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 九

去年以來,中國的糧食進口量大增。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20 年的糧食進口總量超過了1.4億噸,同比增長28%。今年前兩個月,中國的糧食進口量進一步提升,同比大幅增長47.5%,其中玉米的進口量增長414%,稻谷和大米的進口量同比增長206%,高粱的進口量同比增長366%。
我國的糧食總產量雖然很高,但結構性供需矛盾也很突出,部分糧食產品的缺口越來越大。過去最大的供需短板是大豆,對外依存度高達80%以上。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其他產品也開始依賴國際市場,比如玉米,我國從2010 年開始從玉米凈出口國轉為凈進口國。除了供給缺口之外,另一原因是為了從國際市場采購更高端的產品,比如大米和小麥等。
價格因素也是我國糧食進口量大增的重要原因。長期以來,我國的糧食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前幾年高峰時期,國內幾大主糧的價格比國外高出50%以上,所以即使國內部分糧食產品供應充足,很多糧食生產加工企業還是更愿意在國際市場采購便宜糧食。
為了保證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我國從2004 年開始對稻谷和小麥兩大主糧實施最低收購價政策,對其他些農產品也實施臨時收儲。在過去十幾年時間里,糧食最低收購價基本上逐年提升,這就使得糧食價格具有了只漲不跌的剛性。
從去年開始,我國糧食進口突然提速。
在一系列鼓勵養殖政策的刺激下,2020 年以來,養豬產能開始回升,由此帶來了對豬飼料的需求。所以近期進口規模高速增長的幾大糧食品種中,飼料產業鏈上的幾個品種增長速度最快,玉米、高粱的進口量都以3~4倍的速度猛增。
如果這樣的進口速度成為常態,中國的糧食安全會不會出現問題呢?今年“兩會”期間,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表示“我們的糧食安全完全能保障,我們完全能端穩中國人的飯碗”。
從當前來看,中國的糧食安全暫時不會出現問題,不過,如果從長遠來看,還是存在一定的隱憂。長期以來,糧食自給率達到95%是我國糧食安全的一條紅線。但事實上,隨著過去幾年我國糧食大規模進口,尤其是大豆的對外依賴度過高,我國糧食的自給率降到只有80%多。
在糧食自給率紅線失守后,我國開始著重強調谷物自給率,也就是稻谷、小麥和玉米這三大主糧為穩定核心。2019 年的數據顯示,我國的谷物自給率為98.75%。
不過,從2020 年以來,我國的三大主糧也開始大規模進口,2020 年的玉米進口量達到1130 萬噸,比上年提高135.7%,首次超過全年關稅配額720 萬噸。去年的小麥進口量也同樣創下紀錄,進口838 萬噸,比上年提高140%。
那么,繼大豆失守之后,我國的三大主糧會不會最后也紅線失守呢?三大主糧之中,玉米可能是最大的短板。今年我國的玉米自給率有可能低于95%的紅線。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比往年更加強調“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提出保障糧食安全的要害是種子和耕地;對于14 億人口大國而言,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無論怎么強調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