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
【摘? 要】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為上下五千年文明孕育出了燦爛的歷史文化長河。而人文精神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我國現代化教育事業發展要求是相一致的。隨著我國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不斷深入,人文精神也逐漸成為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標準之一。
【關鍵詞】高中歷史;人文精神;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5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18-0110-02
【Abstract】Chinese culture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and has a long history, which has given birth to a splendid history and culture for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iviliz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humanistic spiri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modern education in China.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China, humanistic spirit has gradually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standards of high school history core accomplishment.
【Keywords】High school history; Humanistic spirit; Ways to cultivate
人文精神是構成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精神是一個民族重要的組成內容,對民族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人文精神關系著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而且歷史教學中所體現出來的人文精神是最多的,故此,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中最適合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但相關調查顯示,有的教師教學方式只是單純按照教學大綱,不顧學生學習實際情況,大搞特搞題海戰術,鉆研解題技巧,機械應對各種考試。歷史學科本身就是一門充滿趣味性的學科,如何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挖掘歷史素材、有效地利用歷史的趣味性來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是我們面臨的一大課題。
一、創設情景,營造歷史學習氛圍,體驗人文精神
歷史是一個國家文化的智慧結晶與更迭載體。而由于歷史是在特定時空下的產物,不同朝代的人文精神內涵也會因歷史文化、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等呈現不同的特點。因此,倘若要讓學生真正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應借用現代網絡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特定的情景。以高中必修二近代史“五四運動”為例,教育工作者應將“五四運動”所發生的背景與歷史兩者有機結合,并且通過視頻、音樂等形式引導學生與當時的環境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了解當時人民為打敗帝國主義侵略所做出的努力,從而培養自己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為歷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人文精神不是憑空產生的,是一代又一代人民智慧的結晶。由此,當地的高中歷史教師也應突破課堂上的條件限制,通過教師演示與學生親身體驗等方式,塑造歷史學習氛圍,體驗當地人文精神,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闡述自己對于書本的內容、這個社會的一些思考。進而拓展學生對人文精神的深度,提高學習效率與質量。
二、史料分析,帶領學生感受歷史內涵,領悟人文精神
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是高中歷史解題的一大關鍵步驟,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以“五四運動”為例,這次大會主要是指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游行、請愿、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因此,教師在對該課文的人文精神進行闡述時,應結合當地的文獻資料與歷史背景,通過對原始“史料”的重新認識,使學生對人文精神的認識逐漸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同時,在講述人文精神內涵時,除了給學生展示當地遺址遺跡外,還可將涉及歷史事件的主人公的書法作品、繪畫或書籍等具有歷史意義的作品進行深入分析與講解。通過對作品的講解并結合“五四運動”發生的歷史背景和現實意義,讓學生了解到,中國共產黨人為了捍衛人民的尊嚴,義無反顧地投入革命中,進而體現中國共產黨人的社會責任感與愛國情懷,最終促進學生轉化為自己的情感認同與價值理念。
三、多維拓展,從現實中體驗歷史核心素養,升華人文精神
歷史作為一種語言,在高中歷史學習長河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在我國新課程標準改革的大背景下,培養高中生的“核心素養”成了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高中歷史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進而提高教學質量與水平。這樣的教學目的不再要求教師只注重歷史知識的傳授,而是應將歷史核心素養滲透與應用到人文精神中,提高學生歷史文化綜合運用能力。隨著高中生的認知能力與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教育工作者也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帶領學生探索歷史文化涵養的多個角度體現,而就人文精神培育而言,教育工作者應從多個角度對人文精神進行拓展,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進而提高學習能力。因此,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在實際生活中感受歷史文化與人文精神培育兩者的文化價值內涵,從而經過學生的親身體驗與主動研究體驗現實中的歷史核心素養。教師也應讓學生對本章教學內容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多個角度進行資料查閱,從而在參與的過程中,意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由此,高中歷史老師應在核心素養的熏陶下,對教學模式不斷創新改革,從而促使學生從多個角度拓展人文精神的歷史內涵,進而從現實中體驗歷史文化核心素養,升華自己的人文精神。
四、開展歷史趣味教學實踐活動
歷史趣味實踐活動是高中歷史學習過程中極為重要的部分,高中歷史的學習需要較多的實踐活動來直接表現出當時的歷史情境。首先,學生通過感知器官可以直接感受到歷史的無限魅力,以及讓書本上的歷史知識變得生活化,記憶將更加深刻,進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自身的人文精神。
其次,做中學,學中做,才是高中歷史教學的初心,促進課堂教學方式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例如在進行“商業”這一知識點的學習時,用視頻播放影片片段提出問題讓學生來分組討論,思考古代手商業發達的歷史條件和重要因素,繼而對當前中國商業的發展提出自己的建議。圍繞授課內容進行自主探究式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充分地發揮思考能力,感受其中帶來的人文魅力,教學課堂也更加生動有趣。
再次,教師則可以教授給學生一些趣味性的記憶方式,既可以完成教學目標,又可以繼續開心愉悅地學習新知識。利用歸納法、歇后語、順口溜等,在學習人物、歷史事件年份時,將有很大的助力。例如在學習張仲景的歷史貢獻時,用順口溜可以歸納為:東漢末年張仲景,寫了《傷寒雜病論》,醫德高尚醫術精,后人尊稱為“醫圣”。另外一些特殊的記憶點,有趣的人物故事,對學生歷史的記憶也極有幫助,在對張仲景的學習中,通過講“坐堂先生”的由來,學生對這一偉大歷史人物的形象認識更為直觀,趣味性的生平故事,幫助學生更為愉快地投入歷史的學習中,進一步強化自己對人文精神的理解。
五、結語
綜上所述,倘若沒有注重人文精神在學生整個高中歷史的作用,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綜合素質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而且如果教育工作者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簡單粗暴地傳授知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難以有質的飛躍。因此,在現代教育基礎設施的支持下,我國高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以提高核心素養為前提,把課本內容與人文精神針對性結合,并不忘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提高教學綜合水平,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與社會責任感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占龍.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途徑探討[J].考試周刊,2018(93).
[2]馬雅平.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途徑探討[J].中文信息,2019(02).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