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鋒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審理銀行卡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于發布之日起實施。該規定明確,發生偽卡盜刷交易或者網絡盜刷交易,借記卡持卡人基于借記卡合同法律關系請求發卡行支付被盜刷存款本息并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發生偽卡盜刷交易或者網絡盜刷交易,信用卡持卡人基于信用卡合同法律關系請求發卡行返還扣劃的透支款本息、違約金并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近年來,頻頻發生銀行卡被盜刷事件,而幾乎每一起盜刷事件都會引發持卡人與銀行之間的責任歸屬糾紛,大都會引發訴訟。被盜刷的持卡人普遍認為,銀行存有管理漏洞和嚴重過失,應承擔銀行卡被盜刷的民事賠償責任;而銀行一方則認為銀行卡被盜刷的責任在持卡人,銀行已經盡到了必要的安全管理義務,不應為銀行卡遭盜刷負責。
針對此類案件,各地法院的判決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司法機關承擔定紛止爭的重要職責,因此,社會上一直有針對銀行卡被盜刷案件統一司法解決標準的呼吁。
最高法作出上述規定,順應了民意,切中了關涉民眾財產權益和銀行管理責任的重要問題,有助于持卡人和銀行厘清權利義務的邊界。上述規定相當于給持卡人加了一道“權益兜底險”,吃下了“定心丸”,有助于統一司法尺度,規范司法審判行為。
銀行針對持卡人的銀行卡被盜刷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既是一種法律義務,也是一種契約義務。按照《民法典》的嚴格責任原則,發生銀行卡被盜刷案件后,如果持卡人沒有未妥善保管銀行卡、密碼、驗證碼等身份識別信息、交易驗證信息等過錯,銀行就應該承擔賠償損失等責任。
最高法《銀行卡規定》明確了持卡人的過失擔責責任、止損責任,明確了持卡人和銀行雙方的舉證責任、證據類型,體現了析責維權、定紛止爭的建設性、公平性,降低了審判人員理解、操作的難度。上述規定有助于進一步凝聚社會的銀行卡安全共識和責任共識,倒逼金融機構從機制和管理上強化銀行卡安全保障責任,健全機制,堵塞漏洞,消除隱患,防范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