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我國主動融入全球經濟治理新格局、對接國際貿易投資新規則的重大戰略舉措。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成立,標志著我國自貿試驗區建設正式拉開帷幕。八年來,我國已陸續批準設立了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形成了覆蓋東部沿海、中部內陸和西部沿邊的全方位、多層次的自貿試驗區發展格局。目前,自貿試驗區已成為我國對接區域協調發展、擴大對外開放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新平臺。
自貿試驗區作為當前我國最高水平的開放平臺,承擔著推動“雙循環”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使命。八年來,我國自貿試驗區建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覆蓋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形成了67個自貿試驗區片區,在國家擴大對外開放、探索制度創新、對接區域發展、推動產業集聚和踐行新發展格局等重大戰略領域發揮了“先行試驗”作用,并取得了豐碩成果,形成了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經驗,為我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積累了寶貴經驗。
擴大開放形成“試驗引領”戰略新高地。根據國家頂層設計,自貿試驗區在貿易、投資、金融、運輸、數據、人員流動等領域進行“先行先試”和大膽探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成為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戰略新高地。截至2020年底,雖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影響,但18個自貿試驗區(不包括3個新設立的自貿試驗區)仍批準設立新企業39.3萬家,實際引進外資1763.8億元,實現進出口總額達4.7萬億元,以不到全國4‰的國土面積,完成了占全國17.6%的外商投資和14.7%的進出口總額,為我國穩外貿、穩外資發揮了舉足輕重的壓艙石作用。2020年6月,《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獲批實施,總體要求是,對標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聚焦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建立與高水平自由貿易港相適應的政策制度體系,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海關監管特殊區域,將海南自由貿易港打造成為引領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鮮明旗幟和重要開放門戶。2020年9月,我國第六批自貿試驗區獲批設立,其中北京自貿試驗區的功能定位是發展服務貿易,圍繞助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打造服務業擴大開放先行區、數字經濟試驗區,著力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這些重大戰略舉措的落地,使我國自貿試驗區功能體系更加完善,開放層級進一步提升。
制度創新形成系列“復制推廣”經驗。按照國家統一部署,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經驗為引領,重點在提高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進“放管服”改革、探索金融開放創新、加強法治環境建設等制度層面進行了積極而富有成效的改革探索。截至2020年7月,以國務院印發《關于做好自由貿易試驗區第六批改革試點經驗復制推廣工作的通知》為標志,18個自貿試驗區(港)已經累計向全國或特定區域復制推廣260項制度創新成果。截至2021年4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分解的78項任務中已落地和正在“先行先試”的有71項,形成典型創新案例的有67項。特別是第三批7個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確定的1055項試點任務已基本完成。海南自貿港離島免稅購物新政、企業和個人所得稅優惠、原輔料和交通工具及游艇“零關稅”清單等政策制度正在加速創造新利好。
對接國家區域戰略形成輻射帶動“新引擎”。自貿試驗區在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和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中發揮了輻射帶動作用,成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引擎”。在對接京津冀協調發展戰略中,三地自貿試驗區共同構建高標準協同發展新藍本,編制了《京津冀自由貿易試驗區內“同事同標”政務服務事項目錄》,政務服務事項實現“同事同標”辦理模式。在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戰略中,廣東自貿區積極協調港澳特別行政區,統籌推進大灣區一體化協同改革創新,共同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示范區。在對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戰略中,滬蘇浙皖自貿試驗區簽署聯盟協議,推動四省市自貿試驗區實現聯動發展,扎實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戰略的有效實施。重慶和四川自貿試驗區主動融入國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合力打造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創新示范區。陜西、河南等內陸自貿試驗區通過打造中歐班列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深化交流合作,積極促進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文化溝通、民心相通。
產業集聚形成高質量發展“示范區”。自貿試驗區通過政策制度集成創新,加速集聚各類高端要素資源,重點支持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正在成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區”。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末,上海自貿試驗區總部經濟能級進一步提升,高技術產業產值達2905.78億元,比2019年增長6.7%,其中汽車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行業分別增長37.6%、9.5%和2.1%。天津自貿試驗區已成為我國重要的融資租賃業務集聚地,其中,飛機租賃、船舶租賃業務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東疆片區租賃資產規模超過萬億元,成為全球第二大飛機租賃產業集群發展區。廣東自貿試驗區現代產業體系初具規模,廣州期貨交易所掛牌成立,前海片區金融、科技、物流等總部經濟異軍突起,截至2020年累計引進各類服務機構7218家,其中持牌金融機構251家,認定的總部企業達到114家。浙江自貿試驗區聚焦油氣全產業鏈開放發展,已集聚油氣企業7500多家,2020年船用燃料油供應同比增長15.1%,油氣吞吐量達1.27億噸。海南印發《海南自由貿易港投資新政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提出高質量投資建設一批重大產業平臺項目,建成2~3個千億級和5~7個百億級重大產業平臺,帶動形成若干創新要素集聚、配套體系完備的產業集群。北京自貿試驗區重點打造服務貿易新優勢,以“服務業擴大開放示范區和自由貿易試驗區”雙區建設為平臺,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國際商務服務和高端產業聚集發展,數字貿易和數字金融成為新亮點。
內外聯通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重要載體。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自貿試驗區作為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就是要促進國內制度規則對接國際市場規則體系,更好地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成為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載體。回顧我國自貿試驗區建設發展歷程,特別是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以來,自貿試驗區很好地發揮了“雙循環”的載體作用。當前在經濟全球化出現逆流的背景下,中國成為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引領者,而自貿試驗區責無旁貸發揮了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橋頭堡”作用;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受到嚴重沖擊,面對嚴峻的挑戰,自貿試驗區發揮了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重構作用;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為自貿試驗區開拓國際市場提供了機遇,同時自貿試驗區也為“一帶一路”實現互聯互通發揮了“樞紐”作用;自貿試驗區通過“請進來”引進境外技術、資金和人才,提升了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也為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發揮了橋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