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貴
10分鐘能干什么?對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付業林來說,只需10分鐘,竹篾上下穿梭中,憑著他一雙巧手,一個精致小巧的水果盤很快成型。
在湘西永順縣萬坪鎮,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竹編活,今年55歲的付業林就出生在這里。
付業林從12歲起就跟著父親學竹編工藝。制作不同的竹編制品,所需要的竹子品類和材質都不同,剖竹篾就是付業林學習竹編的第一道工序,“剛開始的時候,我經常被竹篾割傷刺傷,父親鼓勵我,要有耐心,堅持下去。”付業林從祖輩那里傳承了手藝,也傳承了耐心和專注。
小小竹絲,萬千變化。將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種各樣的竹器,并不這么容易。從鋸成竹節,剖成篾片,到編織成竹編用具,要經過切、剖、拉、編等數十道工序,而且大多需手工操作。
成年后,付業林憑借當時僅有的農村大巴車和一雙腳板,分別在湖北恩施州、湖南的懷化、張家界、湘西州等地穿鄉進寨,上門入戶幫助村民制作背簍、竹簍等農用竹編用品,一出門通常便是一年或七八個月不回家。
“做手藝人要有耐心,竹編是一門艱苦的純手工活,工藝復雜。”44年間,付業林上門服務定做竹編的家庭達5000多戶,他經手的竹編產品多達10萬件,“這傳統手藝跟了我40多年,有感情的,忘不掉,也丟不了”。手上厚厚的老繭成了付業林的印記。
付業林有一個絕活,那就是絲篾編。他剖的篾細到可以穿過繡花針。“竹制工藝品越小越難做。”付業林說,他做得最精細的產品是茶漏,而他最滿意的一件作品,是在2005年編織的一個籮筐。籮筐直徑只有9毫米,由比頭發絲還細的篾編織而成。
工業的發達,使得竹編慢慢地退出市場,這個手藝,在逐漸消失。困境面前,已經成為湘西永順縣第七批“竹編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的付業林選擇了堅守與創新。原來田間地頭的普通生活農具,經過他的美化和創新,變成受游客和年輕人喜愛的小背簍、手提包、茶具等商品,創新使這一產業重現生機。
乘上了“國潮”風,付業林的竹編工藝品一做好就被人買走了,有時,甚至沒做完的半成品都被游客訂購。嘗到甜頭的付業林,開始在萬坪鎮創辦竹編加工廠,隨著名氣的不斷擴大,工廠的竹編產品銷往了國內30多個省市,甚至遠銷海外。
他每年還幫助當地群眾創收370余萬元,帶動110余戶380余人脫貧致富。
(摘自《湖南工人報》)