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耘
【摘 ?要】實現我國農村普惠金融信用體系建設,離不開農民和植根于農村的小微企業。作為主體,他們必須納入農村普惠金融信用的體系中才能真正實現普惠金融發展。論文分析國內農村普惠金融信用體系建設現狀,結合區塊鏈等技術和可行措施,提出了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優化信用體系建設的方法。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clusive financial credit system in China cannot be achieved without farmers and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rooted in rural areas. As the main body, they must be brought into the rural inclusive finance credit system to truly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fin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clusive financial credit system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the methods to optimize the construction of credit system in the context of the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y combining blockchain and other technologies and feasible measures.
【關鍵詞】鄉村振興;普惠金融;信用體系
【Key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inclusive finance; credit system
【中圖分類號】F832.4;F276.3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1)07-0091-02
1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政治局會議上,多次強調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必須不斷增強金融機構、金融組織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不斷以市場的真正需求為指向,不斷加大各類金融產品的開發力度,不斷提高金融機構,尤其是小金融機構的數量,不斷改進金融機構和金融組織服務小微企業和支持農業、農村、農民發展的能力。基于此,應從管理、資金、技術和分擔風險等多個方面,加快各類金融機構服務基層、農村和小微企業能力的提升,切實解決那些需要資金干事業、辦企業、帶動農民增收的小微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探索建立和完善多層次基層金融體系和信用體系,提升小微企業和“三農”金融服務質量,助力脫貧攻堅,支持鄉村振興。
2 普惠金融及信用體系建設現狀
2.1 普惠金融現狀
《中國普惠金融創新報告(2020)》指出,當前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呈現4個特點:一是銀行保險機構是普惠金融發展的主力軍;二是數字普惠金融已經成為當前普惠金融發展的主流;三是非銀行金融機構積極踐行普惠金融戰略;四是在發展普惠金融過程中越來越重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提出,我國普惠金融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得到了顯著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多方面的問題。例如,發展不均衡,其中農村金融仍是最薄弱的環節;金融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很多政策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直接融資市場的發展相對滯后;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仍有待加強;普惠金融的商業可持續性還需要提升等。
2.2 信用體系建設現狀
普惠金融的發展離不開信用體系的建設。目前,國內現有的信用體系還是以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啟用的個人征信系統為主,相關公共部分的數據配合建立,征信信息不能對個人信用進行全面反映,如此,會將風險進行隱藏,而隱藏的風險是金融行業不良率的引信,不良率又會導致系統性風險,因此,任何的金融產品都將信用體系的建設擺在最關鍵、最核心的位置,只有完善的信用體系才能控制不良率和金融風險的發生,防止借出資金的不可回收,維持健康的金融環境。
面向農村小微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體系的建設難度更大,其中建設性、政策性擔保是解決農村居民、農民專業合作社缺乏抵押物、質押物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得還不夠完善,這對于發展普惠金融和信用貸款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政策性擔保公司雖已成立,但管理人員積極性不高,不利于改善農村普惠金融生態環境。
3 農村普惠金融信用體系的優化建設
普惠金融建設的基礎來自于強壯有力的社會和金融信用體系建設,普惠金融能否高質高量高速發展,是植根于對客戶信息的準確、全面評估,因此,普惠金融的建設離不開信用體系的建設。由于國內已建立的征信體系尚不能覆蓋全國,缺乏公開,各從事普惠金融的金融機構和金融組織還無法分享央行的征信資源。為此,金融機構需要金融監管部門提供準確且全面的信息資源,這就要打通監管部門從信息部門獲取信息的渠道,多行業開展合作,建立最為廣泛的信息平臺。為此,我們可以嘗試運用以下方法進行信用體系的優化建設,構建良好的信用環境,助力小微企業在鄉村振興中發展壯大。
3.1 運用“區塊鏈+”技術推動信用體系建設
區塊鏈技術因為其自身所具有的特點,使其成為在信用體系建設中可以被應用的重要基礎。在助力小微企業的過程中,可以應用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公開透明、智能合約和不可篡改的特性,解決信用體系建設中對于數據準確性高、獲取方式廣的問題。
①去中心化/多中心化特點的應用。公共鏈由所有參與者共同記錄數據,由共識機制保證數據記載的一致性,并以加密機制保證數據不被篡改,三位一體地構建一個在沒有權威中心的場景下由所有參與者共同記賬的機制,實現了去中心化。在聯盟鏈應用模式下,對于參與者的加入、退出存在一定的管理,并且參與方數量可控,去中心化轉化為參與方都是中心的多中心概念。去中心化和多中心化是一個同源的概念,可以對應不同規模和形態的區塊鏈模式,并通過共識算法來選擇特定的節點將新區塊添加到區塊鏈。
②不可篡改特性的應用。對某一時間點的交易信息生產區塊,區塊首尾相連形成可完整驗證、可追溯歷史的數據鏈,用特定的數學算法確保鏈的順序以及鏈上的數據可以唯一確定、不能篡改,并支持為每一筆數據提供檢索和查找功能,可逐筆驗證,證明數據原始信息,不可偽造、篡改、刪除。
③高安全性。存儲在區塊鏈上的數據由所有參與者共有且公開。在許可鏈上,記載上鏈的數據可以加密、帶有權限屬性,只有在數據擁有者授權的情況下才能訪問、解密,從而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性。
④智能合約。智能合約是內嵌于區塊鏈上自動運行的程序,在各參與方節點運行,其涵蓋的范圍包括編程語言、編譯器、虛擬機、事件、狀態機等。在滿足合約條件時,智能合約會根據約定的規則,自動觸發執行約定的指令(如資產清算、賠償、交割等)。
3.2 多措并舉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農村信用體系是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普惠金融的推廣和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①制定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考核辦法及評價指標。在明確職責,落實責任的原則上,明確目標責任,實行分級負責、逐級監測考核。在實事求是、注重實效的原則上,規范操作程序,注重實績實效,實事求是。在公開公平,獎優罰劣的原則上統一監測考核標準,力求客觀公正、獎罰分明。評價指標主要圍繞制度建設、金融支撐、融資擔保、村民互助、信息反饋和征信宣傳等方面開展。
②建立農民電子信用檔案。改進農民信息采集的方式方法,并進行相應制度建設,保障信息采集過程和結果既符合法律要求,又準確、完整。通過應用鄰里問答的方式側面進行數據印證,通過宗族長輩的現場評價作為評估依據,通過對老黨員的問詢了解進行數據補充,并將多方多渠道匯聚的信息共享到金融信息平臺上,設定權重、綜合評級。充分運用評級結果,對評級高的農民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實體放寬貸款條件、彈性設置貸款利息,對評級較低的對象嚴格貸款條件、調高貸款利息。
③廣泛宣傳,積極引導。以普及信用知識,提高信用意識為重點,采用多種形式宣傳農村信用創建的意義、重要性和目標要求,提高社會各方面參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建立紅黑榜制度,對守信模范和失信典型加大公示力度,引導農村經濟主體增強信用意識,培養良好的信用行為。
4 結語
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在金融體系中最薄弱的農村中,真正實現普惠金融關于普惠與共享的核心思想,需要建立相應的金融體系,而健康的金融體系離不開健康的信用體系。通過金融體系、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激活廣大農村中的致富帶頭人和一大批想走出大山的特色產品、特色文化、特色服務、特色旅游,依靠健康的信用體系和創新的科技方法保駕護航,走向富民興村的強國之路。
【參考文獻】
【1】范方志.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金融差異化監管體系構建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8(11):50-57.
【2】吳東軍.鄉村振興戰略與金融支持[J].青海金融,2018(07):42-46.
【3】李子軒,邵楷.鄉村振興中的金融支持——以邢臺沙河市為例[J].河北企業,2019(1):58-59.
【4】孫維仁,李中華.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N].金融時報,2018-08-20(011).
【5】楊雯.大銀行在推進普惠金融發展中的作用[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7(01):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