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敏
繼媒體交流年、數字經濟合作年之后,中國—東盟將2021年定為了雙方的可持續發展合作年。在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之際,雙方將合作主題放在了“可持續發展”上,除了對當前發展挑戰的關切,或許也有著一份對未來關系的美好期許。
回望來路,今天的中國—東盟關系與30年前有哪些變與不變;展望前途,要實現中國—東盟關系的可持續發展,雙方該關注什么;聚焦當下,中國—東盟在可持續發展合作方面還有哪些潛力可以挖掘?這是邁入“而立之年”的中國—東盟對話關系會面對的問題,也是我們想要找尋的答案。
30年里的那些“變”與“不變”
“從1991年建立對話關系到2003年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從2004年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召開,到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正式建成;從2020年中國—東盟歷史性地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到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守望相助,中國—東盟關系一路走來,可以說是非常輝煌的。”廣西東南亞研究會會長、廣西社科院研究員古小松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這樣感慨道,“當前,中國—東盟關系已經成為亞太合作中最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甚至與中美、中俄、中歐關系并列為中國對外關系中最為重要的四組關系。”
在古小松看來,縱覽30載,東盟在中國的對外關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國—東盟雙方關系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也得到了大大提升。“具體來看,中國—東盟進一步增信釋疑,互信程度有所提升,關系變得越來越友好,是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跟越南、老撾還要加個‘好同志,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實現了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談到30年來,中國—東盟關系中的“變化”,古小松這樣說道。
然而,當今世界面臨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中國—東盟所面臨的國際形勢、發展格局以及自身實力都與30年前截然不同,不確定性所帶來的變化在所難免。但好在,縱使世事風云變幻,中國—東盟關系中總有一些東西未曾改變。
那是中國—東盟始終山水相連的鄰里關系沒有變;是中國睦鄰友好、平等互信,始終支持東盟在地區事務和區域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的原則沒有變;是雙方依舊希望通過交流合作實現互利共贏,促進本地區和平穩定發展的目標沒有變。“我在2008年寫過一篇文章叫做《展望2020年的中國—東盟關系》,里面提到了一個雙方關系發展的大趨勢,將是經貿關系不斷加強、人文交流不斷增多的。”古小松說,“現在看來,這種友好的大趨勢也沒有變。”
總結是為了回顧過去,但意義卻指向明天。在中國—東盟對話關系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30年里,這些“變”與“不變”是成果、是經驗,更是雙方關系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質升級的鋪墊。
對話關系也要“可持續發展”
在中共廣西區委黨校“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張家壽看來,自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以來,雙方合作的領域越來越寬、層次越來越高,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拓展。而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升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簽署,以及仍在持續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東盟合作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如何鞏固既有成效,在危機中抓住新機遇,推動中國—東盟關系可持續發展?“高質量”將是關鍵詞。
為中國—東盟關系提質升級,張家壽認為首要還是得增進互信,加強對話交流,消除認識上的差異,在一些產業領域的發展上達成共識。
在經貿合作方面,要繼續保持合作的高位增長,雙方需要進一步優化貿易結構、產品結構,增強產業結構的互補性,對彼此的訴求給予更多關切。“雙方貿易要邁向高質量發展,可以聚焦數字技術的應用。”張家壽說,“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下,數字技術的應用是打破物理隔離,維持貿易正常化運轉的一個較好解決途徑。數字經濟將是推動中國—東盟未來合作的新亮點、新引擎,而這也符合東盟向工業4.0轉型的需要。”
“經濟始終是一個基礎的東西,中國—東盟還是要繼續夯實這一基礎,努力實現雙方既定的一些貿易合作目標。此外,借助‘一帶一路的建設,我們需要把一些項目真正落到實處,惠及當地人民。”古小松也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東盟合作帶來了不小挑戰,例如,近兩年因為疫情,雙方線下的人文交流幾乎擱置,未來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雙方需要在恢復商貿往來、人文交流方面下些功夫。
最后,從地區和平穩定的長遠發展來看,古小松認為中國—東盟還需管控好南海局勢,繼續通過友好協商管控海上分歧,堅定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磋商,警惕防范外部勢力挑撥干涉。從而讓南海真正成為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合作之海。
不回避分歧,更重視合作,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中國—東盟對話關系將走上更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聚焦可持續發展合作,中國—東盟能做些什么?
中國—東盟關系要走得長遠離不開他們各自的可持續發展。目前,中國與東盟都已將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納入了自己的頂層設計之中。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東盟加強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合作,可謂恰逢其時。
在2021中國—東盟可持續發展合作年中,雙方迎來良好開局,從一季度東盟依舊保持中國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到3月底4月初東盟四國外交部長集體訪華引發輿論熱議,中國—東盟開展可持續發展合作基礎扎實、氛圍良好。
在此基礎上,古小松認為,2021年中國—東盟的當務之急還是要集中力量開展抗疫合作,保障人民的健康與福祉。中國可能需要在抗疫物資、人員、技術上進一步支持東盟國家渡過難關。
“在環境保護方面,中國應該支持東盟國家把環境保護好,在產能合作上講求可持續性。我們可以重點依托瀾湄合作機制,在其框架下開展一些水資源保護、環境保護等合作。”古小松表示,在減貧脫困方面,中國已經取得了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有很多好的經驗可以與東盟國家分享,包括易地搬遷、產業扶貧等,中國可以與東盟國家,特別是新東盟國家在這些方面探索更多合作可能。
此外,“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也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今年年底,中老鐵路即將通車,中國—東盟可以進一步挖掘這些重大基礎設施合作項目綜合開發的潛力,關注它們對雙方合作格局的深遠影響。
而立之年,未來可期。無論是探討中國—東盟對話關系的未來,還是把握合作主題的當下,直面“可持續發展”之問,中國—東盟都將用行動交付自己滿意的答卷。
·聯系編輯:3134643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