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東北的拉濱線背蔭河火車站東南方向,“中馬城暴動”發生,迫使日軍因害怕細菌戰秘密泄露而將臭名昭著的“七三一”部隊轉移至哈爾濱平房試驗場。歷史事件背后隱藏著多少驚心動魄的秘密?“14年抗戰,東北留下過太多先烈們的感人故事,值得今天的我們追憶。”全勇先說得極其懇切。此前,他為人熟知的身份是諜戰劇《懸崖》的編劇。這一回,他沿用劇中的一部分人物譜,以1934年發生的史實為依據,編織了全新的故事。導演張藝謀對這一劇本一見傾心,于是有了他導演生涯第一部諜戰題材電影《懸崖之上》。
4月30日,《懸崖之上》正式上映。張藝謀表示,“試圖刻畫出一批為了革命事業而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隱秘戰線的英雄形象,他們都有自己的牽絆,有愛情、親情和戰友情,他們都有血有肉,但在關鍵時刻敢于犧牲自己,值得為他們立傳。”
為諜戰敘事創新突圍
懸念、人性、信仰,這幾乎是所有諜戰大片都關注的要素。《懸崖之上》再加一條——視覺。影片在雪白的自然色中雕刻了血紅的信仰底色,在詩一般的書寫中完成了“史”的書寫。
在大雪與密林的掩護下,以張憲臣為首的四人小分隊空降,他們是從蘇聯受訓后回國執行任務的共產黨特工人員,任務代號“烏特拉行動”。孰料剛落地,敵人的陷阱已在眼前。叛徒變節泄密在先,特務圍追堵截在后,風雪籠罩下的哈爾濱遍布殺機。
“烏特拉”小隊兵分兩路后各遇險境。張憲臣和小蘭一組,另外兩人一組。不幸的是,張憲臣在一次行動中被捕,受到了敵人的嚴刑拷打,甚至用上了當時最新的迷幻藥,試圖從他口中撬開“烏特拉”行動的主要目的。在生死時刻,一位潛伏在敵人內部的我黨特工挺身而出,接過了張憲臣的任務,在敵人的圍追堵截中最終完成了任務。
不同于以往諜戰戲里總有一個或多個身份不明的臥底等待觀眾發現,《懸崖之上》絕大多數時間里,敵我陣營對觀眾是完全挑明的。觀眾即便知道黑白分明,依然會為林立的鏡頭、曲折迂回的進程屏住呼吸。
專家們用“無數個絕境”來概括影片對懸念的制造法則。從一開始的小分隊,到一二組分頭行動,再到各自獨當一面,其間,這群共產黨人有分有合,有信息阻滯的煩惱,也有唯恐“接上頭”的心焦,有推進任務的使命催征,更有忠誠、清澈、擔當的信仰底牌。在“暗號” “底牌” “迷局” “生死”等小標題的引導下,觀眾隨鏡頭語言潛入層層遞進的較量中,不同的共產黨人輪番站上“懸崖”。
歲月靜好,是因他們在負重前行
張藝謀表示拍攝這部諜戰片,并非自己主動的選擇,而是全勇先的劇本感動了他。“公司拿來這個劇本,我看到后一下就感動了,開頭‘活著的去找孩子那句臺詞深深觸動我。這部電影就是講無私無畏英雄們的犧牲,他們的掙扎、遇到的困難和生死抉擇。套用一句時髦的話:今天我們的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他們在負重前行。”
崇高信仰在片中的傳遞,不靠臺詞喊口號,而是以情動人。紅色之炬,在潤物無聲中薪火相傳,紅色題材創作完成了一次“再生長”。 (摘自《北京晚報》《文匯報》《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