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喻
【摘? 要】辦園六年多來,我們從本園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利用本土優勢,通過嘗試——實踐——研討——再實踐,初步嘗試適合本園幼兒發展的特色課程。我們從幼兒園現有的實際情況、幼兒需求社區資源等方面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梳理出本園園本課程開發的方向、課程理念及教育價值追求。秉承“讓所有孩子同沐學前教育的陽光”的辦園宗旨,以培養“陽光、自然、和諧、創新”的師生為辦園目標,從活動生活化、本土化入手,以幼兒游戲活動為主,充分讓幼兒在學前陽光的哺育下自然、和諧、創新地成長。
【關鍵詞】園本課程;本土;地域優勢
中圖分類號:G61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18-0066-02
【Abstract】Over the past six years of running the kindergarten, we started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kindergarten, made full use of the local advantages, and through trial-practice-discussion-re-practice, we initially tried the characteristic course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indergarten. We analyze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kindergartens and children's needs for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on this basis, we sorted out the direction, curriculum concept and educational value pursuit of the kindergarten-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is kindergarten. Adhering to the tenet of "Let all children enjoy the sunshin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the goal is to cultivate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o are "sunshine, natural, harmonious, and innovative", that is, activities are living and localized, and children's games are used as the goal. Lord, let the children grow up naturally, harmoniously and creatively under the nurturing of preschool sunshine.
【Keywords】Kindergarten-based courses; Local; Regional advantages
我園地處鯉城江南新區,辦園六年多來,結合園情、立足實際,充分利用本土優勢,初步嘗試適合本園幼兒發展的特色課程。
一、接觸自然,搭建實踐平臺
著名學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也曾說:“大自然是我們的知識寶庫,大社會是我們的生活寶庫,是我們的活教材。”我園開展園本課程活動,將種植活動融入幼兒的生活、學習當中,讓幼兒親近大自然,發現大自然植物生長的奧妙,體驗種植的樂趣。
在種植活動中,幼兒通過親身參與,如種植、澆水、除草、采摘等感受種植物的生長過程。種植地里的一花一草、一土一沙,都是幼兒活動的載體。幼兒在種植中了解了如何播種,在澆水中學習了水分控制,在除草中發現了土壤的秘密,在采摘中體驗了成功的喜悅。每天到種植地去走走是他們最開心的事情,儼然像在照顧自己的小寶寶。大自然作為天然的教育環境,具有美育功能。而美育功能不僅理解為利用花草樹木等物質進行美育,大自然包羅萬象,我們在理解美育的特點上,對幼兒進行生命、人文、生態美育的啟蒙,讓教育回歸本真,讓幼兒回歸自然,讓美育自然發生,促進幼兒在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中,萌發熱愛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實踐研討,提升教師研討能力
作為課程開發主力軍的教師長時間在教育一線,雖然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教學經驗,有較強的執行力,但是缺乏獨立開發課程的能力,因此我們學習運用了思維導圖,通過研討、梳理,給予教師研討的線索,互促互進共成長。
(一)學習成長,互相碰撞
根據各階段課程開發中遇到的問題,為避免園本課程開發出現簡單化和互相模仿的傾向,我們分年段開展思維導圖設計。小段以地底下的種植物作為線索、中段以地面種植物作為線索、大段以爬藤植物作為線索。先設計出思維導圖引導教師進行梳理,再開展一系列的主題研討。如,地下種植物有哪些,適合什么季節種植,生長周期有幾個等。教師儼然變成了生物老師,還要把難懂的植物生長專業術語轉化為幼兒易懂能理解的簡單語言。在這樣的學習碰撞中,逐步喚醒了教師的課程意識。
(二)頭腦風暴,實踐研究
教師從生物老師回到自己的主場,開始設計主題系列課程。如小班的“蘿卜”主題課程,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內容,有勞作活動“種蘿卜”、科學活動“蘿卜發芽了嗎”、語言活動“蘿卜成長記”、品鑒活動“蘿卜美食品嘗會”、藝術活動“蘿卜印畫”等。在設計活動的同時,教師還圍繞活動類型制定活動目標。根據活動設計組織觀摩研討,從活動類型的定位、活動目標的制定、活動環節的設計等進行熱烈討論,調整出適合本園幼兒的活動課程。整合五大領域內容,將活動優化,發揮最大的教育功能。
三、活動延伸,初顯園本特色
種植地的研討初具一定的成效,結合天氣、環境和幼兒的需求,我們逐步將種植地的研討成果遷移延伸到區域活動中。首先涉及的是自然角,集中最近幼兒聚焦關注的種植地問題創設自然角。同時延伸出我們的農家小作坊,作為特色區域與美術區域相結合,使我園的園本特色元素初顯。
(一)將農家小作坊融入幼兒一日生活中
第一,我們將種植地里幼兒種植的胡蘿卜、化身制作成午點或飯菜供幼兒認識、品嘗。第二,在區域活動中,為幼兒提供種植地的可利用材料,如柳條、樹葉、玉米皮、玉米棒、稻草、花生皮、瓜子皮等供他們粘貼、編織。以農村的石頭、蒸籠、斗笠、瓦片、絲瓜藤、竹刷等廢舊物品為原料進行藝術創造活動。第三,集體活動時我們選擇一些幼兒感興趣的本土資源進行教學。如認識龍眼干、松果后進行裝飾活動。第四,利用農家材料制作出許多幼兒喜歡的對身體發展有益的戶外活動器材。如小扁擔、人字梯、竹梯、稻草帽等活動器械,幼兒利用扁擔做器械操,用竹梯和人字梯、廢舊輪胎進行組合玩野戰游戲。這樣的玩具返璞歸真、回歸自然、低碳環保,貼近幼兒生活,別有一番韻味。既鍛煉了幼兒奔跑能力、手腳等身體部位的動作協調能力,也培養了幼兒團結合作意識、勤儉節約和環保意識,讓幼兒充分地親近自然、認識自然、回歸自然,喚醒了幼兒對自然的認識,激發了幼兒熱愛家鄉、萌發幼兒關注本土文化的意識。
(二)密切聯系社區、家庭,形成教育合力,達到資源共享
對于幼兒感興趣的本土資源,我們與家長、社區聯系,發揮家長和社區的作用,讓幼兒進行深入觀察、研究。如幼兒在品嘗龍眼時對龍眼產生了興趣,我們就向有經驗的家長咨詢相關知識并請其參與幼兒活動,把家長本身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同時聯系周邊居民,帶領幼兒去觀察龍眼的生長情況,引發幼兒思考并提出相關問題,教師搜索有關知識。我們將龍眼作為一個討論點,讓幼兒回家與家長一起探討,形成一系列的主題網絡活動。通過項目活動引發幼兒主動開展探索、觀察、訪問、調查、交流表達等活動。通過活動,家長漸漸理解了幼兒園搜集一些廢舊物品的意圖,觀念逐步更新。
四、結語
環境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也是幼兒最能親近自然的途徑之一,我們通過對學園環境的創設與利用開展園本特色課程的探討,在課程構建中,立足園情,以《幼兒園工作規程》為準繩,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引領,圍繞促進幼兒和諧發展為根本目標,初步形成了“基于生活、源于自然、始于興趣”的園本課程,初步彰顯了園本課程適宜性和特色化,有效提升幼兒園的辦園質量。
注:本文為福建省“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幼兒園美術區域活動中滲透園本特色——農家小作坊的實踐”(立項課題編號:FJJKXB20-1108)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S].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S].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陳雪梅.基于地域傳統文化特色構建幼兒園課程體系[J].神州(下旬刊),2016(07).
[4]吳洪.利用本土資源開發幼兒園課程[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03).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