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2021年4月20日,北京,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從延安到北安——跟黨走、奮斗行”大型主題采訪第三分隊見到了1945年中央派出的干部團成員薛志俠的孫子薛勝難,聽他講述起爺爺當年的故事。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的原軍官,薛勝難在服役時曾無數次演奏過國歌,每一個音符都刻在心靈深處。更令薛勝難無比自豪的是,他曾經三次參加國慶大閱兵。每當他奏響《義勇軍進行曲》,看著鮮艷的五星紅旗飄揚在天安門廣場上空,內心除了激動,還有一種遺憾之情——爺爺薛志俠為革命事業奮斗了一輩子,卻沒能看到新中國成立。
薛勝難第一次“認識”爺爺是通過一張泛黃的黑白照片。照片里,20多歲的薛志俠意氣風發,穿著八路軍軍裝,腰間掛著槍,似乎隨時準備著沖鋒陷陣。
事實上,薛志俠的經歷遠比照片上要豐富、震撼得多。1915年,薛志俠出生在陜西省韓城市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雖然聰敏,但是由于家中實在貧困無錢供他讀書,只得倚在學堂門口偷學。公學先生看他求知若渴,與校方多次商量,最終幫助他入學讀書。薛志俠感激不盡、無以為報,只得勤奮苦讀,只用了兩年時間便讀完了全部小學課程。正是因為他掌握了知識,接觸到了新思想和新思潮,在讀高小時,逐漸認識到了革命的重要性,于是積極參加地下活動,并在這個過程中堅定了革命信念。
1935年,薛志俠正式參軍,由于表現突出,在1936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真正的無產階級戰士。他先是在韓城擔任游擊隊指導員,后來又被組織派到照金蘇區擔任宣傳部部長。工作的過程。也是他理想信念不斷升華的過程。薛志俠與參加過長征的女戰士、照金蘇區婦救會會長夏建民結為夫妻之后,就常對妻子說:“我們的使命和責任重大,一定要積極工作。只有我們把老百姓都發動、組織起來,他們才能當家做主,過上好日子??!”
正因為這份使命和情懷,讓薛志俠在面對組織的召喚、群眾的期待時一次次做出無畏的選擇,直至犧牲。
1945年日本投降后,黨中央決定從各處抽調干部到東北創建根據地。薛志俠積極響應號召,秉著“讓更多群眾當家做主、過上好日子”的初心,加入到挺進東北的干部團隊伍中。
1945年9月2日下午自延安出發,到1945年11月15日晚上到達北安,70多天時間里,薛志俠與干部團其他成員跨越西北、華北、東北的八個省,行程八千多里,可謂經歷了一次“小長征”。歷史上雖然鮮有對這段經歷的記載,但據薛志俠的警衛員李思增回憶——急行過程中,干部團成員吃不上一頓可口的飯菜、住不上一間像樣的房屋,很多人拖著病體前行,每個人的腳上都是血泡……就連參加過紅軍長征的夏建民都覺得,這段路又險又難。
薛志俠到達東北之后,1946年,夏建民帶著兩個孩子沿著丈夫走過的道路來與他團聚,一路上,困難重重、險象環生。在渡黃河時,薛勝難的二叔從毛驢上摔下,掉進河水里險些被沖走;到了大連時,為了躲避國民黨的封鎖,母子三人藏在輪船的甲板下,甲板上國民黨士兵的腳步聲聽得真切:那刺刀散發著寒光,透過甲板的縫隙照在兩個孩子的臉上,嚇得他們哇哇直哭,夏建民只能死死地捂住他倆的嘴,以免被發現。
夏建民他們在到達薛志俠所在的黑河地區后,危險并未消減。當時的黑河地區社會情況復雜,土匪猖獗,無惡不作,擾亂社會秩序,威脅人民政權。在這樣的環境下,薛志俠先后在璦琿縣和遜克縣建立政權、指揮剿匪、發展黨員。由于工作的艱辛加上氣候的不適應,他患上了肺部疾病,整日咳嗽不止。
后來解密的檔案還原了當年薛志俠參與剿匪的激戰場面:“1946年6月月初,楊青山匪部襲擾黑河,璦琿工委書記薛志俠率部在遜克縣剿匪,黑河城里我軍兵力只有100余人。彼時敵強我寡,黑河軍民的殊死抵抗使楊青山匪部陰謀未得逞,后退至坤河時,薛志俠帶領三個連進行伏擊,匪部死傷過半后遁入深山?!?/p>
薛志俠不僅有英勇善戰的風范,更是執行黨的政策的模范。據李思增回憶,1947年,一些鄂倫春族同胞因受壞分子的挑撥,對剛到呼瑪縣不久的共產黨軍隊缺乏正確認識,持槍逃進了深山。當時,薛志俠在呼瑪任縣委書記,不顧個人安危,將部隊留在山外,只帶幾名干部到密林深處對鄂倫春族同胞進行勸導教育。見他們來了,幾個鄂倫春族獵民就端著槍對準走在最前面的薛志俠。雖然,情形十分緊張,但他泰然自若,分析了鄂倫春族同胞的處境,說明了黨的民族政策,給他們指出光明前途,使他們改變了敵對態度;不僅如此,為了拉近與獵民的距離,他還與鄂倫春族同胞在一個窩棚里同住,跟族里的頭人促膝談心,徹底消除了他們的顧慮。鄂倫春族同胞興高采烈隨薛志俠下山,與部隊戰士、當地群眾進行了篝火聯歡會。后來,呼瑪縣人民政府根據黨的民族政策,對鄂倫春族同胞的生活、生產、教育、衛生事業都給予了妥善安置。
然而,就在根據地不斷鞏固、新生政權穩步發展的時候,1948年5月,薛志俠的肺病再度復發,可這次他再也沒能挺過來,在飽經病痛折磨數月之后,于當年10月逝世,年僅33歲。
雖然薛志俠犧牲在了新中國成立的前夕,但是他身體力行的延安精神,仍在黑土地上傳承,讓東北成為日后支援全國解放、發展建設的后方戰略基地。
經歷過抗日戰爭血與火的洗禮、參與了民主政權建設發展的薛志俠,除了群眾的贊譽,沒給后人留下什么財產。但后人們深知,薛志俠留下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他用行動告訴后人們怎樣愛黨愛國、怎樣守住初心,而這也成了這個家族恪守的家風和傳統。作為他的孫輩,薛勝難告慰爺爺的方式只有踏實做人、努力奮斗,每在奏響國歌時,與他來一次靈魂上的交流,告訴他:山河正好,一如您當年所盼。?
編輯:楊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