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磊 李世旭
一條條道路隨山轉,一層層梯田映眼簾。
暮春時節,風和日麗,漫山遍野的五角楓已抽芽吐綠,墨綠的側柏嫩葉初綻,針葉披拂的馬尾松生機盎然。走進郟縣茨芭鎮西部的群山,到處是一派春意融融的景象。
茨芭鎮的特點是山多,這個擁有107平方公里的山區鄉鎮,位于郟縣、汝州、禹州三縣結合部,三分之二的面積都是山地丘陵,有名有號的大小山頭數不勝數,西蛇山、東蛇山、中蛇山、石橛山、獅子嶺、蒼山、馬頭崖、尖山、三管山……重重疊疊的大山綿延起伏,山山相連,溝壑縱橫。
山多是茨芭鎮的優勢,因為山多、石頭多,可開采的礦產也多;但也是劣勢,因為綠化任務重,山上土層貧薄,留不住雨水,加上常年干旱,樹木難以成活。盡管歷屆政府對荒山綠化都很重視,但呈現給人們的卻是“年年栽樹樹難活,歲歲綠化難見綠”的無奈現實。
2018年,一切發生了驚人的改變。
這一年年初,郟縣縣委、縣政府出臺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綜合治理規劃》,決定在礦山企業中實施“區內修復、區外補償”的生態治理機制,對全縣露天礦山進行全面治理,以此推進全縣生態文明建設。
“區內修復”就是讓礦山企業,在各自開采后的礦區內復土復綠,修復生態環境,同時在礦區道路兩側植樹綠化;“區外補償”則是按照“誰破壞、誰治理”“邊開采、邊治理”的原則,要求所有礦山企業除在礦區內無條件修復生態外,還要在礦區外圍延伸500米的范圍內,無條件種植生態補償林(不足部分必須異地補償),同時要求所種的常綠樹種必須保持在80%以上,成活率在70%以上。
這一政策給茨芭鎮解決荒山綠化和生態治理提供了契機。
由于礦產資源豐富,茨芭鎮境內開采石料的大小礦山企業有十來家。讓礦山企業出錢搞生態建設,不僅具有合理性,而且也有可操作性。
政府一呼,企業百應。對于搞生態建設,大家都很積極,紛紛到鎮里領受任務。
后李村的富宇建材公司第一個站出來,承包了中蛇山3000余畝的第一期荒山綠化任務。
公司總經理仝國富說:“我們的企業在這里采礦,給當地帶來了不少麻煩,拿出些錢來修復當地生態也是應該的,企業要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
“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有了著落,“樹往哪里栽”就好辦多了。茨芭鎮有40多平方公里的益林荒山,再多的樹都有地方栽。
“縣里有了政策,我們心里就有了底,綠化荒山就有了決心和信心。”茨芭鎮黨委書記黃鵬說。
2018年10月,茨芭鎮黨委政府作出了“實施全域綠化、建設生態鄉鎮”的重大決策,成立了以鎮黨委書記為政委、鎮長為指揮長的林業生態建設總指揮部,召開了全鎮生態建設及荒山綠化動員會。全鎮黨員干部在集中觀看了紀錄片《紅旗渠》后,舉行了誓師大會。
綠化戰役的大幕拉開了。
攻堅戰的集結號吹響了。
“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荒山變綠山。”動員會上,時任鎮長的劉世杰代表鎮黨委政府向全鎮6萬人民發出誓言,并給大家描繪了一幅未來5年茨芭鎮生態建設的美麗畫卷:山區森林化、廊道林蔭化、鄉村林果化、庭院花園化,讓茨芭鎮成為郟縣西部的“生態強鎮、旅游名鎮、特色小鎮”。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金山,藍天就是幸福。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為了高質量完成綠化工程,鎮里聘請專家編制了《高標準的茨芭鎮全域生態旅游規劃》,確定了側柏、五角楓、松樹、櫟類等耐旱樹種作為綠化荒山的主要樹種,明確了“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責、群眾參與、專業指導”的生態恢復治理形式,調動起鎮、村、企業和社會人士參與國土綠化的積極性,為打贏綠化攻堅戰做好了充分準備。
“把柏樹、五角楓、松樹、大葉女貞等耐旱樹種栽在一起,營造成帶狀混交林,可以有效防止林木病蟲害。”縣林業局負責人建議說。
政策確定以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
“我們當時的想法是,想盡一切辦法、窮盡一切手段,無論如何也要把樹栽上,把山變綠。”鎮黨委書記黃鵬充滿感慨。2018年初冬,茨芭鎮綠化攻堅戰正式打響。
西蛇山上,兩間破舊的護林房門口,掛上了“茨芭鎮林業生態建設總指揮部”的牌子。書記、鎮長把鋪蓋搬到了這里,現場指揮調度全鎮的綠化工作。
緊接著,鎮里又分別成立了東蛇山、中蛇山、西蛇山、蓮花山、石嶥山和后勤保障等6個指揮部,明確了6名黨政班子成員分別擔任指揮長,把造林綠化目標任務層層分解,把責任落實到具體村、具體人,同時鎮里還將綠化任務完成情況列為年度責任制考評的主要指標。
“五大山頭齊開工,咬定青山不放松。一鼓作氣爭上游,萬畝林海立新功!”
零下十幾度的嚴寒,擋不住干群的熱情。指揮部成員放棄節假日,頂風冒雪戰斗在綠化工地上。在他們的帶動下,全鎮上下迅速行動、搶抓時機、全力以赴,迅速掀起了全域生態造林建設高潮。
“在那些日子里,5個山頭上整天都是機器的響聲,挖掘機、鏟車、拉土車像是滿山跑動的羊群。最忙的時候,中蛇山上每天有27臺挖掘機在山上作業,加上來來往往平整場地、開山修路的鏟車、拉土車、拉水車等車輛,整個中蛇山上到處都是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茨芭鎮人大主席張炎鋒說。沉寂的荒山開始蘇醒了。
梧高鳳必棲,花香蝶自來。機遇總是光顧有準備的人。
黃鵬書記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那是2018年11月,東蛇山上率先開挖出了3200畝梯田和10.8萬個樹坑,準備當年冬天進行植樹。
“我們當時正為樹苗發愁,偶然聽到一個消息,說是本年度平煤集團有10萬棵樹、市電力公司3000棵樹的綠化任務還沒有完成。這個消息讓我們喜出望外,我和世杰鎮長立即趕到市林業局和市綠化辦進行協調,又請來縣里的一位領導去市里當說客,終于說動兩個單位把10.3萬棵綠化樹任務放到我們的東蛇山上。更為振奮的是,市里還把當年全市的冬季造林現場會也安排到了這里。”黃鵬興奮地述說著過往。
“東蛇山上亂石壘,梯田栽樹景色美。”2018年11月14日,平頂山市委書記周斌帶著市、縣四大班子和直屬機關干部職工,來到東蛇山進行義務植樹。鎮里也動員了全鎮41個村的村民來這里植樹,當天參加東蛇山義務植樹的人員有3000多人。
“那天,山上到處紅旗招展,車來車往,人山人海。大伙有的栽樹,有的澆水,那場面比六幾年全民搞綠化時還要大。”說起當時的情景,曾參加過20世紀60年代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的鐵爐村83歲村民劉東振說。
同樣的情形在重演。
海拔440多米、面積4平方公里的西蛇山上,十余臺挖掘機整天作業。為了方便以后的植樹和林業管理,挖掘機一邊挖梯田,一邊開山路,用了將近一個冬天的時間,硬是在山腰開出一條12公里長的盤山道路,并開挖出造林梯田15000多畝。面積3.8平方公里的中蛇山上,富宇公司累計投入機械1500臺/班,人工7500人/次,在山上開辟出一條寬10米、長88000的消防、護林通道,還挖出造林梯田4000余畝。石嶥山上,中聯天廣公司雇了4臺挖掘機和1臺炮錘車,按照挖大坑、填厚土、栽活樹的要求,在荒山上連續大干了一年多,硬是開挖了1400多畝梯田,挖出5萬多個樹坑。
蓮花山上,承包綠化任務的中聯公司,雇用了8臺挖掘機,日夜不停地在蓮花山前的1000多畝造林地上挖樹坑。
“荒山植樹一聲令,大美茨芭率先行。五大山頭比一比,誰奪紅旗誰英雄!”
為激發干勁,鎮林業總指揮部采取“插紅旗”的方法,每周對5個分指揮部的工程指標完成情況進行一次評比。哪個指揮部指標完成得好,就把紅旗插到哪個的門前。“插紅旗”的辦法,極大地激勵廣大干群“搶紅旗”“爭第一”的激情和斗志。為了爭取榮譽,大家吃住在山上,你追我趕,大干快上。社會力量也動員起來了。
各個荒山綠化點上,機關的黨員干部來了,村里的村組干部來了,黨員群眾也來了。
各村開展“義務植樹、共建黨建林”活動,組織有勞動能力的黨員、黨員家屬和群眾,組成50人以上的綠化隊伍,由村委干部帶隊,劃片包塊,上山栽樹。各荒山所在的村子也組織了100人以上的隊伍上山綠化。
學生們的小手牽著家長的大手也來了。
他們開展了“義務植樹,共建成才林”活動。在坡度較緩的中蛇山后坡和西蛇山前坡上,鎮里劃出了“成才林”基地,把“成材林”明確到每個學校、每個班級。提出了“今栽一棵希望樹,明朝成才做棟梁”的口號,動員廣大師生和學生家長利用節假日上山義務植樹。
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來了,縣紀監、組織、林業、國土、財政等部門的干部職工也來了。
他們連續3年到蓮花山的南坡和山店村北種植柏樹、五角楓、松樹、櫟類等樹苗,劃片包干,栽植了各自的“公益林”。
山上少土怎么辦?
“沒土我們用布包背,想盡辦法也要把樹栽好、種活。”為了給山上的梯田覆土,鎮里組織了幾十輛三輪車到有土的平原村去拉土。對拉土車輛到達不了的梯田,就組織群眾肩挑筐運。山頭趙村的石嶥山上遍地石頭,土壤只有薄薄的一層。為了把樹種活,中聯天廣公司雇用10多輛三輪車,把西蛇山修路產生的廢土拉來填到樹坑里。一車土填三四個樹坑,他們整整拉了5000多車土。
山上澆樹沒有水怎么辦?
“缺水我們用雙肩挑。”鎮里在5座山頭上實施了浩大的引水工程。從水庫里提灌上山方便,就從水庫里取水;從水井里提水上山便利,就從水井里提水;沒有水庫、沒有水井,就組織灑水車拉水上山;對灑水車澆灌不到的地方,就組織群眾用扁擔挑水。石嶥山下有深水井,鎮里就購置了一個高揚程潛水泵,鋪設了1800余米輸水管道,把水從山下的井里抽到半山腰的水池里,再從水池里抽到更高處的水罐里,再用水罐里的水泵壓到山頂上進行澆樹。從春到夏,從不間斷,天旱就澆,不論遍數。
“今年澆樹是從正月初八開始的,過了村里的初七廟會,我們就上山了,每天放兩路水管,八九個村民天明上山,天黑下山,不停地澆。”負責石嶥山上澆樹的山頭趙村村民趙自昌說,“前年栽的樹已經扎下了根,現在不用怎么管,它們也不會死了。”
中蛇山上,富宇建材公司買來了11個鐵制大儲水罐,組織灑水車往水罐里注水,再用水管從水罐里抽水澆樹,一年之內為山上新栽的樹苗整整澆了6遍水。
“以前澆樹是直接從拉水車里抽水澆的。一車水用完得2個多小時,車去拉水時山上的人只能干等著,老耽誤事兒。現在有了儲水罐,水車只管拉,我們只管澆,一會兒也不停,效果好得很。”負責中蛇山上澆樹的鐵爐村村民馮朝說,“去年遇到天旱,山上的草都旱死了,可新栽的樹苗卻都發了新芽。”從2018年冬天開始,馮朝就領著村民們在山上造梯田,挖樹坑、栽樹苗。他見證了中蛇山由滿山亂石荒草變成處處梯田綠樹的過程。
其他礦山企業也各有妙招:負責東蛇山生態修復補償的眾和建材廠,在山上建了一個大蓄水池,還打了2眼400米深水機井,埋設了地埋管網,建成了提灌站式輸水體系,實現了全山樹木的自流澆灌;負責西蛇山東半部和西半部生態修復補償區的鑫源建材廠和崮山采石場,共同在山頂挖出大坑,鋪上薄膜,建成了32個儲水池子,把運水車拉的水放到池子里,利用虹吸原理實現對山坡樹苗的自流澆灌;中聯水泥公司也購置了運水車把綠化用水送上蓮花山,充分保證了綠化用水。
為了確保樹苗成活,鎮里要求上山澆樹的村民,做到隨栽、隨澆、隨封土。
“每次澆水,我們都要先扒開樹坑、揀出石頭,澆上水后再把樹坑封好,雖然麻煩,但大伙兒都干得很認真。”馮朝說,“雖說種樹是廠里的任務,但綠的是我們自己的山,樹種好了,受益的是我們自己的子孫后代。”
67歲的大莊大溝灣自然村村民張應林也是個澆樹人,他和同村的幾個村民負責澆灌西蛇山上新栽的樹苗。每天,他們把水從停在山腰路上的灑水車里抽出來,通過橡皮水管送到山上的樹坑里。
“這里一棵樹大約要澆兩三洗臉盆水。在山上栽樹不容易,挖梯田、挖樹坑,費了多大的勁才把這些樹栽上了,樹要是活不了,這些活兒就算是白干了。我們就是要把水澆透,讓這些樹活下來。”張應林說。
荒山植樹不停步,村莊綠化又展開。
除了綠化5大山頭以外,茨芭鎮還把生態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脫貧攻堅、農村四好公路建設結合起來。通過給建檔立卡貧困戶送果樹,讓貧困戶成為造林員;結合拆舊復墾、一戶多宅整治等,按照“一宅變四園”要求,把各村的空閑地,兩畝以下的復墾地塊都進行了綠化;按照縣級公路兩側各綠化50米的標準,在公路兩側全部種上了鄉土樹種。
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荒山變青山。
三年來,茨芭鎮社會各界投入綠化資金8000萬元,開挖了1.4萬畝造林梯田,投入機械7800臺/次,工人10萬余人/次,建設了寬7米、長50千米的消防、造林通道,栽植側柏、五角楓、馬尾松、山桐子、大葉女貞、山茱萸、柿子、核桃等各類造林樹木250余萬株,建設生態廊道3600余畝,村莊綠化1000余畝,荒山綠化3.2萬畝,成活率都在80%以上。
“再過幾年,等山上種的柿子、核桃、蘋果都成熟了,我們就能過上‘抬手摘柿子,低頭吃蘋果,走路不小心,核桃砸住腳后跟的好生活了。”談到未來的美好愿景,馮朝高興得合不攏嘴。
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
茨芭鎮黨委書記黃鵬給我們暢想了下一步的發展規劃:“3到5年內,我們將在荒山綠化、自然生態全面恢復的基礎上,在西、中、東三個蛇山上建設自行車賽道和人行步道,全面實施生態造林與旅游發展相結合的全域旅游,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個美麗宜居的生態旅游小鎮將在郟縣西部迅速崛起。”夸父逐日,追求的是光明的夢、是戰勝自然的夢;茨芭人戰天斗地、綠化荒山,追求的是綠色的夢,是生態宜居的夢、是全鎮人民共同富裕的夢!
責任編輯/孫燕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