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本文中,筆者以落實國家課程標準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綱,立足學生發展需求,結合校本實際,通過創建“7連環”教研、開展課程整合創新實踐,在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優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使所有學生通過在校學習扎實掌握美術知識技能和社會實踐應用能力,接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形成“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長”的發展格局,為教育發展起到較好的作用。
【關鍵詞】“7連環”教研;課程整合;特色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3.7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18-0136-03
【Abstract】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tak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standards to improve the core literacy of students as the guidelin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 school-based reality, through the creation of“7-cha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innovation practice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team, optimizing teaching reform, and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Significant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is aspect, so that all students can receive fair and quality education through solid mastery of art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social practice application abilities through studying in school, forming a development pattern of "schools and schools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students and students with specialties", which is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play a better role.
【Keywords】7-link teaching and research; Curriculum integration; Characteristic innovation
當今社會對人們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中小學美術教育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因此,切實提高美術教學質量尤為重要。近年來,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引導教育更關注社會,注重培養學生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創新意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實踐能力。筆者在教學教科研工作中,將落實美術學科“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五大核心素養,貫穿于美術課堂教學改革,充分調動發揮教師、學校、社會等多方力量,通過創建“7連環”教研及課程整合創新實踐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一、“7連環”教研模式有效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
優秀的教師隊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筆者總結30多年的教學工作經驗,創建了“7連環”即1培、2抓、3學、4帶、5研、6競、7推廣教研模式,有效強化教師隊伍,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整體提升。
(一)培訓
長期堅持每學期對教師進行教育理念、專業基本功、教學設計、論文、課題研究、信息化新媒體等教學能力的培訓。并將日常訓練和課堂教學實踐相結合,努力提升教師素養。
(二)抓實
抓實常規教學和聽評課指導,規范備課、教案書寫及課堂教學,要求教師扎實上好每一節課,教學堂堂清。制定相關制度,隨時抽查課堂教學實效及常規落實情況。
(三)學習
將書籍專業理論閱讀、主題論壇講座和示范課、優質課觀摩學習相結合。采取自主與集體交流相結合,請進來與派出去等方式,理論聯系實際,提高認識、開闊眼界、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
(四)帶動
發揮名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優秀教師的帶動作用,開展示范課、傳幫帶、連片教研,強勢學校與薄弱學校牽手互助,教學資源共享,帶動片區均衡發展。
(五)研討
建立“奎屯新藝術教育”網絡交流平臺,將優秀教學資源共享,引領教師開展美術課題研究工作,集思廣益,解決教學問題。扎實開展校內每周一次,校外每月一次的教學交流、集體備課、連片教研活動。
(六)競賽
開展教學基本功和優質課競賽,建立公平、公開、公正的激勵機制,以賽代訓,觀摩加培訓的方式,輪動式全員參與。
(七)推進
將試點成功的教學成果經驗進行推廣。召開現場觀摩推進會,樹立品牌教師、品牌課程和品牌學校,以點帶面、總結經驗,促進學科教學全面發展。
以上七個方面培養教師,形成德才兼備、比學趕幫超的精神品質和正能量氛圍,尤其使青年教師迅速成長,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為提高教學質量奠定堅實基礎。
二、因地制宜開展課程整合特色教學實踐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一)立足核心素養,開展課程整合教學創新實踐
課程整合特色教學實踐工作以國家課程標準、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根據課標要求、學校師資狀況和學生需求,將國家課程與校本實際相結合,遵循教育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對教材、教師、班級、課時和校本特色課程進行整合。整合過程師生雙向選擇,集中教學優勢資源,一方面充分發揮教師的專業強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所有學生通過在校學習扎實系統地掌握兩種以上專業技能,切實給學生提供情趣高雅、展示才華的學習平臺;另一方面有利于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與地方校本特色課程的開發實踐,以普及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為目的,讓所有的學生接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教材整合:教材整合是將教材內容按大綱要求進行系統劃分:(1)賞析及理論引導(精彩激趣、提高認識);(2)必修專業技能訓練(重點講解示范,使學生扎實掌握);(3)探索實踐創新(聯系生活,學有所用);(4)選學內容(結合地域特點了解掌握)。教學過程根據內容體系按單元、有側重、分詳略教學。
首先,將學生喜愛的項目進行數據分析,設置一些參與度高、又是國家課程內容的項目作為重點教學內容。這樣做有利于集中優勢資源系統化地深度教學,學生也可根據自身的愛好有選擇地學習,從而達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優化教學的效果。其次,梳理整合教材中相同技能的內容,根據難易程度使其系列化,同年級的知識技能不受上下冊的限制,可調整教材和課時集中單元系統學習、扎實掌握。以學習“中國水墨畫”為例,可將同學段的相關內容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多種學習體驗和反復練習中,感受國畫的技能手法、藝術魅力和意境效果,從而系統提升核心素養,提高學生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2.課時整合:根據不同學段的學習內容和學生特點,制定科學的課時設置。新授課或難度大的技能課,可將兩小課連排,整合為一大課,授課時間八十分鐘(中途有課間休息),以便學生扎實掌握。四十分鐘小課以低難度或復習鞏固課為主。例如美術、書法課,通常由同一名教師擔任(教師不同時也可根據需要自行調整課時),每個班的美術書法兩課時連排,這樣做既解決了課時少的問題,教師又可根據需要靈活安排大小課時,有助于學生扎實掌握美術,書法技能和創作等綜合練習的完成。
3.班級整合:班級整合不受原班級的限制,采取可分可合的方式,理論欣賞課可同年級2或3個班一起在禮堂上大課(此時,組織教學的教師也同時配2或3名,由教師輪流分工上課或管理)。技能部分采取“走班制”上課,即學生自主選課,走班制教學,這多用于小學高段和中學階段。每個年級3或4個班同時按學生選擇菜單重新分班教學的形式。例如,美術課分素描或水彩水粉、國畫或書法、手工藝或設計制作、電腦繪畫制圖等多項內容,由3至4位教師同時在各自不同的美術教室上課,學生根據課表菜單自主走班選教師選科目上課,學分制管理的方式,有效提高學習積極性。
4.教師整合:教師不受年級的限制,根據教師的專業特長,進行專項授課,如,教美術素描技能課的教師,初中三個年級的素描課都由該教師負責,教國畫書法課的教師,負責初中三個年級所有的國畫或書法教學,與此類推,教手工藝設計制作課的教師,就要負責全校的手工藝課……即力求做到全校學生技能專業課都有專人負責。這樣有利于專業教學系統化,還便于對教師和學生的考核評價。
5.學生評價體系:建立學生成長進步度測評評價體系,美術書法學科每個專業項目均有詳細分項目分階段評價標準及評分表,將審美理論素養、實際操作能力與創新能力相結合,對學生學業情況進行綜合考核認定。(1)采取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班級測評、學校測評、區域測評相結合。(2)對課堂學習表現、完成作業情況、參加藝術社團活動與作品展示、比賽等多種方式進行評價。(3)采用學生成長記錄袋,記錄保存學生優秀作業及作品,將日常評價與課程學習評價同步,分期中和期末進行評定。(4)突出評價方式多樣性,提高學生參與評價、接受評價的興趣。堅持正面引導原則,妥善利用評價結果,實現評價的激勵作用。
6.學校教師評價體系:對教師的考核評價以教師所教專項技能的學生參與人數,學生成績及格達標率、優秀率、平均分,參加美術書法學科競賽及中考藝術加試的成績,學生對教師教學能力、師德評價等情況進行綜合考評,并將考評結果納入年終績效考核。
(二)整合地方資源開發特色課程,使美術教育更富活力。
特色課程研發,根據教師特長、學生愛好和地方特色,統籌學校與社會美育資源,改善師資隊伍短缺的狀況,有效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形成學校教育品牌效益。
1.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學校師資和地方資源研發特色課程,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好和新”這兩個方面下功夫,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規范+特色”的辦學理念統領學校美育工作的開展。將特色教育活動規范化、課程化、持續化,由教研員親自培養各學校骨干教師進行課題研究,改進教學策略,教師在參加校本特色研發課題研究中,不僅提升了教科研能力,還提高了教師解決教學問題的能力和教學水平,教學效果顯著提升。
2.充分借助地方文化資源和專業人才的力量,引進民間優秀藝術人才擔任社團特色課程教師,改善師資隊伍短缺問題,并指導學生參觀文體藝術中心、科技館、地標景區等經典文化場所,參與社區寫春聯、畫墻繪、布置居民小區文化長廊建設等公益活動,讓社會實踐成為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使美術教育更富活力。以傳承中華文化為抓手,開發了《葫蘆畫》《書法》《中國畫新疆風情》《剪紙》《版畫》《線描畫》《彩塑》《民間美術》《廢舊創新》等多項特色課程,榮獲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的表彰,學生創作的一件件優美的作品用來美化校園和裝點生活場所,這些作品深受前來奎屯學校參觀來賓的好評,還通常被作為禮物贈送給來賓,這既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和自豪感,還增強了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有力促進了學生“文化自信”責任擔當的意識。
三、在辛勤耕耘中收獲成長
在各級領導專家的大力支持指導和教師的共同的努力下,近年來,筆者主持的奎屯市中小學課程整合特色研發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學生學業成績和綜合素養大幅度提升,美術成績達標率由原先的67%上升至99%,優秀率由原先的10%上升至30%,形成“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長”的發展格局,受到社會各界稱贊。“7連環”教研模式及課程整合創新實踐工作,在培養優秀教師隊伍、整合課程資源、課時與師資的統籌協調、學生的管理以及分層遞進式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取得了實效性的經驗成果,與此同時,也對教師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應始終努力學習提升能力,與時俱進、善于開拓創新,才能適應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肩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我們將與各位教育同仁攜手并進,努力為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尹少淳.尹少淳談美術教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2]教育部.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徐小冬(1967.12-),女,漢族,四川自貢人,本科,副高省級美術學科帶頭人,研究方向:美術教學研究。
(責任編輯?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