化學和物理兩套碳捕集單元,每年可捕集2萬噸二氧化碳。
“CCUS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一項重要減排技術,也是目前唯一一項能夠在利用化石燃料的同時大幅度減排二氧化碳的技術。”廣東潤碳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總監胡黎明介紹,項目充分利用在CCUS方面的先發優勢,開展了微藻固碳、干冰轉化等利用項目的研究,特別是微藻固碳項目的建設將探索二氧化碳的生物質利用方式,可實現對捕集后二氧化碳資源的有效利用,從而貫通整個碳捕集及利用的CCUS技術與產業全流程。
作為國內首個微藻+干冰轉化燃煤電廠煙氣二氧化碳工程示范項目,此次微藻固碳項目投資約500萬元,建設一個300平方米的封閉玻璃實驗室及高達5米的光生物反應器等設備系統,通過微藻養殖優選微藻品種及養藻技術,打造國內首個立柱式微藻光合反應器減排轉化燃煤電廠煙氣二氧化碳的工程示范。
固碳“新寵”“藻”有作為
“微藻是單細胞藻類,可提取藻藍蛋白、氨基酸等多種高附加值產品,生產可降解塑料,是碳中和‘高手。”胡黎明介紹,微藻固碳技術是利用微生物將大量二氧化碳轉化為生物質的過程。微藻具有光合速率高、繁殖快、適應環境性強等優點,相當于森林固碳能力的10~50倍,每年由微藻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占全球二氧化碳固定量的40%以上。同時,它還是凈化黑臭水體,改良土壤方面的“奇才”,在環境保護和修復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場景。
項目毗鄰海邊,具有利用二氧化碳進行海水微藻養殖的天然條件。項目初期將開展固碳藻種選育、固碳微藻養殖技術研究,微藻活性細胞液凈化水體、改良土壤、加速植物生長等研究。固碳技術培育出的微藻在醫藥、食品、醫療用品等領域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
而干冰轉化項目,則可每小時生產1噸干冰,干冰作為火電煙氣二氧化碳的再利用,能有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同時干冰用于食品、植物保鮮和工業清洗等方面的需求不斷增大,將實現二氧化碳的商業化利用。
業內人士指出,微藻固碳項目和干冰項目是二氧化碳捕集技術的延伸,為煙氣二氧化碳減排的商業化運行和降低生物固碳的技術經濟成本提供了經濟可行的技術路線選擇,也為后續大規模產業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對推進CCUS商業化進程和碳減排工作意義重大。
項目建成后將不斷推動CCUS技術全產業鏈的工程示范,未來還將結合碳捕集測試平臺建設經驗、技術篩選和創新的成果,探索百萬噸級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技術應用,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碳捕集技術研發與產業創新基地,以科技創新助力廣東碳達峰、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