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70年代,歐美商業化音樂泛濫,迪斯科音樂興起,青少年逐漸對流行音樂產生厭煩情緒。他們想聽的音樂聽不到,不想聽的隨處都有。與此同時,失業和經濟危機的爆發,讓青少年對資本主義產生了懷疑,他們渴望用一種方式發泄不滿情緒,朋克搖滾就此誕生。
1975年11月6日,英國倫敦圣馬丁藝術學校外,聚集了一群裝扮奇特的年輕人,他們穿著早已過時破爛不堪的衣服,兩邊頭發剃光,中間的染成五顏六色,像雞冠一樣豎起,臉上涂滿各種油彩,脖子上掛著粗鐵鏈。這支朋克搖滾歷史上著名的樂隊,不像是在唱歌,倒像是野獸在咆哮。藝校教師忍無可忍,在他們唱到第5首歌時拉下了電閘。
更激進的朋克搖滾在美國的洛杉磯和紐約誕生,被命名為硬核朋克( hardcorepunk),這種音樂極其快速,旋律簡單,大量疊句,歌手簡直就是在叫喊。它把朋克搖滾進一步引向極端——更快、更噪、更僵硬的演奏,喊叫式演唱、邋遢骯臟的錄音效果。硬核2021 年度最硬核盤點硬核歷史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00年來,中國社會滄桑巨變。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中國共產黨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跨過一道又一道溝坎,取得一個又一個輝煌勝利。
反戰,為了更多雙小眼睛
《二十四只眼睛》改編自日本女作家壺井榮的同名長篇小說,講述了瀨戶內海小豆島上的大石老師和班上12名小學生的不幸遭遇。
1928年4月4日,大石久子到瀨戶內海小豆島小學某分校赴任。此地的孩子們只有到五年級時才會從分校轉到離此5里的總校上學。當她騎著新式自行車穿著西服出現在村子里,給村子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就這樣,她第一次走上了僅有12名學生的分校講臺。
可是第二天,她就扭了腳住進了醫院,孩子們走了16里路去看望老師,并拍了紀念照。大石因為不能騎車,轉到了本校教書。
5年后,日本軍國主義不斷推進,孩子們也從分校轉到本校上學,大石也結婚了。因為戰爭,孩子們遭遇了很多變故,大石開始對教育產生懷疑,想要辭去教師這份工作。“24只眼睛”畢業后第8年,戰爭告終,當年的孩子們死的死,傷的傷,大石再次踏上分校講臺,并與昔日學生緬懷戰死的同學們。
盡管是以戰爭為背景,但影片沒有硝煙彌漫的鏡頭,只是通過偏隅海邊一角的小村莊的苦難鏡頭,來控訴戰爭。戰爭剛結束時大石老師和兒子的對話最能表明導演對戰爭的態度:“媽媽,我們投降了。”“好啊,戰爭終于結束了,殺戮終于結束了,戰場上的人們終于可以回家了。”“可是,媽媽,我們失敗了,你不會哭嗎?”“不,我只會為死去的人們哭泣。”
保衛祖國,守護童真
影片《戰火童心》根據湖北作家、遠安文聯副主席劉友華創作的長篇小說《峽江謠》改編。講述武漢保衛戰期間,一群烈士后代在音樂老師的帶領下,從抗戰前線轉移到宜昌遠安一帶,一路上進行抗戰宣傳,與日軍斗智斗勇的故事。影片用音樂串聯全劇情節,表現了孩子們在戰爭環境下的童真,而片中的小演員們也全都來自于中小學校的學生。
1938年,日軍兵臨武漢城下,武漢八路軍兒童收容所奉命撤離,收容所的音樂老師舒琴、炊事員老郭、以及國軍少尉吳少雄帶著收容所的22個孩子向后方轉移。就在他們認為隊伍快要到達目的地的時候,聾兒蘇達走丟了,致命的是,一支日軍小分隊幾乎同時和他們到達了同一個村子。找不到大家的蘇達正向日軍躲藏的院子走去,柯一飛急中生智,用歌聲迷惑鬼子,救回了蘇達。老郭和吳少雄為了掩護孩子們撤離,與鬼子同歸于盡。
沒有哪段關于戰爭的歷史是祥和美好的。影片中,有為了祖國的下一代犧牲的英雄,也有沒被炮火湮滅的童真,這份童真,正是一個國家復興向前的動力。
(文/曾璽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