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航

2020年改變了世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世界,且現在仍在全球肆虐。
印度成為當前焦點,單日新增40多萬的確診病例和單日新增3500多例的死亡病例,已經讓印度的醫院和殯儀館難堪重負。除了印度,不少國家單日新增病例仍然過萬。
根據世界銀行2021年初的預測,基于新冠疫苗的大面積應用,2021年世界經濟增速將達到4%,而亞太經合組織在3月做出的預測數據,則樂觀估計2021年全球經濟將增長5.6%。但隨著第四波疫情在一些國家的大面積暴發,和疫苗對變異新冠病毒是否仍然有效的疑問不減,人們不禁為2021年的世界經濟打上一個問號。
在疫情與貿易摩擦的影響下,中國與歐美、日本等傳統貿易大國的貿易合作出現收緊,但中國—東盟經貿合作卻逆勢上揚,在2020年形成了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的良好格局,成為國際合作的典范。
疫情影響下的東盟
疫情對東盟同樣產生巨大的影響。截止2021年5月1日,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仍然飽受疫情的困擾,單日新增確診病例9193、4512、2881、1891的數據,仍然令人觸目驚心。但是相對美國依然在為是否戴口罩爭吵、印度依然數億人口歡度大寶森節等反科學的舉動,東盟國家對疫情的防控重視程度則客觀科學很多。
菲律賓是目前東盟疫情最嚴重的國家,日新增病例9000多人使得菲律賓醫療體系瀕臨崩潰,菲律賓大馬尼拉地區和其他疫情相對嚴重的地區進入“一般社區隔離”狀態,2021年3~4月,這些地區的電影院、文化中心等被關閉,社會、經濟和宗教活動被限制參與人數。隨著菲律賓政府的大力管控,疫情數據已經由2021年4月初的單日新增1.5萬多人降為現在的9000多人。
印尼雅加達在2020年4月10日開始實施應對疫情的“大規模社會限制”,因經濟和民生受到空前打擊,于6月放松了管制。之后隨著疫情的反復,又多次實施“大規模社會限制”。當前隨著疫情的發展,印尼從2021年2月在6個省實施了“小規模社會限制”,并逐漸擴大到5月的30個省。印尼幾度延長了禁止外國人入境的政策來配合其國內疫情防控的需要,這些措施已經帶來實際的效果,印尼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從2021年1~2月最高時的1.4萬人,降到5月初的4500人。
馬來西亞疫情出現反彈。馬來西亞疫情在2021年1月底達到最高峰:單日新增5298人,之后在4月初曾一度下探至1100多人,但是在5月初又上升至3400多人。馬來西亞隨之收緊“行動管制令”。而過早開放娛樂業給泰國疫情防控帶來麻煩,4月5日左右,從泰國的一個高級夜總會起源傳播的疫情迅速擴大到泰國的50個府,單日新增病例從之前的100人左右迅速增加到4月下旬的2070人。5月17日,單單泰國監獄新增確診病例就達6853例,讓泰國防疫工作面臨更嚴峻的形勢。
除了以上四個疫情相對嚴重的國家,東盟里面,老撾、柬埔寨也面臨防控壓力。柬埔寨單日新增病例800多人,讓金邊再次延長封城措施。而緬甸的持續動亂則讓國際組織質疑其通報的疫情數據的準確性。
文萊、越南在這次疫情中的表現得到國際的普遍認可,確診病例少和治愈病例占比高。新加坡則憑借著良好的醫療資源,在經過2020年5~8月的暴發期后進入平緩期,日均新增不足20人。
盡管部分國家疫情有所反彈,但東盟總體日趨平穩的疫情為區域經濟發展增添了想象力和發展空間,2021年的東亞經濟值得期待。
“互聯網+”助力區域經濟合作
疫情下的區域經貿合作仍是各國關注的焦點。
全球產業鏈的分工決定了國際需要合作來抗擊疫情和發展經濟。中國—東盟經貿合作也是如此。
受困于疫情的影響,國際航班減少、出入境隔離政策周期較長、邊境開放有限等讓傳統的貿易模式受到沖擊。而基于互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的數字經濟在后疫情時代對區域經貿合作的推動作用日益顯現。
“云展會”“云會議”“云簽約”這些疫情下催生的新詞成為中國—東盟經貿合作的熱點。剛剛過去的2020年,多個國際性展覽改為“線上展覽”或“線上線下結合展覽”,包括在中國南寧舉辦的第17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也采用了“實體展+云上東博會”的形式。其中,共有1956家企業通過云上東博會參會,其全網曝光量超過10億,站內訪問量超過2005萬人次。
會議方面,從中國—東盟間的國家領導人會議、部長級會議、高官會等政治外交會議,到經貿、文化、教育、媒體、旅游等專業領域的會議,再到企業之間的商貿會議都移到了線上。甚至是朋友之間相互問候的云喝酒、云K歌都成為疫情下的常態,催生出“互聯網+”諸多新的服務業態。
基于數字技術的應用,中國—東盟在商品貿易、相互投資、服務貿易等方面通過線上對接,正在把各領域的友好合作繼續推動下去。在疫情依然有很多不確定性的當下,我們有理由相信,基于數字技術支持的線上貿易將成為接下來世界貿易的新常態。
數字經濟未來可期
在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的推動下,中國—東盟在經貿領域的合作也在提檔加速,其中,數字經濟直接推動了中國—東盟經貿合作的高水平發展。
中國在5G和互聯網的建設,已經走到世界前列。東盟國家的5G和互聯網建設也在緊鑼密鼓的布局中。
據谷歌、淡馬錫與貝恩公司發布的《2020東南亞數字經濟報告》顯示,2020年以來,東盟國家互聯網用戶總規模已達4億,互聯網普及率突破70%。在疫情助推下,東南亞互聯網用戶的平均在線時長從之前的3.7小時/天,上升至最高4.7小時/天。該報告還指出,到2025年東南亞互聯網經濟GMV(成交總額)預計會超過3000億美元。
根據思科的預測,到2025年東盟國家的5G用戶數量將會達到2.3億人。其中,印尼用戶將超過1億人。智能終端如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平板等設備的應用,將使東盟一些國家直接邁過傳統互聯網,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
5G和移動互聯網在東盟國家的大面積使用,增加了東盟各國在電信基礎設施和軟硬件服務方面的投入,推動了大數據、電子商務、智慧城市、遠程教育等新興業態的發展。
正是看到其中的巨大商機,華為、中興、騰訊、京東、阿里巴巴、中國東信等一大批中國互聯網企業和東盟國家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合作。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東盟國家已經和中國公司(包括華為和中興)簽署了5G協議。
特別在電商領域,Shopee(蝦皮網)、Lazada(來贊達)是東南亞較大的電商平臺,而蝦皮網在2017年上市后,騰訊成為其最大股東;來贊達在2016年被阿里巴巴收購,成為阿里旗下企業。
蝦皮網和來贊達被形象地理解為東南亞的淘寶和天貓,蝦皮網的模式為C2C(個人對個人),而來贊達更傾向于B2C(企業對個人)。蝦皮網和來贊達兩家公司在東南亞的市場份額占到了70%。疫情之下,已經有公司關注到中國—東盟B2B(企業對企業)的領域。
展望未來,要推動中國—東盟、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成員之間的經貿合作高水平發展,數字經濟將推濤作浪、高歌猛進,筑牢區域合作的基礎,奠基東亞合作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