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星野

2021年4月22日午后,“從延安到北安——跟黨走、奮斗行”大型主題采訪第三分隊記者在北京市一家賓館見到了張潭的兒子張洪起、張洪溪兄弟倆。提及當年父親張潭赴北安開創革命根據地的往事,兄弟倆禁不住眼泛淚花。用張洪起的話來說:“父親一輩子也忘不了北安。”
1945年8月15日,陜北延安,張潭正在中央黨校窯洞改成的教室里學習,突然有人推開門闖了進來,興奮地大喊:“抗戰勝利了!”所有學員一聽,一下子擁出窯洞,在門前的平地上跳著蹦著,有人敲起了銅盆(洗臉盆),有人把帽子拋向了空中,有人干脆抱來干樹枝點起了篝火,大家唱歌跳舞,一直狂歡到深夜。
抗戰勝利的消息鼓舞著張潭等在中央黨校學習的眾多學員,大家紛紛請求:到前線去!到東北去!很快,在9月2日那一天,張潭、林楠夫婦踏上了前往東北的征程。
臨行時,和許多同志一樣,張潭久久地注視著山頂的寶塔,凝望著巍峨的城墻,深情地揮舞手臂:“再見了——延安!”
此時此刻,張潭自己并沒有想到,他即將和北疆一個叫北安的小縣城發生命運上的聯系,并在那塊土地上度過一生都難以忘記的革命歲月。
革命伉儷赴北安
從9月2日離開陜北延安到9月26日到達山西五寨,這期間基本上都是在根據地行軍,所遇群眾都十分熱情。鄉親們手里拿著雞蛋、花生、紅棗、西瓜,見到干部團成員就往手塞。有的同志邊吃著慰問品邊感慨地說:“吃了根據地多年小米,現在又受到歡送,到前方打不好仗,無顏見根據地父老!”大家都憋足了一股勁兒,想著早日到達東北開展革命斗爭。
過了山西五寨,就開始有眾多敵對勢力在興風作浪。這期間干部團經歷了不少危險和困難,好在張潭夫婦都咬牙挺過來了。進入承德就好了,這里有蘇聯紅軍,有先期到達的冀東八路軍,還有火車。干部團成員興高采烈地坐上了火車,座不夠用,就找來干草一鋪,伸開腿舒服地躺下來。
由于有特務破壞,火車時走時停,走的時候也很慢。終于堅持到了沈陽,在東北局的分配下,張潭和林楠又繼續向北,于11月8日到達哈爾濱火車站。這是張潭、林楠第一次到黑龍江,只見大地一片潔白,在落日余暉下,顯得格外美麗。張潭夫婦覺得這里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內心既有新奇感,又由衷地產生了熱愛之情。
11月15日,在飄著大雪的深夜,張潭和林楠到達北安。11月16日,中共北安中心縣工委成立,張潭任民運部部長,林楠任宣傳部副部長,開始了在北安的革命斗爭。
艱苦戰斗在北安
初到北安,面臨的形勢十分復雜、尖銳和激烈。當時國民黨反動政權為了爭奪東北,積極向關外運送部隊,同時派遣大批特務,伙同偽軍、偽警、土匪等,到處燒殺淫掠,攪得老百姓人心惶惶。
在這種極端艱難的局面下,為了讓老百姓的人心能和共產黨在一起,中共北安中心縣工委發動了土改,張潭天天往鄉下跑。那個年代交通不便,很少有汽車、馬車,張潭大多數都是靠步行。身為山東大漢的他個子高、邁步大、走得快,走起路來是風馳電掣。
有一次,張潭要去自民鄉召開發動群眾的會議,開會時間是第二天早上。為了趕時間,他決定頭一天晚上貪黑走。警衛員遲祥覺得不妥,畢竟那時特務、土匪很猖獗,就說:“張部長,明天早上開會,咱們就明天早點走。(今晚)走夜路碰見土匪咋辦?”張潭拍了拍腰上的手槍:“我在延安槍林彈雨都經歷過,咱倆有槍還怕啥土匪?!”就這樣,張潭和警衛員兩人深一腳淺一腳地趕了十多里夜路,總算安全地到達了自民鄉。土改工作中,省領導王鶴壽想在全省樹立一個典型,選來選去,張潭負責的地區就當了典型,可見張潭在土改工作中確實干出了大名堂。
當時張潭他們做得最轟動的事情就是向“毒”和“黃”開刀,取締了吸毒,解散了妓院。首先是將吸毒者集中收容起來,辦了一所感化院,前前后后共收容了七八百吸毒者,強制他們戒毒后再遣送回家,讓他們從“鬼”變成人;接著就是解散了當地的妓院,并幫助妓女們解決生活出路,讓她們回歸正常人的生活。這兩件事一辦,老百姓拍手叫好。
隨著各項工作逐漸發動起來,北安形勢有所好轉,人民政權在北安大地逐漸鞏固了下來。
心系群眾戀北安
在北安期間,張潭開始是任民運部部長,后來任副書記,但無論職務如何變化,他的工作方法都是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其實,早在他參加革命前,就已經對百姓充滿深情。很多人不知道,張潭不僅是革命者,還是國畫大師齊白石的得意弟子。
1935年,張潭考入國立北平藝專的國畫系,由于天賦突出,很快引起齊白石的注意,對其傾囊相傳畫藝。那時的張潭就經常為身邊的百姓作畫,特別愛畫蝦。他覺得:蝦在最底層,接近土壤而又眾多,有刀有槍,有鎧有甲,戰斗性極強,一跳極高,畫蝦是反映它受壓迫和求解放的精神,并賦詩一首:從來畫蝦不畫龍,蝦群處在最下層;人民當家真做主,天下才能享太平。
也正因為張潭心中始終有民,在國立北平藝專就讀期間,他放下畫筆,積極投身“一二·九”學生運動及九一八事變南京請愿等革命活動,并被選為民族解放先鋒隊隊長,走上了革命道路。在北安工作期間,他也經常下鄉到百姓家拉家常、問寒暖,真正“和群眾打成了一片”。
在北安期間,張潭的警衛員遲祥是當地參軍的新兵,剛從普通百姓變成一名軍人,張潭就一直從各方面關心他。1946年的冬天,天特別冷,遲祥取文件或送通知都得騎著自行車來回跑,戴的棉手套被磨得又薄又破。張潭看見了,就從箱子里拿出一副新的棉手套遞給遲祥:“小遲,你手套這么破了,大冬天的多凍手。這是我從延安帶來的新手套,給你戴吧。”遲祥有些不好意思,就說:“我這棉手套不凍手還能戴呢,這邊天氣冷,你留著戴吧!”張潭就故作生氣地說:“我不騎自行車,不需要。快拿著,這是命令!”接過新手套的遲祥十分感動。張潭就是這么關心人,在他的心里,群眾永遠是他的牽掛。
采訪結束時,張洪溪感慨道:“老人家對我們子女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好好工作,不要惦記著當官發財。”張洪起也回憶說:“1987年二老(張潭、林楠夫婦)還曾回訪北安,回來后一個勁贊嘆北安變化大。老人家一直沒有忘記北安,對那塊戰斗過的土地充滿了感情。”在北安的那段革命生涯,已成為張潭人生中永難磨滅的經歷。?
編輯:楊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