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法人》全媒體記者 李韻石

新疆哈密,壯觀的熔鹽塔式5 萬千瓦光熱發電項目
1921 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件。100 年來,中國共產黨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同時,更在新時代為世界作出了彪炳史冊的偉大貢獻,消除絕對貧困、倡導共建“一帶一路”、承諾“碳中和”……一個個閃耀著智慧光芒的中國理念、中國方案,化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行動與普遍實踐。
貧困是個歷史性、世界性、普性的重大題,消除絕對貧困是人類自古以來夢寐以求并為之頑強奮斗的美好理想。2020 年,國際勞工組織發布評估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2020 年全世界貧困人口增加880 萬至3500 萬。國際勞工組織總干事萊德表示:“這不僅是全球性的健康危機,還是一場對人們產生巨大影響的重大勞動力市場和經濟危機。”
然而,中國在脫貧攻堅上的成績早已被全世界認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5 年發布的《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在全球減貧中發揮了核心作用。”同時,在這個基礎上,中國精準扶貧的新理論、新實踐還為全球減少貧困提供了中國范例。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長期扶貧脫貧的基礎上組織實施、全力推進脫貧攻堅戰,要在2020年讓占全世界人口總數1/5 的中國徹底消除絕對貧困,讓中國人民在共同富裕上邁出堅實一步,過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讓世界人民看到脫貧致富光明前景。

江蘇省太倉港集裝箱碼頭作業繁忙
從2014 年啟動精準扶貧開始,中國推出了扶貧小額信貸、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旅游扶貧等多項措施。據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年6 月,全國金融精準扶貧貸款余額較年初增加3100 多億元,334 個深度貧困縣各項貸款增速高于全國貸款平均增速3.73 個百分點。全國扶貧小額信貸累計發放4735.4 億元,惠及全部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三分之一以上。832 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農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達99.6%。
十九大報告提到,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6000 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中國共產黨創新提出的精準扶貧政策,取得了每年減貧1300 萬人以上的成就。對此,英國《經濟學人》雜志評論說,在減貧脫貧方面,“中國是個英雄。”
2020 年11 月23 日,是一個載入史冊的不平凡的日子,中國最后9個深度貧困縣實現貧困退出。這標志著中國832 個貧困縣全部脫貧,12.8 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近1 億人口實現脫貧,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
打贏脫貧攻堅戰,為人類減貧事業作出歷史性貢獻,為全球減貧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西方發達國家用了幾百年至今也沒能完全消除絕對貧困問題,而中國僅僅用了幾十年就歷史性解決了,提前10 年實現聯合國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的減貧目標,走在全球減貧事業前列。
2013 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倡議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 月,習近平總書記訪問印度尼西亞期間,又提出構建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這“一帶一路”戰略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同中亞、南亞周邊國家以及歐亞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關系,深化區域交流合作,統籌國內國際發展,維護周邊環境,對拓展西部大開發和對外開放的空間,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中國曾有學者表示,“一帶一路”構想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它體現了對古絲綢之路精神的繼承和發揚。2000 多年來,各國商旅往來于絲綢之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制度背景國家間的密切往來為全球化合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模型。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今天,更需要將絲綢之路承載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精神傳承下去。
對于中國而言,“一帶一路”構想寄托著多層次的區域合作愿景,對于國內發展和國際共同進步都有著深遠影響。
就國內方面,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學者張軒銘告訴《法人》記者,西部地區擁有中國72%的國土面積、27%的人口,與13 個國家接壤,陸路邊境線長達 1.85 萬公里,然而對外貿易的總量只占中國的6%,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所占的比重不足10%。因此,中國擴大對外開放最大的潛力在西部,拓展開放型經濟廣度和深度的主攻方向也在西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將是引領西部發展的重要機遇。
從國際角度看,“一帶一路”戰略覆蓋面積廣闊,它由東向西貫穿歐亞大陸,南北于中巴經濟走廊、中印孟緬經濟走廊相連接。為全球深度合作創造了新機遇。
此外,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共同體存在一定的互補性。特別是歐亞經濟共同體和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觀察員國地跨歐亞、南亞、西亞,有一定重合,大都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之間,通過加強上海合作組織同歐亞經濟共同體的合作,相關國家都可獲得更大發展空間。
中國政府倡議并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有利于推動中國自身發展,而且惠及亞洲、歐洲、非洲乃至世界,對提升世界經濟發展繁榮與和平進步具有深遠意義。“從全球角度看,‘一帶一路’展現了中國發展區域共贏合作的新理念、新藍圖、新途徑和新模式。構想提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合力打造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新理念” 張軒明說。
人類活動每年約釋放80 億噸二氧化碳,占據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首位。溫室氣體引起的氣候變化已經嚴重的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為了解決二氧化碳帶來的危害,2020 年9 月,中國在第75 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向國際社會承諾: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 年前完成“碳中和”。“碳達峰”與“碳中和”的承諾既是中國的內在要求,又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國際貢獻,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所謂“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某一時間節點達到峰值,并在此時間節點之后在一定范圍內平穩或波動性遞減。而“碳中和”是指溫室氣體在排放量大幅降低的基礎之上,通過生態、技術等手段進行匯碳,以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終實現碳的“零排放”。
張軒明告訴記者,我國是能源消耗大國,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約85%,其中煤炭占比約58%,石油、天然氣占比約27%。但從資源分布情況來看,中國富煤、貧油、少氣,且石油、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逐年升高,目前分別為72%、43%。在減排的時代背景下,煤電占比過高將使中國面臨巨大的自然環境壓力與國際壓力。為此,“碳達峰”與“碳中和”同樣是中國根據本國發展的階段與規律,制定的先見性的科學決策。
截至2021 年3 月底,全球已有127 個國家承諾“碳中和”。在127 個承諾“碳中和”的國家,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排放的50%,經濟總量在全球的占比超過40%。全球10 大煤電國家之中,僅有5 個國家承諾“碳中和”,而中國就是其中之一。美國作為能源消耗大國,并沒有提出“碳中和”的目標,而歐盟、英國、日本等經濟體也只是提出了“綠色新政”的構想。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政府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又一次積極主動地承擔起了全球治理的中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