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波,曹宏兵
(1.江蘇索普化工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江蘇 鎮江212006;2.鎮江市生產力促進中心,江蘇 鎮江212002)
熱塑性丙烯酸樹脂可用于塑料裝飾漆,在國內外均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由于塑料涂裝的特殊性,要求樹脂具有適度的分子量及相對集中的分子量分布。
然而,影響樹脂的分子量及分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單體共聚速率及其它速率,溶劑及反應液濃度、引發劑鏈轉移劑的選用、合成工藝、反應溫度等。
一般的聚合方法(指溶液聚合)可以得到7 500~120 000分子量的聚合物,實踐證明大分子量不適用于塑料漆。最佳分子量為20 000左右,超過50 000一般醇容忍性,流平性均不好,因此控制聚合物的聚合度,或聚合物的粘度對塑料用漆至關重要,鏈轉移劑作為合成樹脂聚合調節劑,其作用是控制聚合物的鏈長度。
由于塑料用漆由醇類作為“防咬劑”的作用不容忽視。同樣選擇合適的溶劑配方對于塑料漆至關重要。
鏈轉移劑的引入不僅能有效降低聚合物的分子量,同時,還能增進分子量分布的均勻度。但鏈轉移劑與引發劑的用量存在內在的關系,必須在合適的條件下,方能獲得比較滿意的效果。
甲基丙烯酸甲酯,工業重蒸;甲基丙烯酸乙酯,工業;甲基丙烯酸丁酯,工業;甲基丙烯酸,工業;甲苯,工業;過氧化苯甲酰,CP;十二烷基硫醇,CP。
涂料用溶劑型丙烯酸樹脂采用溶液聚合工藝最為合適,其合成為自由基聚合反應,反應式如下:
(1)鏈引發
(2)鏈增長

(3)鏈終止

(4)鏈轉移反應

將配方中的溶劑加入帶有冷凝滴加裝置的反應瓶中,攪拌升溫至80~100℃,開始滴加單體引發、鏈轉移劑混合物,于3 h內滴完,隨后再100℃保溫1 h,第2次滴加引發劑(30 min內滴完),再保溫2 h。降溫對稀過濾出料,測固體份粘度,備用。
(1)固體份測定
在φ80培養皿中稱量1.5 g樹脂,于120℃×2 h烘干、稱量。
計算式為:轉化率(%)≈實測固體份/理論固體份×100。
(2)粘度
粘度量在25±0.5℃下用旋轉粘度計測定。
可供選擇的引發劑和鏈轉移劑品種較多。
鏈轉移劑及引發劑對轉化率及分子量(粘度)的影響見表1。

表1 鏈轉移劑及引發劑對轉化率及分子量(粘度)的影響Table 1 The influence of chain transfer agent and initiator on conversion rate and molecular weight(viscosity)
由表1可得,隨著十二烷硫醇用量變化時,對樹脂的粘度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而轉化率的高低更依賴于十二烷基硫醇與過氧化苯甲酰的用量比。
經實驗發現,轉化率與P/S值的關系受十二烷基硫醇用量的影響可分為3個階段,即P/S<6.25時,6.25<P/S<6.75時,P/S>6.75時。轉化率與P/S值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轉化率與P/S值的關系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version rate and P/S valu
由圖1可見,(1)在P/S<6.25時,由于引發劑的加入量不夠(相對于鏈轉移劑用量),產生的自由基大部分向溶劑及鏈轉移劑上轉移,引發單體聚合的自由基減少,結果轉化率較低,在這個階段中轉化率隨著P/S值的增大而提高,而且呈線性關系。計算相關系數為:0.994,采用線性回歸分析可以得出方程:

由方程(1)即可求出轉化率達100%時P/S=6.3。
(2)當6.25<P/S<6.75時,由于有足夠的自由基引發單體聚合在一定的反應時間內,單體可以充分參與聚合反應,因而轉化率可達到100%,同時由于鏈轉移劑的存在,自由基不斷發生鏈轉移反應的結果,使得分子量不隨聚合反應速率及轉化率的提高而增大。
(3)當P/S>6.75時,隨著引發劑量的增大,引發劑自由基濃度加大,一方面由于引發劑的初級自由基終止反應的機會增加,以及其向鏈轉移劑轉移反應的結果,形成小分子,這種情況在鏈轉移劑占單體量較大時尤為明顯,也使總的自由基濃度降低。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轉化率。另一方面,若鏈轉移劑用量占單體量比例變小時鏈轉作用也就不明顯了,起不到調節分子量的作用。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采用十二烷基硫醇后聚合物溶液的粘度明顯下降,比較20號和25號試驗,兩者粘度相差很多,添加硫醇后粘度降低約1/3;而與最佳條件23號相比兩者粘度相差1 300C·P,此時兩者的轉化率是相當的,可見采用鏈轉移劑可以有效地降低合成樹脂的粘度。
粘度與P/S值的關系(十二烷基硫醇占單體0.1%時)如圖2所示。

圖2 粘度與P/S值的關系(十二烷基硫醇占單體0.1%時)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cosity and P/S value(when dodecyl mercaptan accounts for 0.1%of monomer)
由圖2可得,即使在轉化率較高的區域,即P/S為6.25~6.75,粘度仍然不能一致,顯然隨引發劑用量的增加粘度降低。當P/S為5~7.5,粘度隨P/S(即)P-引發劑呈拋物線狀。
采用“非線性關系的回歸分析”,上述拋物線方程為:

式中:C·P,丙烯酸樹脂溶液在25℃時的粘度。
該式用C·P與(P/S-6.06)2作圖應為直線,計算出相關系數為-0.9847,由公式(2)看出,即使P/S在一個合適的范圍內使單體轉化率達到100%,而在不同的P/S(C·P)情況下產物的粘度也不相同。
因此選擇最佳條件應結合公式(1)、(2)以期達到所需粘度(分子量)的產物。
鏈轉移反應可調節聚合物的分子量、聚合物的變化度,還能進行調節聚合。事實上分子中含有容易被奪取的原子Y,如氫、氯等,鏈轉移反應均會發生:
(1)向單體轉移。這種轉移降低聚合度,但不影響反應速率。
(2)向小分子轉移(如溶劑,鏈轉移劑),這種轉移降低聚合度,反應速率基本不變。
(3)向引發劑轉移。這種轉移降低聚合度,同時影響引發劑的利用率。
(4)向大分子轉移。這種轉移會形成支鏈大分子。
因此,鏈轉移反應并不是完全依靠鏈轉移劑才發生的,然而不同的是其他的鏈轉移反應其鏈轉移常數很低,而鏈轉移劑的常數高,所以其作用明顯。
本文通過鏈轉移劑濃度,引發劑濃度對丙烯酸單體聚合反應的影響研究,找到了聚合反應的規律性,指出了制備丙烯酸樹脂的最佳鏈轉移劑濃度和引發劑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