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以“四大名繡”(蘇繡、湘繡、粵繡、蜀繡)聞名于世,目前四大名繡均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繡品包括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等,其題材、形式、層次、色彩、空間的表現,乃至針法及裝飾效果均有新的創意。時尚與傳統完美結合,畫理與繡藝融于一體。構圖疏密有致,畫面溢彩流光。給人以新鮮、強烈的視覺沖擊。
蘇繡即蘇州刺繡,中國四大名繡之一。其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江蘇省的揚州、無錫、常州、宿遷、東臺等地。蘇繡的歷史長達2000 多年。自古便以精細素雅著稱于世,其構圖簡練。主題突出,技巧精湛。僅以蘇繡所用最細的線以為一般人的肉眼所能看清楚為例,足見其精細之極。繡技具有“平、齊、和、光、順、勻”的特點。“平”指繡面平展;“齊”指圖案邊緣齊整;“細”指用針細巧,繡線精細;“密”指線條排列緊湊,不露針跡;“和”指設色適宜;“光”指光彩奪目,色澤鮮明;“順”指絲理圓轉自如;“勻”指線條精細均勻,疏密一致。
湘繡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帶有鮮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繡產品的總稱,是勤勞智慧的湖南人民在漫長的人類文明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精心創造的一種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間工藝。近半個世紀來,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湖南、湖北等地發現了不少麻布、錦、絹等絲織品、紡織品,其中不少是繡品,為我們了解楚文化、楚國絲繡,提供了豐富的和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湘繡針法以摻針為主,根據不同物象及其不同部位所表現出的不同肌理,施用不同針法,使物象更真實、更有立體感,逐漸形成繡面寫實、設色鮮明、風格質樸的地方特色,也會給人一種富貴、高雅、脫俗的感受。獅子、老虎是湘繡傳統產品。
粵繡是以廣東省廣州市為生產中心的手工絲線刺繡的總稱,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粵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廣繡”和“潮繡”兩個繡派。最初創始于少數民族——黎族,先前繡工大多是廣州、潮州男子,為世所罕見。
其特色有五:一是用線多樣,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雀毛捻樓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二是用色明快,對比強烈,講求華麗效果。三是多用金線作刺繡花紋的輪廓線。四是裝飾花紋繁縟豐滿,熱鬧歡快。五是繡工多為男工。粵繡構圖工整、豐富,色彩鮮艷明快,尤以留水路(紋樣交接與重疊處空一線繡地)的技法更見特色。
蜀繡早在漢代就已譽滿天下。蜀繡用針工整,絲線粗細兼用,運針自如,針跡平齊嚴謹,色彩絢麗。總共有30 多種針法,其中二二針、二三針、三三針是蜀繡特有的針法。
蜀繡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其繡刺技法甚為獨特,至少有100 種以上精巧的針法繡技,如五彩繽紛的衣錦紋滿繡、繡畫合一的線條繡、精巧細膩的雙面繡和暈針、紗針、點針、覆蓋針等都是十分獨特而精湛的技法。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的巨幅“芙蓉鯉魚”座屏和蜀繡名品“蜀宮樂女演樂圖”掛屏、雙面異色的“水草鯉魚”座屏、“大小熊貓”座屏,都是蜀繡中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