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在日前出臺的關于人臉識別技術相關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中明確規定,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建筑物管理人不能將人臉識別作為出入物業服務區域的唯一驗證方式。
司法解釋還明確,賓館、商場、銀行等經營場所、公共場所違法使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人臉驗證、分析;未征得單獨同意,未公開處理人臉信息的規則,或者未明示或違反所明示或約定的處理目的、方式、范圍等,都屬于侵犯人格權的行為,被侵權者可以主張停止侵權、刪除人臉信息、財產損害賠償等。
最新的這些規定,無疑將推進對每一張臉的保護。
近年來,人臉識別技術在許多領域得到應用,但也出現了一些濫用的苗頭,出現許多新的問題和糾紛。此前的“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郭兵案中,他請求法院判定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將人臉識別作為唯一入園識別方式的做法無效,但法院僅支持了園方單方面變更入園驗證方式違約。現在,司法解釋給出了更為明確的信號。
值得注意的是,司法解釋將包括律師費在內的維權合理開支納入財產損失范圍,有助于鼓勵個人通過訴訟維護自身權益。個人信息侵權案件通常需要付出極大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成本,但所得賠償往往很少,比如上述案例中郭兵勝訴也只能拿到一千多元的賠償。將維權開支納入財產損失范圍,可激勵被侵權者以訴訟方式維權。
而要更多地鼓勵被侵權者主動維權,或可推動高額懲罰性賠償以及集體訴訟。現有法律規定中,即使侵權成立,侵權者也只需要承擔“停止侵權、刪除信息、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責任,而賠償的損失,即使加上律師費等,也是很有限的,難以撼動商家的違法收益。但若施以高額懲罰性賠償,讓欲行不法者三思,則是賦予被侵權者主動維權的利器。
違法使用人臉識別技術所侵犯的往往是很多人的權益,比如在浙江杭州一市場監管部門查處的某售樓處違法處理人臉信息案件中,被違法收集人臉信息的就多達10萬人。這些案件中,如果單個被侵權者發起訴訟,訴訟成本極高。最新司法解釋規定,對于這類案件,如果符合民事公益訴訟的規定,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現有法律規定的機關和組織,包括檢察院和省級以上消費者協會。未來如果要進一步推進這方面的保護,可以進一步推進集體訴訟,賦予被侵權的個體聯合起來共同起訴侵權者的權利。
通過民事訴訟的途徑,讓侵權者付出代價,使被侵權者得到賠償,是遏制人臉識別濫用的有效辦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