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平,丁淑海,馮勛波
(青島鑫科機械科技有限公司,山東青島 266400)
工業機器人動作靈活、定位準確、不知疲倦,在各行業中不斷被開發應用,特別是在高溫、污染、高強度、高危險的勞動場合,越來越得到廣泛應用,在降低工人勞動強度,減少安全事故的同時,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在鑄造行業,由于產品利潤率低、環境惡劣(主要是粉塵太多),再加上投資較大,使用后保養、維修費用也高,鑄造企業很少采用工業機器人來參與工作。除上述原因外,鑄造產品還存在產品種類多、批量小、外形不一致、尺寸偏差大等因素,使得機器人應用于鑄造生產線也存在一定難度。
但作為工業新秀的機器人,其使用優勢是人類無法比擬的,特別是一些高端鑄造生產線,有些惡劣的工作崗位不使用機器人代替人工確實可惜。青島鑫科機械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了一條自動化的V 法鑄造生產線,根據用戶澆冒口的特點,推薦使用了一款專用的拔澆口和冒口的機器人。
該用戶鑄件達30 種類型,澆口和冒口數量以及位置不統一,有的鑄件一個澆口兩個冒口,有的鑄件一個澆口一個冒口;但澆口和冒口有一個共同特點是又扁又長,對稱有兩個鉤取的橫桿,如圖1 所示。

圖1 澆口和冒口樣式
該用戶當前是用人工拔除澆冒口,方法是做了兩個小撓鉤,雙手手持撓鉤,將撓鉤插入澆冒口橫桿處的凹窩中,轉90°,使撓鉤正好鉤到橫桿下方,雙手同時用力提起,拔出后放置到旁邊。經測試,用力在30kg~90kg 之間。有時一次不能提起,需要加大力氣再次使勁提,再提不起來就需要將澆冒口水平晃動一下,使澆冒口發生松動,再拔出來。該用戶原生產線生產效率為8 型/h,每型多的有3 個澆口和冒口,一小時共拔24 個澆冒口,其勞動強度之大,可想而知。
為了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生產線效率,向用戶推薦使用工業機器人進行拔澆冒口。
首先機器人需完成的工作:(1)由于是V 法造型工藝,澆冒口是埋在砂子里面,上平面與砂平面相平,被2 層薄膜蓋住,拔澆冒口前必須先將薄膜沿澆冒口邊沿切開;(2)拿走切下的薄膜;(3)用專門夾具模擬人工勾住澆冒口橫桿;(4)用足夠大的力量將澆冒口提起來,放置到指定的位置。
其次機器人拔澆冒口存在的難點:(1)用戶有近30 種制品,即30 種不同的澆冒口位置;(2)澆冒口插入后再加砂埋起來會有水平位置的偏差,最大偏移量達30mm;(3)由于是木制澆冒口,周圍是石英砂,必須選擇合適的刀具進行切割;(4)切下的薄膜采用什么方式拿到指定地點。
通過走訪用戶,調研機器人生產廠家,確立了以下設計方案。
2.1.1 機器人的選擇
根據所需要完成的動作,選用6 軸垂直多關節型機器人;在拔澆冒口測試中得知最大拔起力為90kg,為防止試驗的片面性,經與用戶確認,機器人選擇載荷180kg 的,如圖2 所示。

圖2 機器人樣式
2.1.2 機器人夾具的設計
機器人廠家專門設計了一款夾具,該夾具有兩個小鉤,使用伺服電機帶動兩個小鉤,使小鉤間距可以按設定的程序調整間距;每個小鉤的軸可以使用90°旋轉汽缸推動旋轉,如圖3 所示。

圖3 拔澆冒口的夾具
2.1.3 難題解決
(1)澆冒口位置偏差的解決策略:使用對位視覺相機,直接定位當前澆冒口位置。
(2)30 多種制品的解決策略:使用30 套程序,每套程序對應一種制品澆冒口。用戶在更換模具時,在控制柜中選擇更換的模具型號。如更換前生產線使用的是A、B、C 三種模具,系統便按A、B、C 三種的程序工作,如果將A 換成D,在總控程序中將A 換成D,機器人也同樣會執行D 程序。
2.1.4 切膜
經過一系列試驗,發現使用超聲波切刀能夠很好的將兩層薄膜切開。切下薄膜之后,使用一臺小型吸風機,將切下的薄膜吸附在吸盤上,轉移到指定位置,關閉風機,薄膜掉落。
通過以上設計,實現了機器人取代人工拔澆冒口的工作,使該處高強度的人工勞動得以解放,而且工作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