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明 李調
摘要:中職學生的年齡在15—18歲之間,心理從半成熟逐步趨于成熟,在這段時間最容易出現的心理表現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過重或自己不善于自我調節,會帶來心理壓力,引起心理障礙。因此,通過探索“心理援助”干預,形成一套有效應對中職學生逆反心理的策略與方法,幫助他們順利度過心理成長的關鍵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當務之急和關鍵之舉。
關鍵詞:心理援助;中職學生;逆反心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4C-0058-03
逆反心理是一種抵觸、不順從的社會心理現象。中職學生很多會表現出“不受教”“不聽話”,常與老師“頂牛”“對著干”。這種行為表現往往來自于“逆反心理”。青少年是產生逆反心理的主要群體。如果在這個階段,學校、家長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他們就會出現厭倦學習、心理扭曲、與親人關系緊張的情況,甚至會誤入歧途。因此,我們通過“心理援助”的方式來改善中職學生的“逆反心理”。
一、中職學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根據研究需要,筆者與學校聯系,在學生處和班主任的配合下,分別從各系部選取期中和期終兩次考試年級倒數且行為有偏差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問卷、訪談等方法,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心理異常的學生進行逆反心理問卷調查,分析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一)中職學生個人身心發展的特點
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個時期都可能產生,而中職學生正處在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這主要是由于他們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與家長、老師對他們不合實際的角色期待發生激烈沖突所致。學生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樣受到尊重,做事有自己的主張,渴望獨立,而不是被家長、老師束縛、管制。同時,他們由于知識、閱歷、經驗的欠缺以及思維的片面性,容易造成認知的不堅定性和易動搖性。他們由于學習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動機不同,在認知過程中容易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影響,造成他們在由知向行的轉化過程中不能正確地轉到社會所要求的行動上來,觸發他們逆反。同時,他們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新事物新知識。如果引導不當,可能就會出現“你越不讓我做的事情我越做”的對立心理。進入中職的學生大多學習基礎比較差、自律意識比較弱,他們在學習、情感、個性、人際關系等方面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要比同齡的其他學生多。
(二)中職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根源
1.學校因素。職業學校的很多學生對學習有厭倦心理,課上講話、睡覺、玩手機,遲到,曠課,逃課的現象時有發生。學習沒有目標,整日渾渾噩噩。對學生出現的思想和行為問題,有些老師不是耐心引導,而是采取強制甚至違背學生個性的方式去處理,造成學生產生強烈的排斥心理,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
2.家庭因素。根據調查,逆反心理總分的單因素方差分析及家庭狀況與學生逆反心理總分的相關系數存在顯著相關,說明家庭狀況對學生逆反心理有較大影響。許多家庭中的不良因素成為逆反心理產生的一大誘因。第一,隔代教育的錯位。父母外出打工,學生在家的監護人基本上是爺爺奶奶,在管理上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導致學生養成了任性、懶惰等不良的行為習慣。第二,家庭變故。父母離婚、親人離去等,讓學生無法面對眼前的事實,在家庭中得不到溫暖和鼓勵,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從而導致心理上的困惑。第三,家庭教育簡單、粗暴、專斷。在調查中發現,有逆反心理的學生很少與父母講話,更談不上交流。因為一講話就是吵架,甚至還會遭遇父母的暴力。第四,家長期望值過高。這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極大的負擔,他們每天活得小心翼翼,害怕犯錯,害怕讓父母失望。
3.社會因素。有的學生認為,來職業學校讀書是很丟臉的事情,是因為成績差實在沒辦法才來職校讀書的;社會上有一些人對職業學校有偏見,也造成學生有自卑心理;還有一些媒體的誤導,使得敏感好奇的學生獲得不良的信息,在潛移默化中產生逆反心理。
二、中職學生逆反心理的“心理援助”干預
“心理援助”的干預,是指對于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成長問題,教育者用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心理學理論與心理輔導的技巧有計劃、按步驟地給予青少年心理活動、個性特征或心理問題上的支持與幫助,幫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改變其非理性認知,幫助其建設人際關系中的安全感、價值感,并在良性的人際互動中提升自我效能感,從而順利完成青少年人格發展任務。
(一)學校運用“心理援助”的干預
1.行政支持:營造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學校要積極與家長取得聯系,動員家長多關心子女的成長,主動配合學校做好教育工作。同時,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輔導能力和素質,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據每個學生情況,學校可以組織幫困小組,由校領導、學生處、班主任、心理老師組成,共同做好一對一的結對幫困工作,及時給予這些學生心靈上的幫扶。
2.團體輔導:開設心理健康課。對學生開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據班級學生的情況,組織開展各種系列主題活動,不斷引導這些學生及時調整自我的行為與習慣。組織開展團體輔導和心理訓練,多讓學生參加集體活動,創造“成功體驗”。組織開展心理調查,及時掌握學生心理動態,適時調整心理輔導策略。指導教師和家長心理教育方法,指導班主任心理教育工作,實現家校一體化教育,讓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3.組織個別咨詢:開展心理援助。根據學生需求,學校心理咨詢室通過一對一的溝通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援助,讓學生進行充分的傾訴,將心中的煩惱、焦慮、不安或困惑大膽地說出來。與他們面對面地磋商、討論、分析,及時對學生的心理與行為問題進行診斷、矯治。同時,建立學生檔案,做好學生的跟蹤輔導,及時調整援助方式,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
4.設立心理熱線、心理信箱。對于那些不愿意面對輔導老師說出自己的事情的學生,可以通過電話、信箱、微信等方式,讓他們把自己想要說的話、想要解決的問題表達出來,輔導老師給予及時幫助。
(二)家庭運用“心理援助”的干預
1.對于那些父母離異的學生,學校要更多地給予關愛和情感補償。同時,通過家庭走訪,加強溝通,幫助家長正確認識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身心發育情況及存在問題,進一步明確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樹立正確的育子觀,幫助孩子走出心靈的困境。
2.對于那些單親學生,學校要及時對他們的心理、行為等方面進行跟蹤了解、詳細記錄,及時進行指導。
3.對于那些家庭教育不當的學生,學校要通過家庭教育培訓、家校互動等方式,幫助家長提高家庭教育能力,正確認識自己的孩子,共同引導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社會運用“心理援助”的干預
1.推薦心理服務平臺。如果有些同學或者家長需要社會上的心理咨詢機構幫助,學校可以為他們推薦相關心理服務平臺,幫助他們更好地解決孩子逆反心理造成的實際問題。
2.觀看《心理訪談》節目。《心理訪談》從心理科學的角度,以通俗的方式在大家有相似經歷或能產生共鳴的故事中幫助人們認知自己的情緒、心理和行為,并能夠給予適當的方法和建議。讓學生多看這方面的訪談,通過這些故事,讓有逆反心理的學生重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3.組織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并且逐步適應、融入社會,能夠更加全面理解理想與現實、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從而建立對自我、社會的客觀、準確判斷。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提升學生人際關系,在團結向上的集體氛圍中緩解、轉移或釋放不良情緒;有利于磨煉學生意志,使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明確自身的奮斗目標,并增強應對困難的勇氣,樹立堅韌、積極的精神品格。
通過一系列的干預,學生的逆反心理將會得到改善,能夠自我調節、控制情緒,學會面對自己,學會當遇到自己不能排除的心理問題時,能坦然尋求心理幫助。為了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學校、家庭、社會要建立共同體,共同伸出援助的雙手,為孩子撐起一片燦爛的藍天。
責任編輯:章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