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戚展寧 南方周末記者 張笛揚 南方周末實習生 劉岍琳
?上接第3版
隨著近年來對院士制度的質疑聲越來越多,“院士制度改革”也開始被頻繁提及,內容包括改進院士候選人提名方式、完善增選工作機制等。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后,國辦也出臺規定,要求院士在70周歲后退休;個別因國家重大項目需要,最多延長至75周歲退休,2018年開始,部分到齡的院士開始退休。
“院士稱號承載非學術性因素的影響到現在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2021年5月29日,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在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上再次談到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話題。他說,個別院士“不合理站臺、撐門面”等現象還是時有發生,飽受社會詬病的“跑院士”現象屢禁不止。
對此,李曉紅提出幾項措施,如制定院士行為負面清單,對違反學術道德、違規違紀的現象零容忍,實施停止一定期限內提名權和評審權等處理措施等。
“院士稱號和學術權力、行政經濟待遇、商業利益聯系密切,各地高薪聘請院士,是因為院士能給學校和企業帶來很多價值。”李健認為現在的院士稱號有太多不當利益、附加利益,包括資源、話語權等,就變得不純粹了。他建議要杜絕競相用高額科研啟動費、安家費、年薪等爭奪院士的行為。
新一輪院士制度改革已經在醞釀當中。據新華社報道,2021年5月18日,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廣州圍繞院士制度改革開展調研,參加座談會的有3位中科院院士和3位工程院院士。
受邀參會的湯濤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國家高層正在就院士制度改革開展調研和咨詢,相關細節還在討論當中。
湯濤是2017年當選院士的,據其觀察,在西方國家,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基本都是虛職,是一種榮譽。
“院士對科技的推動主要在成名之前,當選院士之后對科技的推動作用是有限的,還是靠年富力強的人、靠創新驅動。”湯濤覺得(院士稱號)以后慢慢會回歸到榮譽性質,“大部分院士已經過了科研創新的黃金年齡,到了享受個人榮譽的時候了,應該從政策上鼓勵更多人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