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貝小戎

跟朋友分享笑話時,如果他們聽了之后并不覺得好笑,要么是因為他們沒聽懂,要么是因為他們的笑點比你高。有時候他們沒聽懂,就假裝自己沒笑是因為笑點更高。前幾天我讀到一則笑話,想驗證一下自己是不是看明白了:廣播公司給一位牧師寫信,讓他來參加一檔節目的錄制,費用是50 英鎊。牧師同意了,隨信附上了50 英鎊。朋友不覺得好笑,還說他認為牧師是嫌錢少,附上這筆錢是在嘲諷廣播公司摳門。我認為不是這樣,他要我把原文找來給他看看。我的理解是,一般來說廣播公司請嘉賓,會給嘉賓一些報酬。牧師誤以為是他需要付錢給廣播公司,要么是因為他很少接到這種邀請,不知道慣例是怎樣的,要么是他已經習慣了出錢讓別人聽他叨叨,八成有人資助他傳教,他并不差錢。
這個笑話確實有些冷,不過大部分笑話的效果很直接。英國脫口秀演員斯圖爾特·李說,他覺得最有趣的段子是:“吉姆表演脫口秀,他上臺第一句說:‘我是一個精神分裂。’臺下有個觀眾喊道:‘你們兩個怎么不滾遠點?’”這個好像不用解釋。其實這里涉及多重錯位:觀眾從字面上去理解“精神分裂”的意思;笑星在表演,結果觀眾也很搞笑;一般來說我們都應該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表示同情,而這個觀眾對病人卻很不友好。
斯圖爾特還講過一個段子:“過去幾個月間,我開始相信上帝和智能設計了。這都是因為(無神論者)理查德·道金斯教授。因為當我看到一個像道金斯教授一樣復雜、精細、漂亮的東西時,我認為這不可能只是隨機演化出來的!他是神放在那里的,像化石一樣。”道金斯反復指出,不需要用上帝來解釋生命的奇跡,結果適得其反。但好笑的在于,我們相信斯圖爾特只是在開玩笑。
我們不光對笑話的內涵會有不同的理解,日常對話中普通的詞語也會引發不同的理解。《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一書中說,你開著汽車,突然發現車子快沒油了。由于你對當地不熟,就向路邊一位當地人問附近哪里有加油站。他說:“前面路口就有加油站。”你于是往前開,在路口看到破敗不堪的加油站,顯然已經停止營業很多年了。
你被這位路人陷害了嗎?可是你問的確實是加油站,而這也真的是加油站,只不過已經荒廢了。那么是你自己犯錯了嗎?也許你原本應該問哪里有功能完整而且營業中的加油站才對?這個例子來自20 世紀的英國語言哲學家保羅·格賴斯,他最出名的就是提出了“言下之意”理論;言下之意是指我們在談話中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卻能讓對方明白的東西。一般來說,“前面就有個加油站”的言下之意是正在運營中的加油站。
格賴斯認為對話中有著我們普遍來說都會遵守的基本規則:參與談話時,信息量應該不少于也不超過必要的程度。說相關的話,不相關的就別提。表達要清楚,避免模棱兩可。敘事時順序不要跳躍。但我們畢竟不是機器人,我們會改主意、會走神、會戲弄別人,我們沒那么古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