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繼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 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重要講話筆談
編者按: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上海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本刊特刊發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部分同志的學習體會,以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講話精神,深入挖掘上海作為中國共產黨誕生地、我國馬克思主義傳播重鎮、社會主義建設重要基地、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厚重歷史底蘊和獨特時代價值,充分發揮上海黨史工作者在“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道路奮勇前進,把浦東打造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光榮使命中的應有作用。
2020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浦東發展提出“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努力成為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的新要求。回望浦東開發開放30年的歷程,浦東要當好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需要繼續走好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面向世界、擴大開放之路,打破常規、創新突破之路。這是歷史的選擇,時代的需要。
堅持走好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是浦東開發開放30年取得翻天覆地巨變的深刻啟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后,上海雖然也進行了許多的探索,各種歷史原因造成逐步陷入發展的困境。如何突破困境走上一條振興發展之路,需要上海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跳出窠臼。20世紀80年代進行的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就是明證,正是這個勇于突破傳統思維高瞻遠矚的發展戰略確定了開發浦東的設想。隨后在不斷的解放思想過程中,上海關于開發浦東的設想日益具體可操作,上海開發浦東的決心日益堅定。1990年4月,黨中央從全國發展需要出發,同意上海開發開放浦東后,浦東大膽闖、大膽試,從無到有,實現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進入21世紀,上海針對浦東開發開放過程中存在的政府職能、經濟運行方式、城鄉二元經濟和社會結構與經濟發展不適應的問題,繼續解放思想,主動請纓成為全國第一個獲批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地區,用深化改革為發展賦能,不斷破解發展中的難題,最終實現了從農業為主的區域發展成為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新城的跨越。
堅持走好面向世界、擴大開放之路,是浦東開發開放30年成為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旗幟的深刻啟示。同意上海市加快浦東地區的開發,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是黨中央進入20世紀90年代面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的形勢,堅持對外開放作出的重大決策。不同于20世紀80年代經濟特區面對港澳臺的“三來一補”開放模式,浦東開發開放面對的是太平洋,是歐美,是全世界。因此,浦東開發開放伊始就確定了“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工作方針,走出了一條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相適應的對外開放新路,那就是堅持面向世界實行高起點、寬領域、全方位的對外開放。為了實現高起點的對外開放,浦東按照國際規則、國際慣例,按照市場經濟原則,不斷優化完善營商環境;為了實現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浦東率先在服務領域對外開放,大膽利用外資特別是跨國公司和大企業的投資;為了實現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浦東不僅對國外開放,同時堅持對國內開放。2013年,我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標志性試點——建設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的任務落地浦東,浦東主動對標國際最高標準實施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成為開創改革開放新路的開路先鋒。
堅持走好打破常規、創新之路,是浦東開發開放30年實現“后來居上”的深刻啟示。浦東開發開放是國家寄予厚望的重大戰略舉措。鄧小平同志曾說過,浦東開發是晚了,但可以搞得好一點,搞得現代化一點,起點高一點,后來居上。要實現“后來居上”,意味著浦東開發開放不能按部就班,必須敢闖敢試、敢為人先,沒有現成的經驗,只能通過創新。實踐證明,浦東開發開放30年的歷史就是不斷創新的歷史。正是創新,浦東解決了開發開放之初缺資金缺人才缺項目等難題,誕生了第一個金融貿易區、第一個保稅區、第一家外資銀行、第一家外商獨資貿易公司、第一家跨境貿易電商平臺、第一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一系列“全國第一”,在產業發展、城市規劃、社會管理等方面進行大膽嘗試,創造了許多可復制的先進經驗,浦東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引領者,為各地的開放提供了示范。
當前,我國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新的發展要求意味著浦東將直面更大的挑戰。浦東必須繼續堅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面向世界、擴大開放之路,打破常規、創新突破之路。因為只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才能不被舊的框框束縛,才能永葆勇于自我革命的勇氣,主動對標對表,始終走在時代發展的前列;只有面向世界、擴大開放,才能真正發揮好窗口作用、示范意義,吸收國外先進經驗的同時,向世界展示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道路;只有打破常規、創新突破,浦東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化危為機、危中尋機,實現彎道超車,真正擔得起高水平改革開放開路先鋒的稱號。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研究三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