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燕
(臨夏州人民醫院,甘肅 臨夏 731100)
分娩是指胎兒脫離母體作為獨立存在的個體的這段時期和過程,是延續生命的重要方式。胎兒經軟產道自母體娩出時,需經過宮口擴張、子宮收縮等過程,此過程給女性帶來較大的生理疼痛,且疼痛持續時間長,嚴重地影響女性的生理、心理健康,致使產婦在分娩期間出現宮縮乏力、大出血、胎兒功能窒息等,影響分娩結局[1]。初產婦由于缺乏分娩經驗,分娩前極易出現恐懼、不安情緒和排斥自然分娩情況。剖宮產手術可縮短分娩時間,減輕產婦的分娩痛苦,但產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不利于產婦的康復及再次分娩[2]。有研究發現,加強助產護理干預,對提高自然分娩率、改善母嬰結局有積極作用。本研究選取62例初產婦,分析分娩球聯合自由體位助產護理干預對初產婦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臨夏州人民醫院2019年6月—2020年4月接收的62例初產婦,隨機分為常規組、聯合組,每組各31例。常規組年齡22~36歲,平均年齡(28.94±2.11)歲。孕次1~3次,平均孕次(1.64±0.37)次。體質量55~65 kg,平均體質量(58.96±1.85)kg。孕周36~41周,平均孕周(38.22±0.61)周。聯合組年齡20~35歲,平均年齡(27.11±1.92)歲。孕次1~2次,平均孕次(1.43±0.29)次。體質量52~67 kg,平均體質量(57.99±1.76)kg。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8.06±0.52)周。兩組產婦均為足月單胎妊娠,入院時生命體征均正常。產婦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重度子癇前期等嚴重妊娠期并發癥者,胎兒異常發育者,多胎妊娠產婦。兩組的基線資料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常規組給予常規助產護理。產婦進入產房后,對其開展常規分娩宣教,分娩體位以仰臥位為主。分娩期間指導產婦控制呼吸頻率,清淺呼吸。觀察宮縮頻率及生命體征,鼓勵其經陰道自然分娩。
聯合組給予分娩球聯合自由體位助產護理干預,內容如下:(1)健康宣教。分娩前,使用圖文、視頻等方式告知產婦自由體位分娩的積極作用,鼓勵產婦自主選擇分娩體位,如坐位、臥位、站位、蹲位等。告知其分娩球的使用方式、注意事項,現場演示,提高產婦對分娩球的認識。幫助產婦建立分娩意識,增強分娩配合度。(2)分娩球使用護理。分娩球大小根據產婦個體情況選擇。①站位護理:將分娩球平穩放置于床旁,指導產婦雙腿自然分開,站立于分娩球前,身體前傾,雙手環抱分娩球,左右規律搖動胯部。②坐位護理:指導產婦平穩坐于分娩球上,上身保持直立,雙腳著地,雙手拉住支架,左右晃動骨盆,或上下彈坐。③蹲位護理:將分娩球貼墻擺放,產婦半蹲于墻邊,肩胛骨與分娩球頂端齊平。④跪位護理:分娩球放于軟墊上,產婦雙腿跪于軟墊上,雙手環抱分娩球,身體自然前傾,前后、左右晃動。⑤趴位護理:分娩球置于軟墊上,指導產婦伏于分娩球上,左右晃動腰部。⑥綜合體位護理:上述體位交叉進行,以保證產婦舒適度為原則。分娩期間助產士全程陪護,做好產婦的防跌倒、防壓傷、防碰撞等護理。分娩期間與產婦溝通,使用言語鼓勵、眼神安慰、身體撫觸等方式給予其支持,促進產婦分娩。
(1)分娩結局:對比兩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產鉗助產率及剖宮產率。(2)分娩并發癥:對比兩組產婦產時發生產道損傷、宮頸撕裂、會陰裂傷及大出血(產后2 h出血量≥100 mL)等并發癥的發生率。

聯合組的自然分娩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產鉗助產率及剖宮產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分娩結局對比 例(%)
聯合組產時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產時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例(%)
受分娩疼痛、缺乏專業分娩知識等因素影響,初產婦分娩前心理負擔較重,加之分娩時不正確的分娩方式,導致初產婦分娩時產程延長,分娩疼痛劇烈,產時出血量較高,增加了剖宮產率。經陰道自然分娩對產婦的生理損傷程度小,不僅可縮短產婦的康復進程,還可提升新生兒的免疫力,有利于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提高再分娩的安全性[3]。分娩球為近年來新興的分娩助產方式,具有較好的彈性。利用柔和、有彈性的球,根據產婦的個體情況選擇自由分娩體位,持續活動孕婦的身體,可改善產時的呼吸和循環,協調骨盆底肌肉韌帶,增加母體的柔韌性和力量,減少孕婦身體的額外負擔,使其逐漸適應妊娠和分娩的需要[4]。
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的自然分娩率顯著高于常規組,產鉗助產率及剖宮產率和產時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表明對初產婦給予分娩球聯合自由體位助產護理干預的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可提高產婦的自然分娩率,降低其剖宮產率和產道損傷、宮頸撕裂、會陰裂傷等產時并發癥,保障母嬰健康[5]。
分娩球聯合自由體位助產護理干預可優化產婦的分娩結局,降低產時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